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这栋居民楼里,20多个家庭正拼命“走出去”,帮帮他们...

凤网 2025-07-03 阅读数 11180

今天

我们来看一群“小蜗牛”的故事

7岁的鹏鹏一回到家就兴奋地奔向桌上的电风扇,小手拨弄扇叶,还时不时拉着妈妈和一旁的记者加入“游戏”。活泼好动的他看起来与其他孩子无异,但相处一会儿就会发现,他听不见声音,也无法说话。

为了方便鹏鹏去康复医院做治疗,妈妈带着他租住在长沙县仁和苑。在附近,像这样的特殊租户还有很多,他们大多是来自农村的脑瘫儿童家庭,母亲陪伴患儿,父亲在家务农或在外打工维持生计,家庭经济负担很重。

脑瘫儿童常常因动作缓慢、反应迟钝,被爱心人士昵称为“小蜗牛”“慢天使”。2021年,爱心人士夏豪发起建成“小蜗牛”困境儿童爱心帮扶基地(以下简称“小蜗牛”帮扶基地),把这些患儿家庭组织起来,提供爱心厨房、爱心衣橱、手工创业等暖心服务,减轻他们的经济和精神负担。“小蜗牛”帮扶基地先后帮助了200多人,目前有20多户家庭集中居住,夏豪希望联动今日女报·凤基金和更多公益力量,帮助家长和孩子“走出去”,让他们更有尊严地活着。

“小蜗牛”帮扶基地的爱心厨房。

01在无声世界种下声音

鹏鹏出生时听力筛查不过关,医生推测可能是听力系统发育不完善,建议定期复查。然而,一次又一次的复查并没有带来好消息,鹏鹏相继被查出脑积水、癫痫、双侧神经性耳聋。鹏鹏爸妈被这些陌生名词砸蒙了。家里条件有限,孩子的后续治疗是个长期过程,除政策免除之外的康复费用需要自行承担,家长还得24小时看护——这意味着又要失去一个收入来源。

但看着孩子无忧无虑的笑颜,鹏鹏爸妈决定:治!

就此,鹏鹏爸爸外出打工,妈妈李兰带着鹏鹏四处求医,最终辗转来到“小蜗牛”帮扶基地安了家。

李兰还记得第一次带鹏鹏去做康复治疗时的情景。“因为孩子的病,这么多年我们家长承受了太多异样的目光,太自卑了,治疗师问我问题,我都不敢大声说话。”

治疗师安慰她,给她打气:“妈妈的积极态度对孩子特别重要,这份能量会传递给孩子,成为他们康复的力量。”这句话给了李兰很大的勇气。搬进“小蜗牛”基地之后,她感受到了更多温暖和关怀,“在外面我们是‘不一样’的,在这里左邻右舍情况都差不多,更能相互理解,哪家哪户有困难,其他人二话不说就来帮忙”。情况稳定后,李兰把在老家的大儿子接到身边,母子三人住在阁楼,房子不大,但布置得很温馨。

湖南省0-7岁的“小蜗牛”每年可以在康复医院进行十个月且每月四个免费抢救性康复项目。鹏鹏今年7岁,明年起他就只能自费治疗了。李兰打算到时保留一个康复项目,“康复进展很慢,但一旦全部中止,之前所有努力都会打水漂”。

她算了一笔账:每个月的租金、生活费、康复费用,加起来最少也要4000多元,鹏鹏爸爸一个人的收入很难覆盖,而且家里还有5万多元欠债。但李兰很乐观:“哭也是一天,笑也是一天,为什么不开开心心地过?”她计划着明年把母亲或者婆婆接来带孩子,自己出去工作,能赚一点是一点。

李兰还想再给鹏鹏配一对助听器,“鹏鹏的情况植入耳蜗风险很大。之前给他配过几次助听器,但他戴着不舒服,总是去摸,弄丢了就找不到了,也没法问他在哪丢的”。助听器的费用对这个家庭来说也是不小的负担,但李兰还是想攒钱再买一副,让鹏鹏听到这个世界的声音。

02用爱与钩针编织未来

走进祺祺家里,映入眼帘的是琳琅满目的钩针手工作品,小到发夹、挂饰、杯垫,大到摆件、装饰画,应有尽有。祺祺妈妈陈丽告诉记者:“每次有客人来,祺祺都会很骄傲地介绍‘这些都是我妈妈做的!’”

