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街温暖一群人!长沙慈善街7年守护,改写1419段残缺人生

凤网 2025-10-06 阅读数 15032

湘江北去,荡开万里碧浪;

巾帼东望,擎起一寸丹心。

当十月的秋风把湘江的稻浪吹成锦绣,

湘妹子正以芙蓉为佩、以家国为鞍,

把“小家”的温柔揉进“大国”的铿锵——

天山脚下,

她让足球飞过雪线,

把“女性自强”写进边疆蓝天;

湘西庭间,

她用槌音敲散偏见,

把“民族团结”写进绿水青山;

戈壁教室,

她把家乡的月光揉进粉笔,

让“文化润疆”生根发芽;

长沙巷口,

她推着轮椅与朝阳并肩,

把“慈善中国”化作日常善行;

湘江烟火,

她把镜头对焦外婆的皱纹,

让“乡愁”与“国潮”同框刷屏……


10月1日至8日长假期间,

今日女报/凤网、湘妹子全媒体

特别推出“巾帼心 家国情”国庆专题报道,

共读湖湘女儿把巾帼初心

融入家国情怀的动人故事。


巾帼心 家国情④

长沙慈善街的守望:1419名残障者走出家门,自信生活


文、图:今日女报/凤网记者江昌法 周雅婷


10月6日,中秋节,长沙市天心区裕南街街道的居民交换着月饼,互道节日祝福。


这里是一条特殊的“慈善街”,街道辖区内居住着1419名残障人士——20多天前,一张爱心地图《裕南街街道慈善资源地图》发布,将散落在街巷各处的慈善资源串联成网,为需要帮助的人们点亮了一盏明灯。


自2024年11月,裕南街街道在碧沙湖社区卓越江岸打造“裕见爱”综合服务平台,探索服务类社会救助新模式,这条街的变化悄然发生:


“爱心水站”前,送水志愿者骑着电动车穿梭往来于各个家庭;


托养中心内,学员用新技能服务残障家庭;


慈善超市里,曾经接受帮扶的残障人士投入职场,自立自强……


一场从“接受帮扶”到“走出家门”的人生转变正真实上演。


故事

从受助者变成助人者,他用“被看见”照亮他人


在长沙市天心区裕南街街道南站社区,居民们总能看到“勇哥”忙碌的身影。他熟悉政策,能精准对接残疾人的需求,很少有人知道,这位热心助人的“勇哥”也曾经历过人生的低谷。从曾经的受助者到如今的助人者,勇哥的转变,跟这条充满温度的慈善街息息相关。


黄勇的成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作为一名残疾人,他深知这个群体在就业和社会融入上面临的重重障碍——安心在家休养还是勇敢走向社会,是很多残障家庭的艰难选择。


就在黄勇迷茫之际,裕南街街道残联向他伸出了橄榄枝。街道工作人员多次上门走访,了解他的情况和特长,鼓励他发挥多年基层工作经验的优势,参与社区工作。


△在托养中心,社工们会安排残疾人进行力所能及的服务


在街道的推荐下,黄勇来到社区担任社区残协专干,这一干就是十多年。起初的工作并不顺利,他发现自己面对的是一群不愿走出家门的残疾人。“他们中很多人把自己封闭在小小的房间里,既缺乏系统的帮扶,理念也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更让他感到无力的是,各个社区的助残资源无法互通,“明明这个社区有就业岗位,那个社区有培训资源,但就是无法有效对接,我们基层工作者常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这样的困境,狄琼和她所在的天心区合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也见证了整整七年。“2017年我们刚进入街道时,就发现帮扶工作存在碎片化问题。”她清楚地记得,当时一位残疾老人可能在民政系统被定义为“养老对象”,在残联系统又是“帮扶对象”,但政策和服务始终无法形成合力。


△狄琼(右1)介绍爱心水站


面对这些难题,狄琼和团队意识到必须建立一个能够整合各方资源、打通壁垒的系统。这个想法与街道打造民生示范点的规划不谋而合。在街道的推动下,“裕见爱”综合服务平台应运而生,并逐步构建起“托养+就业”的全链条助残体系。


△残疾人在慈善超市上岗工作


“我们通过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简称‘托养中心’)解决残疾人的日常照料和康复训练,再通过慈善超市、爱心水站等平台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形成一个完整的支持闭环。”狄琼介绍,这一体系为黄勇这样的基层工作者提供了系统的培训支持,从政策解读到心理辅导,从沟通技巧到资源对接,平台整合各方专业力量,帮助他快速成长。


