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女孩坚持19年自考、当励志宣讲员!百万网友为她点赞!

凤网 2025-04-16 阅读数 10693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周雅婷

“只有饱满的稻谷才能留下,应付敷衍的谷壳终会被吹走……”4月15日,湖南工商大学的礼堂里,来自长沙市上善助残公益服务中心的宣讲员们正在台上激情满满地进行着生命教育。

1.jpg

姜婉正在学校宣讲。

与另外两位宣讲员相比,来自长沙市岳麓区莲花山村的姜婉很特别——她是一名说话与走路都很艰难的脑瘫患者,却用自己坚持不懈、勇敢追梦的故事感染了全场观众。

很多人认识姜婉是因为一个求学的故事。她用19年时间学习自考,如今距离获得汉语言文学专科文凭仅剩最后两门科目考试。但她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宣讲员,“我们残障女性也能自强不息,向上生活”。

姜婉的人生,靠的是自强不息,背后更有抱团托举的温暖。

从受助者到助人者,她成为脑瘫宣讲员

从儿时起,姜婉的生活轨迹就和同龄人不太一样:因出生时缺氧导致先天性脑瘫、语言功能、运动功能障碍,学习写短文,她要花比常人多两倍的时间;毕业去求职,却一次次地被拒之门外。

“那时,我每次回到家中,看到年迈的父母还要为我担心,帮我负担日常生活开销,我心里就非常不是滋味。”于是,2006年,26岁的姜婉萌发出了自己的人生梦想——要坚持学习,也要能够自食其力。她的生活兜兜转转:准备自考,想要获得汉语言专业的专科文凭;也找到过一些文案、编辑工作,但因为适应不了工作节奏,都没能做长久。

2017年,经朋友介绍,姜婉来到长沙市上善助残服务中心求职。“扎在农村帮扶残疾人,工作苦,不赚钱,足以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但在这个残障人士“抱团取暖”的大家庭里,她得以安身立命,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资料整理、定期记录残友故事。

后来,中心开设了研学板块,长沙及周边地区的中小学生常来参观、劳作。一次,上善助残公益服务中心理事长谢向前问姜婉:“你的故事可以鼓舞很多孩子,要不要尝试当宣讲员?”

2.jpg

在农耕记忆馆,姜婉会带着学生们一起研学。

姜婉权衡再三,最终同意了。她负责的工作,是带孩子们参观农耕记忆馆。在残友们的帮助下,她撰写了长篇演讲词,把记忆馆中农用工具的历史、用途牢牢记下,并自然地引申出人生哲理和自己的故事。

在暑期,馆内一天大概有6场宣讲,每场要持续40~60分钟,烈日炎炎,姜婉一边擦汗,一边要努力让自己口齿清晰。常有孩子看到姜婉努力工作的身影而感动落泪,也有不少家长曾向她反馈,不爱学习甚至休学的问题少年在这里同姜婉走一遭后,最后都回到学校,开始好好学习。这给了姜婉坚持工作的动力。

“以前我是受助者,现在我是助人者,我觉得我的人生终于有价值了。”后来,她随着中心的宣讲团走出农村,前往20余家中小学进行公益宣讲。

从一个人发展到一群人

4月15日,今日女报/凤网记者从长沙市上善助残公益服务中心了解到,在这里,积极工作、生活的不仅有姜婉,还有更多残疾女性。

“对于残障人士来说,最好的帮扶就是就业。”谢向前介绍,就业不仅能改善她们的生活,也能给她们的精神状态、家庭带来改变。

望城姑娘秦芳是最早来到长沙市上善助残服务中心线圈加工工作室的。患有小儿麻痹症的她原本只能一边陪伴孩子成长,一边做零工糊口。“线圈加工有一定的技术难度,我初来乍到,完全不知从何下手。”

3.jpg

秦芳反复练习技术,如今已是工作室的骨干成员。

后来,中心为她请来了专业老师进行技术指导及岗前培训,业务几乎为零的日子里,残友们仍旧鼓励秦芳反复练习。如今,秦芳成为中心加工工作室的骨干成员,并有了一份稳定而可观的收入。

谢向前说,残障女性的就业形势有多种,中心开设了以土地认领、农耕生活体验、莲藕种植、荷花鱼养殖为主的“同心农场”,争取到工厂的电子元器件代加工业务,也尝试开展“以生命影响生命”的青少年教育研学活动。手工、农业、研学“三驾马车”并驾齐驱,自己和团队的助残“版图”才算完整、可持续。

如今,长沙市上善助残公益服务中心已开展了700余次残障帮扶活动,精准帮扶5000余人,已帮助近百名残障女性进行就业。“我们希望每一个中心的残友都能有一份能胜任的工作,也希望有了她们的鼓舞,更多的残障女性能够走出家门、走向社会,勇敢地追求人生梦想。”

4.png

姜婉的故事被报道后,引发网友纷纷点赞:每一次书写都是对命运的宣战,脑瘫女孩用坚持诠释梦想的力量,太励志!


编辑:罗雅洁

二审:吴雯倩

三审:陈寒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