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春来,
瑶家人家家户户
都有石头围起的火塘,
在里面架起铁锅,
用柴火烧煮,
亲朋好友,围坐一起,
拉拉家常,暖意浓浓。
等铁锅长时间煎熬出
浓如灰汁的茶汁,
再倒入放了冰糖
或黄糖的茶杯里,
浓香四溢,沁人心脾。
这就是罗溪熬茶习俗。
罗溪熬茶习俗,2016年被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洞口县罗溪瑶族乡五峒九寨的瑶族群众中,自明洪武二十一年,舒、蓝、雷、陈、杨五姓瑶民避难兵祸,迁徙罗溪以来,世代传承着一种用熬茶颂祖传道、敬老尊师、迎宾待客,解怨和气、驱瘴祛病的民族习俗,是当代人们研究罗溪瑶族六百年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民族学和民俗学价值。
每年谷雨前后五天,罗溪瑶民从高山界上釆集野山茶、青钱柳、白果树、金银花藤等九种植物的芽孢嫩叶,摊晾一天一夜后,倒入铁锅用猛火翻炒揉搓成米粑样的茶团,放入火塘上的竹编炕筛里用柴蔸大火一边熏烘,一边让其发酵,烘干后备用。
这种茶团经反复熬煮出的茶汁,不仅清香甘淳止渴生津,而且具有除瘴驱瘟,清热解毒,提神强心,暖胃健身的药效。熬茶实为茶中上品,是当地瑶民在恶劣环境中生存的生活必需品。在六百多年的传承过程中,还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熬茶习俗。
呷熬茶,颂祖先,传族规,这是没有本民族文字的瑶族人世世代代形成的一个民族传统。每当节日或农闲,族长或寨中长老就把大家召集到一起,边呷熬茶,边向族人讲述祖宗迁徙的艰难和建立的功勋,祖上建立的族规和待人处世的伦理,农耕猎狩的技巧和驱瘟强身的方法。熬茶又是瑶族山民的仁义茶,罗溪是湘黔古道在雪峰山的唯一通道,东来西去的马帮商队翻山越岭走到罗溪,早已人困马乏。重仁重义的罗溪瑶民,在思义亭、宝瑶太平桥、大麻溪等地,每隔十里,设一茶亭,为过往客商挑夫免费提供熬茶。使瑶民的仁义通过熬茶远播四方。
熬茶又叫和气茶,邻里有了矛盾,乡亲产生纠纷,就请族长或寨子里有威望的长者出面请当事双方呷熬茶,当事人不管有多大的怨气和委屈,都必须去长者家中面对面讲清原由,化解矛盾,重归和好,这是祖宗定下的族规和款约。
在罗溪瑶家,每天清晨,媳妇的第一件事就是熬茶敬公婆长辈,称为“孝老茶”。它体现着媳妇的才智和孝心。而每天三餐给师傅奉敬熬茶,那是祖上传下的规矩,传承着“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民族团结美德,人称“敬师茶”。
瑶族熬茶,香飘四方,
古老奇特的熬茶习俗,
一定会在雪峰山深处的罗溪瑶族乡,
世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