依托这个完善的支持体系,黄勇的工作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变。他不再单打独斗,而是能够根据每个残疾人的具体情况,精准对接托养、就业等不同层面的帮扶资源。“是这个体系让我意识到,残疾人同样可以在工作中实现价值。”黄勇说。


从封闭到开放,为特殊群体铺就融入社会之路


去年,“裕见爱”综合服务平台负责人狄琼和团队曾做过一项调查:在这条街的残疾人群体中,28%是精神和智力残疾且年龄偏大,由于需要家人照料,他们的生活处于困境之中。


“托养一个人,解放一个家。”于是,裕南街街道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正式成立,免费接收辖区内精神和智力残疾人,为他们提供日间照料。


△彭虹(左1)带领学员们跳舞


“双手举高,跟着节奏来!”在托养中心,社工彭虹正带着学员们跳操,墙上的课程表记录着他们的日常:晨间康复操、生活技能训练、艺术培养、绘画疗愈……彭虹告诉记者,在托养中心,社工们会定期为学员们开展健康监测,并根据他们的体检报告、过敏史等,提供合理的饮食搭配服务。


这不是一件容易事。托养中心登记承接的50名学员里,有自闭症、“糖宝宝”、脑瘫患者,每个学员的情况各不相同,要适应这个“家”,需要社工们细致入微地关照到每个人。


△志愿者在托养中心服务残疾人


阿明是一名唐氏综合征患者,刚来托养中心时,她总是独自躲在角落里,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戒备。


“我们从最基本的沟通开始,每天都会耐心地给她讲故事,陪她做游戏。”慢慢地,阿明开始愿意和社工们交流。在艺术培养课程中,彭虹发现阿明对手工有极大的兴趣,尽管不知道如何使用工具,但会模仿其他会操作学员的动作。“我们教她一步步穿手串、绑绒花、折卡纸,还拿来喜欢的零食和玩具,以此吸引她继续参与。”经过两周的训练时间,阿明便学会了折纸。后来,她还因为手工技能交到了好朋友。


△义卖现场,学员们的手工作品很受欢迎


和谐开放的氛围里,这些特殊“孩子”的爱好和天分也得以展现。彭虹说,在团队的设想中,托养中心应该让学员们更有尊严地活着,看看外面的世界。因此,社工们尝试带着学员们走出去。今年9月,托养中心在街道举办了一场爱心义卖,由学员们在手工坊中制作手链、手工花,并在摊位上主动介绍。


从自助到助人,他们在工作中找回尊严


这条探索之路,正在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中结出果实。在托养中心的学员中,阿坤的转变尤为令人动容。


阿坤是一名精神三级残疾人。去年12月,他被接到裕南街街道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开始了免费的日间照料。虽然生活有了着落,但未来仿佛依然被迷雾笼罩。


“当时他无事可做,我们就在想,怎么能让他活得更有价值,而不仅仅是活着。”彭虹回忆道。


今年2月,彭虹在综合评估后发现,阿坤虽然患病,但病情稳定,而且他有一个关键的优势——过去曾是一名司机,对周边道路极为熟悉,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恰在此时,裕南街街道与碧沙湖社区联手,盘活闲置空间后建立了慈善超市和“爱心水站”。


“我们问他,愿不愿意试着去送水?”这个提议,在阿坤平静的生活里投下了一颗石子。他犹豫过,但最终还是点了点头。


“我们与长沙水业集团合作,每卖出一件水,就有一块钱进入中心爱心基金。同时,我们开发出‘送水员’岗位,让残疾居民通过送水获得报酬,送一桶水能赚两块钱。”彭虹说,起初并不顺利,阿坤填写水卡会写错,面对客户也不知如何开口。但大家没有催促他,而是提供“全程陪伴式指导”,模拟与客户沟通的话术。


△阿坤在从事水站的搬水工作


从需要陪伴,到独立完成第一单,再到如今能规划最优送水路线,阿坤的脚步越来越稳。他的电动三轮车穿梭在书院路的大街小巷,成了社区里一道新的风景。


在慈善街,阿坤不是个例。20岁的陈杰患有孤独症,家境困难。街道将他纳入街道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同时启动就业能力评估。


“我们发现他动手能力尚可,但沟通存在障碍。”狄琼说,平台为他量身定制了训练计划:上午在托养中心参加手工小组,学习穿手串等精细动作;下午在慈善超市进行理货实训;同时参与“爱心水站”的送水工作,从最简单的搬运开始。更重要的是,通过“积分激励制”——洗碗1积分、拖地1积分,月底兑换米面油,他逐渐找到了价值感。


