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节日才能“有滋有味”

凤网 2008-09-15 阅读数 411215

  9月14日是中秋佳节,本是合家团圆、赏月品茗、分食月饼的良辰吉日,可一项调查结果却表明,中秋节“变味”了。67.8%的网友认为中秋节“文化内涵渐少,商业味儿很浓”。中秋节商业色彩渐,相信大家都感同身受。

  如今的中秋节几乎变成了“月饼节”、“购物节”,商家喜滋滋地数钱,大众被商品淹没。而且,在“洋节日”挤兑之下,传统节日日渐式微,以致专家学者疾呼文化血统不继,文化传统不存。

  包括中秋节在内的众多传统节日均脱胎于农耕社会。因此我国传统节日里的很多文化仪式都和“吃”有关,这是农耕社会形态下缺吃少穿的文化反应。如今,短短百年间,中国社会已由农耕社会转型为现代工业社会,吃穿基本不愁,时过境迁之下,传统节日难免“水土不服”,“偶感风寒”。这就需要“对症下药”,让传统节日“与时俱进”,适应新的时代要求。

  没有一成不变的“传统”,也没有食古不化的节日,传统节日的生命力恰恰在于不断地更新、丰富和衍变。周代占卜、迷信盛行,中秋佳节遂有祭拜月神的习俗;唐代大开大合,浪漫之风频吹,所以在中秋之日赏月、玩月;宋明清时期商贸繁盛,市民文化勃兴,中秋节呈盛行之势,且风俗丰富多彩。从周代的祭月习俗,到唐代的赏月传统,再到今天的团圆寓意,中秋节的文化内涵衍变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

  社会文化催生相应的节日文化,大众生活方式孕育对应的节日风俗。当今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之际,人口流动性大,合家团圆几成奢望。大家工作压力大,休息时间短,人际关系冷漠,亲情难依,天伦难叙。对于商家而言,传统节日是商品营销、疯狂甩卖的大好时机;对于专家学者而言,传统节日是一种美好的文学想象,是宣扬和承继文化传统的机遇;可普通民众不及细想商家的钻营,也无心品味学者们宏大的文化悲情,他们的需要很实际、很简单。那就是在中秋节能吃口月饼,赏赏月,喝喝茶,休息几天,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与亲朋好友共叙亲情友情。

  可今天的中秋节却由商业唱起了主角,将传统节日变得商业味十足,引得大家疲于购物,烦于应对。 有学者称,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官方就曾屡次限制月饼消费,明令不许抬高月饼成本,可见高价月饼和商业味浓烈的中秋节已非今日独有。中秋节商业味浓近乎成了一种“传统”。为何好端端的一个节日,大家都被商业“俘虏”,受“月饼”之累呢?

  纵观国外一些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节日,大多强调的是轻松快乐的氛围,创造的是一种自我宣泄和放松的机会。这种快乐惬意的文化气质也融进了人们的生活习俗。而我们却总是赋予节日太多的文化负荷。国外的节日很“自我”,重“交流”;而我们的节日呢?节日期间每个人疲于奔命,节日过后长舒一口气。如此“自我折磨”,过节积极性何在?

  节日的主体终究是大众。还传统节日以本色,将传统节日还给大众,让大家的节日过得轻松、惬意,过得“有滋有味”,才是传统节日绵延不绝的“药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