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村有350余名大学生,5人哈佛6人北大

凤网 2023-06-08 阅读数 41733

文: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周雅婷

湖南益阳,爱屋湾村——一个因“知识改变命运”而冲上全国热搜榜单的小村庄。历经数十载,培养不少人才,据统计,这个小村庄10年来累计奖励学生68名,其中有6人考上了北京大学,5人留学哈佛大学,考入其他高校的大学生也有350余人。

这些数字并不惊人,但都是小村庄的骄傲。在这里,教育是一代代村民前进的脚步:村干部商议着如何支持孩子们读书,村民向“学霸”“偷师学艺”,村里走出的大学教授留下丰厚资金用于奖励学有所成的孩子……培养莘莘学子,经验不容小觑!

6月7日,全国高考第一天,爱屋湾村又有10余名学子奔赴考场,为梦而战。作为益阳市新桥河镇爱屋湾村党总支书,龚小红早早便走访了这些孩子的家庭,“时光不负少年,希望他们今年继续刷新我们村的好成绩!”

2018 年,龚小红与村里的孩子合影留念,庆祝他们考上大学。


耕读文化代代相传

进入爱屋湾村,一座“笔”形的石雕映入眼帘。石雕基座上,“读书柱”三个大字格外醒目。上面刻有许多让村民们引以为傲的名字——龚彦焱,北京大学、哈佛大学毕业;龚陟炽,北京大学、哈佛大学毕业;王溯舸,复旦大学毕业;安金鹏,获第38届国际奥林匹克数学金牌……

今年56岁的龚小红从小就在爱屋湾村长大,她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爱屋湾有许多家喻户晓的读书故事。

村民龚德仁的儿子龚卫国读高中时,晚上复习功课,乡下夏季蚊子多,家庭条件不好,舍不得买蚊香,更没有电风扇空调。他想到了一个好办法,背上背着湿毛巾,水桶泡着脚,借助一盏煤油灯发出豆大的光,挑灯夜读。就是这样艰苦条件下,勤奋刻苦的他当年考上了武汉大学历史系。

“爱屋湾代代相传的村风,就是耕读文化。这里的人都认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由于文化程度不高,年轻时的龚小红没能像其他同龄人一样外出打拼,而是选择留在家里当农民。在她记忆中,小时候村里交通不便,出行困难,农民大多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等到干完农活,晚餐之后,父母就会请来认字多、读书多的邻居——一家人围坐在煤油灯下,听读一本书,“农忙时,感觉身体都要散架了,但坐在那,静静地听读,让我萌生了对知识的向往。我当时是没什么机会读书了,就想一定要让村里的孩子们接受好教育”。

2011年,龚小红当选村党总支书,为方便大家读书读报、关心国家大事,她带着村里的干部建起了农家书屋,书屋“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

尽管如此,农村学生的学习条件和经济实力仍远不如城市里的孩子。

“如果家庭出现变故,孩子的学业难以为继,村里也会想办法让他们渡过难关。”龚小红说,三年前,李晓明的父亲因车祸致残,家中还有一个哥哥正在上大学,成绩优异的他一度想放弃学业照顾家人,但被龚小红劝住了:“村里给你想办法,你要读书,家里才有未来!”于是,龚小红为李晓明向银行申请了助学贷款,解决了学费问题,李晓明才安心念书,考上了益阳师范学校。

今年,爱屋湾村参加高考的学生有10余名,龚小红一户户到家里上门走访,了解他们的身体情况和心理状况,给予必要支持。“有一位家庭条件比较困难的学生,我们带上了米面粮油,还准备在他考上大学后,帮助他解决学费和生活问题。”


共享学霸家教经验

“教育不完全取决于经济条件,更重要的是家长的认知。”村民们对于孩子教育的认知从哪来?龚小红给出了答案——来自村里的学霸家庭。

“村里会特意去拜访培养孩子成才的家庭,记录他们的育儿故事和经验,写成文章分享给所有村民。”龚小红说,爱屋湾村的龚晓帆家庭就是其中之一,他们家的事迹在村里可谓是家喻户晓——龚晓帆和妻子都毕业于湘潭大学,两个女儿龚彦焱、龚陟帜双双考入北京大学、哈佛大学。

“从孩子半岁开始,他们就营造了家庭的读书环境,刻意在家里不同位置摆上适合孩子的书本。”在龚晓帆的分享中,睡前故事是孩子们每天的必修课,他们还在孩子不同的年龄段订购各种杂志,如《看图说话》《小溪流》《微型小说选刊》等。此后,爱上读书的女儿们每年生日,都会自己到新华书店挑一本最喜欢的书当作礼物。

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是言传身教。

龚晓帆夫妻从不在孩子面前玩麻将、打扑克,而是以书报为伴。只要孩子提出买书,父母宁肯节省其他开支,也毫不吝啬买书钱。后来,为了鼓励爱屋湾农家子弟读书,龚晓帆夫妇自费出资在家乡修筑“读书柱”,这也成为了村里有名的地标建筑。“在龚晓帆夫妇的影响下,村里许多家长都愿意尽己所能,为孩子读书下本钱。”龚小红说,许多妈妈都会放下家里的事去陪读,只要生活撑得过去,再贵的课也会补。村民龚谷方的孩子就是这样,读小学时天天接受辅导,后来读中学了,妈妈放下工作去镇里陪读,下了不少功夫。最终孩子先后考上华中科技大学本科和厦门大学硕士,“这孩子初入职场,年薪就有30万元,家里人都高兴得不行!”


考出去的学霸反哺乡村

通过读书,学子们改变了窘迫的生活条件,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博得一席之地。他们从这座小乡村走出去,又带着学识和资金反哺家乡,筑起下一代的书香家园。

“村里便民服务中心这栋楼,上世纪90年代时还是爱屋湾学校,就是一位出去创业的村民投资建的,最多时有200多个学生。”龚小红说,像这样从村里走出去,又心系家乡,想要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的人有很多。“他们愿意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和身后,为孩子和爱屋湾村的未来留下一份努力。”

爱屋湾村考 上大学的孩子们都会得 到基金会的奖励。

爱屋湾村便民服务中心旁,有一间特殊的文化陈列馆,里面记载了历年来爱屋湾家乡助学基金会所奖励的学生——每年考取大学的爱屋湾村子弟,一本奖励4000元,二本奖励3000元。

陈列馆里,龚浩然侄子、村民龚孟华向记者介绍起了助学基金会的由来:“一位从村里走出的大学教授龚浩然,临终前让儿女成立助学基金,鼓励村里的孩子努力学习,走出爱屋湾。”

孩子们捐建的陈列馆。

2013年起,基金会开始正式向村里的大学生发放奖励。

“教授的儿女们都在国外,但是每年高考后他们都会回村里,亲自为考上大学的孩子送上助学金。”龚孟华说,十年来,68名学生接受了基金会的帮助共24万余元。

“今年,我们还打算给选择继续深造和考上职校的孩子们发奖,考上硕士的有5000元,博士有7000元,考上职校的也有1500元,只要愿意读书,村里不会让孩子们有后顾之忧。”龚孟华说。

而对于接受过奖励的孩子们来说,他们也选择接过爱屋湾教育的接力棒。“去年,得知村里要建文化陈列馆,孩子们一致决定,每人捐了200元。还有已经完成了学业、参加工作的孩子,每年都会固定给基金会捐100元,这几乎已经成了他们心照不宣的默契。”



编辑:美伢

二审:唐天喜

三审:邓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