妈妈的手工作品和孩子的奖状摆在一起,旁边的门帘上写着“生活明朗,满是希望”。

祺祺也是陈丽的骄傲,女儿的每张奖状、画作都被她整整齐齐贴在墙上,平时祺祺进行行走训练她也会认真记录。视频里,祺祺一点一点在走廊往前“挪”,时不时对着镜头笑一笑,陈丽则一直跟在女儿身后保护她的安全。

祺祺今年9岁,出生时因为早产、缺氧导致痉挛型双瘫,智力水平和语言能力都正常,但是行走有障碍,手部精细动作不灵活。康复训练时间长、费用高、短期内效果不明显,陈丽和丈夫也考虑过放弃,但最终还是舍不得,带祺祺来长沙接受保守治疗,这一待就是四年。

让陈丽印象最深的是女儿第一次注射肉毒素的经历。“几个大人抱着她防止她乱动,她看向我的眼神特别绝望。那次足足打了19针,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后来光是提起这件事她都很抗拒。”

但是看到治疗效果,一切都值得。祺祺5岁来长沙时站都站不稳,现在已经能在无人搀扶的情况下慢慢走了,还会在妈妈的镜头下唱歌、臭美。陈丽说:“她靠自己迈出第一步的瞬间,我眼泪都掉下来了。”

祺祺如今在读一年级,和爸爸、妈妈、弟弟一起租住在“小蜗牛”基地,妈妈全程陪读,家里只有爸爸有稳定收入。陈丽平时也会做一些钩针作品售卖,但是工期长,利润不高,还存在销路难题,“手工品毕竟不是必需品,不太好卖,我们这里有些妈妈现在不怎么做了,材料也积压在手里”。

但陈丽依然坚持着,她向记者展示了自己还未完工的一条玫瑰花毯子,“每天围着孩子转,脑子里的弦时刻绷紧,只有在做手工的时候才能放松一刻。通过这种方式赚钱,而不是永远等待外界的援助,对孩子也是一种正向引导”。

对于女儿的未来,陈丽有担忧,“孩子无法正常行走,生活不能自理,同学嬉戏玩闹的时候她只能在旁边看着。而且祺祺很快就要进入青春期,又会有新的问题,真不知道怎么办”。但更多的是朴素的期望,“只要她平平安安,能找到回家的路,知道怎么用钱买东西,我就知足了”。

03从“输血”到“造血”

“小蜗牛”帮扶基地成立以来,先后建成爱心厨房、投放免费自助洗衣机、发放住房补贴、建成美育教室,组织志愿者给孩子们辅导作业,但创始人夏豪发现,传统的“输血式”帮扶方式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患儿家庭的长期困境,“很多家庭因为孩子患病陷入经济与精神的双重困境,单纯的经济援助只能解一时之急,无法持续,而且有些帮扶方式可能会对他们造成伤害”。

夏豪至今还记得一次捐赠活动,成包衣物被倾倒在地垫上,患儿家长默默蹲下身,在堆积如山的衣堆中低头翻拣,有人不时抬头张望,又迅速垂下眼帘,“他们被迫以示弱姿态获取帮助,可能回家之后几个晚上都睡不着”。

此后,夏豪在“小蜗牛”帮扶基地设立了“爱心衣橱”,将爱心人士捐赠的衣物清洗消毒后整齐悬挂,家长就可以像在普通服装店一样浏览、挑选。还有家长主动帮忙整理衣物,“从受助者变成帮助者,他们的眼神都不一样了”。

孩子懵懵懂懂不知世事,外界的压力全部落在家长身上。有家长偷偷和夏豪倾诉:“外人说我们是伟大的父母,可我觉得,我们活得就像一群废人。”

这句话对夏豪的触动很大,因此,他坚持“造血式帮扶”,带领患儿家庭赚取收入,并且走出家门、恢复正常社交。他们一起开办养鸡场,种植油菜、西瓜,妈妈们拿起钩针学习编织,养生会所也成功开业,而家长们是主要员工。

“他们付出了那么大的努力,走出自卑,走出家门,成为‘普通人’,而现在,不论孩子、大人,学会生存,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活出尊严,生活在尊重而不是歧视或怜悯里,就是我们做这件事最大的意义。”夏豪有自己的“小目标”,希望有个小院子,让大家生活更有质量,希望到明年年底基地可以自食其力,不再接受外界捐助。他还想推动更多家长“走出去”,“希望有社区或企业请这些妈妈们讲课,可以讲自己的励志故事,也可以分享健康知识,让这些妈妈、孩子能够靠自己的能力被认可、被滋养”。

对于夏豪和“小蜗牛”们的微心愿,凤基金正在联动各方力量共同点亮。记者结束第二天的采访,已是定昏,暮色四合,家家户户吃完晚饭,在略显狭仄溽热的楼道、居室开始活动。向邻居还起子的年轻爸爸,边刷抖音边做手工的妈妈,教育孩子要懂礼貌的奶奶,还有在妈妈和康复师帮助下学走路的小姑娘——大人满头大汗,小姑娘走两步,不是往后倒就是向前倾,有时像是故意,康复师接住她,她就“咯咯咯”笑,似乎一切都好。

(为保护当事人隐私,除夏豪外,文中人名均为化名)


捐赠、帮扶请联系今日女报凤基金,我们一起用爱点亮微心愿

电话:0731-88849292


文、图: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张伊人 实习生 尧秀云

编辑:喜之郎

二审:唐天喜

三审:邓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