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树下“博士村”:人才辈出背后有“她”密码

凤网 2024-09-23 阅读数 9162    赞 1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周雅婷

行走在校园里,刚开学不久的肖宇忙碌而充实。两个月前,他拿到了中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的博士录取通知书,成了杨柳村的第24位博士。

坐落在长沙浏阳市淳口镇的杨柳村,是闻名一方的“博士村”。这里家风淳厚、人才辈出,从恢复高考至今,培养了24位博士、52位硕士、419名大学生,其中,24位博士中有10位是女性,博士夫妻就有3对。

“崇文重教、学无止境的家风是我们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而女性撑起了杨柳家风建设的‘半边天’。”杨柳村妇联主席邵子莲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她们用独有的细腻、柔和与坚韧,培育着崇德尚善、文明美好的家庭氛围,为当地发展贡献了不一样的“巾帼力量”。

一个小山村为何能培育出这么多高材生?近日,今日女报/凤网记者走进杨柳村,探寻其中的答案。

微信图片_20240923163427.png

△杨柳村里的博士墙。

杨柳树下“博士村”

“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在距离长沙市近70公里的杨柳村,有了最好的印证。

北大学子肖庆成、自学成才的博士赵优平……通过高考走出村子的孩子们,一路考研、考博,成为各行各业的顶尖人才。村民们告诉记者,这个“博士村”考出的孩子们,就是“知识改变命运”鲜明的写照。

“我们杨柳人历来重视教育。”邵子莲说,在勤劳朴实的村民们眼中,读书是改变命运的最好途径,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也是农家孩子走出家门,走向更广阔世界的机会。“杨柳村的教育背后,是代代相传的耕读理想和对知识的无比渴望。”在杨柳村,家训与书香气息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了浓厚的教育和学术氛围。“诗书不可不学,礼义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重学”“耕读为本”,翻开杨柳村主要姓氏的族谱,这些词句饱含着祖辈对后代的期望。

早在明代初期,杨柳村的先祖们就着手开办族学,追求普及教育,这一理念在后代得以延续,并逐渐形成了重视教育的村风——红色资本家萧伯修写下“穷不读书,穷根难断;富不读书,富不长久”的16字家训,解放初期,他的子女中就有3个大学生,孙辈培养了6名博士,成为杨柳村第一个书香大家庭;92岁的村民肖宜男是浏阳一中的退休教师,他的家庭传承与书香氛围,让他的后代们都在教育事业中发光发热,孙子孙女均考上了重点大学。

“不仅如此,我们村还定期举办文化活动。”在杨柳村的文化馆,每年都会组织全村中小学生、高考学子来这里参观学习,邀请博士和优秀学子回乡授课,对金榜题名的高考学子进行表彰奖励。“村支两委从2017年起启动了奖学助学行动,针对优秀学子每年给予5000元-20000元不等的奖励。”

邵子莲说,正是通过这些“言传身教”的方式,增强了村民的求知欲望。统计显示,恢复高考至今,杨柳村培养了24位博士、52位硕士、419名大学生。这个只有3228人户籍人口的小村,博士比例已经达到每135人中就有一位。 

微信图片_20240923163434.png

△北大学子肖庆成(左一)获2023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一等奖表彰现场。

3对博士夫妻的家庭教育

国际知名科学家萧加奇与妻子吕爱英,师从诺贝尔奖得主的萧辉与赵丹芸,青年学者萧江与李敏捷……

进村的一条路上,有一面显眼的墙,上面都是村里的“文化人”,最引人注目的是3对博士夫妻。回顾这三对博士夫妻的成长历程,他们的母亲感慨万千。

“那个时候条件不好,村里家家户户都是普通农民。”村民朱招香今年已经90岁,她的大儿子萧加奇和妻子吕爱英一样,是国际知名的科学家。朱招香告诉记者,儿子年幼时自己不会辅导作业,没开过家长会,更不会判断孩子是不是学习的料。“我们只知道,作为父母,只要娃们肯念书、愿念书,砸锅卖铁都要供他们念书。”

但更多时候,母亲教育杨柳村的孩子们向学,是一种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引导。这一点从年轻博士夫妻萧辉和赵丹芸身上可见一斑。

“孩子读小学时,就有极强的自律性,一放学回家便立即投入到学习中。”萧辉母亲于素芹回忆,遇到难题时,自己会尝试指导他,但孩子担心老师责备,变得越来越急躁。“面对我自身的知识局限,我建议他可以先放下困惑和焦虑,主动向老师请教。”第二天,孩子鼓起勇气,还叫上了两位同学一同前往老师办公室。出乎意料的是,老师在课堂上就表扬了他的积极态度。“从那以后,他更加自信,学会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开始更积极向学,毕业后,还将自己积攒的500元零花钱捐给了村小。”

在这些博士夫妻的家庭教育中,杨柳村一代又一代的榜样典型以无声的动力、无言的激励启发孩童们孝父母、勤读书、厚邻里。“我儿子和儿媳是听着杨柳村‘文化人’的事迹长大的,他们也将这些故事讲给了自己的孩子听。”邵子莲说。

微信图片_20240923163430.jpg

△于素芹展示儿子萧辉获得的荣誉。

支持向学的一代代女性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优秀女性在“敏而好学”的杨柳村家风的传承中影响深远。

“儿时慈母手中针,纺纱织布到夜深。一盏油灯伴双影,每逢忆起泪沾襟。”昏暗的灯光下,母亲手中响起吱吱呀呀的纺纱声,孩子在一边埋头苦读,这是杨柳村几代人的记忆。

“杨柳的女子、媳妇出了名的能干贤惠、任劳任怨。”邵子莲说,20世纪,纺一个纱锭才二角钱,而纺一个纱锭需要6—8个小时。“寒冬腊月,搓手呵气;炎热的夏天,汗流浃背。女人们不喜欢走家串户,也不爱谈家长里短。那些特别勤快能干的女人,更是靠着一台纺纱机,把儿女养大,送进了一所所大学。”

“我们村里有一名考上北大的学子肖庆成,在读小学初中时,住在他母亲聂美英单位上一个两室一厅的职工宿舍。”聂美英是当地中学的一名数学老师,村里人广为流传的是她曾说过的一句话:“学习是生活的必修课,我在家里的样子,就是我孩子未来的样子。”于是,聂美英边工作边学习,先后完成函授本科学历的学习,并获得“浏阳市十佳教师”“优秀教研组长”等多项荣誉。“在母亲的影响下,肖庆成学习也很努力,在全国性的数学竞赛里,都拿过很多奖,今年还考上了北京大学的硕士研究生。”

“不比家境比家风,好家风是我们杨柳村一张引以为傲的名片、一笔代代相传的财富、一盏照亮梦想的明灯。”杨柳村党总支部书记、村主任肖敏生说,未来,这个小乡村还将为国家培育更多人才。


编辑:徐珂

二审:唐天喜

三审:邓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