如今,老客户见到阿坤会笑着说:“阿坤,辛苦了!”这句简单的认可,让他挺直了腰板。


现状

一次“服务—积分—激励”的良性循环 


记者从长沙市天心区裕南街街道了解到,辖区内现有80岁以上高龄老人2197人、残障人士1419人、低保对象747人。为破解传统救助资源分散、服务效能不足等难题,2024年11月,街道利用碧沙湖社区、卓越江岸社区用房创新打造“裕见爱”综合服务平台,积极探索服务类社会救助的新模式。


△慈善超市


如今,以“裕见爱”综合服务平台为中枢,街道打造了慈善救助、志愿服务、残疾托养、就业创业四大中心,联动实施慈善超市、爱心水站、残疾人日间托养项目、社区养老助餐点等11个特色项目,实现辖区民生服务全覆盖。通过“社工+慈善+志愿”服务模式,街道构建精准识别、分类施策、多元协同的救助格局。


“慈善街的名字也就因此而来。”裕南街街道办事处民生事务办主任夏利飞介绍,截至目前,街道已成功运营4家老年食堂、13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点及9个社区慈善超市,培育并常态化运作54支志愿服务队伍。同时,平台有效整合了42家爱心企业与102家爱心门店资源,积极参与“十助行动”急难家庭救助计划、助学帮扶等项目,累计发放爱心基金及慈善资源价值超过30万元。


夏利飞表示,在志愿服务机制创新上,面对基层人手不足的现实困境,街道还建立了“养老服务公益时间”积分制度。通过小程序发布服务任务,志愿者承接完成后可获得积分并兑换相应物资,形成了“服务—积分—激励”的良性循环。值得一提的是,部分条件允许的残疾人、低龄老人也积极加入志愿者队伍,践行“轻残助重残、低龄助高龄”的互助理念,在帮助他人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



观点

社会需要“平台中枢+多元协同”的基层治理新模式

胡建新(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副教授) 


“平台中枢+多元协同”模式是现代社会治理理念的一次卓越实践,为基层治理创新提供了重要范本,实现了从“零散化救助”到“系统性帮扶”的转变,推动救助方式从“被动响应”向“主动发现”升级,构建了从“单一供给”到“多元协同”的共治格局。


慈善街的新模式,对省内各市州老城区街道治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实践层面,各地可借鉴“平台中枢+多元协同”的核心理念,结合本地实际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特别是在空间资源有限的老城区,可以创新利用社区微空间,打造“慈善驿站”等小型服务阵地,实现“小而美”的精准帮扶。


△中秋节学员们与家人们一起制作月饼


在机制建设上,需要注重党建引领与居民共治的有机结合。基层党组织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同时要充分调动居民参与积极性,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此外,适度运用数字化工具建立需求与资源的对接平台,将显著提升服务效率。


这一模式让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实现了从“隐形”到“可见”的转变,为他们提供了稳定的社会支持网络,有效促进了社会融合。同时,通过构建互助体系,增强了社区凝聚力,让“远亲不如近邻”的传统美德在现代社区得以重生。


更重要的是,这一模式为破解老城区治理难题提供了新思路,展示了如何通过精细化服务应对老龄化、公共服务不均等等挑战。最后,它将慈善公益融入日常生活,营造了“人人可为、时时可为”的公益氛围,推动了社会文明程度的整体提升。


编后

让爱与希望在“慈善街”无限延伸

衡量一座城市的现代化程度,不在于摩天大楼的高度,而是它如何托举那些飞得稍慢的翅膀。


慈善街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座城市的温度。当黄勇从受助者蜕变为助人者,当阿明的手工艺品摆在摊位上,当阿坤的三轮车驶过洒满阳光的街巷,这条慈善街的每处褶皱里,都藏着社会文明的密码。


比成果和数据更有力量的,是那些悄然改变的生命轨迹——曾经蜷缩在角落的“蜗牛”们,如今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丈量世界。这不是简单的救助帮扶,而是一场关于尊严与价值的重构。  


然而,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助残事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持之以恒的关注和投入。社区和相关部门可以借鉴慈善街模式,结合本地实际,建立起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和服务机制;爱心企业、社会组织和志愿者也能加入到助残事业中来,汇聚更多的社会力量,让爱与希望在“慈善街”无限延伸。


(为保护隐私,文中残障人士皆为化名)


编辑:喜之郎

二审:吴雯倩

三审:邓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