在抗击新冠肺炎的战场上,全省各级疾控迅速拉响“战斗警报”,2.4万名“疾控人”奋战在抗疫一线。他们有的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与病毒“短兵相接”;有的追踪病毒传播路径、排查感染人群,成为“疾控大侦探”;有的奋战在社区街头,驻守在广袤乡野,开展消毒、防控工作……让病毒无处可躲,让疾病无从蔓延,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
为此 ,今日女报/凤网融媒体中心将持续推出“攻冠战疫·疾控湘助”专题,分享疾控人抗疫日记,记录疾控人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
陈炜林:期待在不久后的一天,我们可以摘下口罩互道早安
2020年3月2日
现在是北京时间22:14,就在刚才,又收到分管领导李合锋副书记发来的3篇稿件,这种情况在抗“疫”以来俨然 已成为常态,好些日子,一早醒来打开手机,十来条都是李书记的微信信息,时间常常是零点过后。之前是潇湘家书,现在是战地日记,他都想方设法从新闻媒体争取到了专栏,通过持续推送我们疾控人在抗疫一线的所思所想、工作点滴,让更多社会大众了解我们、熟悉我们,打造了属于我们疾控人的宣传品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早上到单位,首先要做的,就是把李书记发来的战地日记编排好,认真细致地审阅一遍,稍作修改调整,再反馈给李书记发往媒体,看起来简单的工作,因为要逐字逐句审核,容不得半点马虎,往往做完这些已到了中午。下午的事相对要复杂一些,有8篇稿件需要发表在“湘疾控党建”党建公众号上,公众号是单位对外的传播渠道,是宣传疾控党员和疾控事迹的核心媒体,从标题的选择、内文版式到导读提炼,都需要逐一斟酌,我们要让推送出去的文章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发挥党建宣传的主导作用,突出党建引领的主导地位。
从敲响疫情警钟的那一瞬,从“战役”打响的那一刻,我们就向全省疾控系统党员干部发起了倡议书,让鲜红的党旗在防控疫情斗争一线高高飘扬成了所有党员的铮铮誓言,他们挺身而出,英勇奋战,筑起一个个坚不可摧的战斗堡垒,成为了这个冬天最亮丽的风景线。而伴随着党办的就是各式各样的稿件,每天打开邮箱都被稿件塞得满满当当,初步算算,我们在微信公众号已发稿179篇,其中包括来自省疾控中心和基层疾控中心的新闻动态百余篇,一线援鄂纪实12篇和抗“疫”感悟20篇等等。除此之外还收到家书48篇和战地日记78篇,而这些都是急需向外媒推送的,为了让这些感人的文字和动人的瞬间尽快让更多人知晓,真正做到“党员领跑”,不论白天黑夜,不论工作日还是周末,我们都会认真细致的进行审稿,用心用情的编排。
看似平淡琐细的工作,但编辑、修稿、写文章,用的却是“绣花功夫”,特别需要时间精力。科长黄凰的工作经常也会熬到凌晨,她个性严谨仔细,要求完美,有时候一些先进事迹、典型宣传稿媒体的要求高,领导要得急,她不仅仅要给稿件“锦上添花”,还得大刀阔斧地改,因为老公在一线实验室奋战,所以只好将两个孩子都放在了湘潭父母家,这才得以不受干扰,心无旁骛的面对那些文字。有天看她眼眶有些青色,气色不太好,我说:“你这样可不行,别熬得抵抗力下降了”。她笑着说:“比起一线的同事,我们这些都算不上什么,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帮他们顺顺文字,把他们的故事更好地表达出来,让更多人知道他们,了解他们”。偶尔空闲的时间,她也会拿出手机,看看父母发来的孩子视频,嘴⻆含笑。视频里四岁多的小女儿在欢快的跳舞,双手比出爱心的样子特别可爱,那一刻她的眼睛里都是满满的爱,这时我才能听到她的念叨:“好久没看到孩子们了,好想回去看她们”。
这段日子以来,从新闻、家书到日记、感悟,一篇篇文稿,字里行间流露出一次次成功处置突发状况的喜悦,深藏着瞒着父母孩子驰援湖北的不舍和愧疚,更彰显必胜的信念和决心,常常我会随着这些平实又充满真挚情感的文字而泪湿眼眶,内心受到一次次冲击。稿件里都附着他们的工作照,照片里展现了他们在一线战斗的场景,有人穿着防护服背着消毒器械只露一个背影,有人身着白大褂在现场认真指导工作,有人深夜围坐在一起开会讨论疫情不知疲倦,有人蹲在车前大口吃着凉了大半的饭菜……他们中绝大多数人来稿数次,我们却依然不知道他们长什么样子,因为被厚厚的口罩和防护服挡住了他们的面容……有次我和同事开玩笑说,这个冬天最大的变化恐怕就是泪点越来越低了。
此时此刻,我的同事们,远在武汉、黄冈,近在实验室和省内各地,在为早日让城市重现活力,让人们重回正轨而不懈努力着、奋斗着,他们发挥着疾控人不畏艰难,敬业奉献的优良作风,用行动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而我们所做的这一些平平常常、默默无闻的幕后工作,又何尝不是为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奉献自己的力量?目前防控形势正在逐渐好转,期待在不久后的一天,我们可以摘下口罩互道早安,可以肆无忌惮的拥抱欢笑,可以带着孩子满地撒欢,可以与许久未见的父母亲人团聚,可以向从“战场”归来的同行说声:谢谢!你们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