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骗182人8.5亿买5000余辆车

凤网 2008-11-23 阅读数 366087

  今年1月,上海市公安机关接到几十人共同报案,称几年来投入重金对出租车运营进行“投资”,但几乎在一夜之间全部化为泡影。令人惊讶的是,报案人多是一些收入不菲的私企老总、三级甲等医院的医生等。

  随着侦查的展开,一个历时10年、涉及8.5亿元巨款的骗局浮出水面。

  记者获悉,从1997年11月到2007年12月,以“投资出租获得返利”为名,邹晓、陈力(均为化名)等人冒用上海申江旅游服务有限公司名义,骗取182名投资者出资“买断”了5000余辆轿车,集资资金高达8.5亿元。

  案发后,邹晓出逃,陈力等人则分别因涉嫌集资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被卢湾区检察院依法批捕。

  十年前入伙

  时间倒回到13年前。

  时年54岁的陈力作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他拿出了一笔“巨额”积蓄交给了自己的“干女儿”邹晓。“我给了她4万元,这笔钱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数字。我记得很清楚,当时她(邹晓)承诺的是,这笔生意每个月可以‘返利’8000元。”

  “邹晓跟我讲,可以和‘上海南亚出租车公司’合作,买车子投资运营。”邹晓说,只要一次性投资8万元,就能购买南亚出租车公司的一辆出租车做客运,“当时的出租车都是夏利,她说我们可以各出资4万元,拼起来买一辆。”

  陈力起先对此兴趣并不大,但随后,一个巨大的诱惑摆在了眼前,“这个投资每月返还8000元利润,我们每人拿一半。”

  一个月返4000元,10个月就能赚回本金,再之后的返利就是纯收入了。盘算后,陈力咬咬牙交出了4万元。

  对陈力来说,邹晓的“返利”承诺,让他最终走出了投资的第一步。

  在金融专家眼里,这个承诺就是“投资”性质改变的标志,“以高额回报为诱饵,是‘非法集资’的主要手段。”上海律师协会银行金融研究室委员索建国指出,涉嫌非法集资的公司大都强调高回报率,通过认购、认养或联合开发等手段,面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由投资者出资按股(或单)购买,“不设定集资上限,逐月或逐年返本还息。”

  陈力确实尝到了甜头。

  “我赚了一万多”,一年多后,陈力连本带利收回5万余元,他尝到了“投资”的甜头。

  1996年,邹晓又称可以找申江旅游服务公司进行同样方式的投资,陈力毫不犹豫地参加了。

  这次的“申江公司”据说挂靠在大名鼎鼎的强生出租车公司的名下。双方还签订了投资协议。“投资方出资购买车辆,申江公司负责营运。”按约定,“申江公司”会每月给予投资者回报,“(每辆车)第一年每月回报7800元,第二年每月回报7500元,到第五年,就每月回报5700元。”

  从1996年至今,陈力前后总共投资了约800余万元,“购买”了170多辆出租车,“这些钱有不少是我用以前所赚取的利润再投资的。”

  陈力已然不是当年那个拿出4万元都要咬一咬牙的普通工薪族了。然而此时,他也不是那个面对每月8000元的返利就会欣喜若狂的小投资方了。他想要从这个投资中尽可能地赚更多的钱。

  既然做了,为什么不把它做大一些?邹晓的话,恰到好处地“敲醒”了他。

  十年中招揽

  邹晓希望把这个投资做大,可是摊子做大了,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呢?陈力曾犹豫过。

  “做大了,你可以赚更多的钱。”邹晓又开始给陈力吹嘘着一个个美丽的泡泡——要是陈力能招揽到更多客户投资、推销出更多车子,就可以用更低的价格从她那里买车。

  “这意味着我的投资成本比别人要低”,陈力算了算账,别人的投资成本是16万元购车一辆,可邹晓答应给他最低的价格是14.5万元,“这样我的成本总是比别人低一两万,但返利是一样的。”显然,这比以前赚的钱要多得多。

  随着“投资”力度的增强,陈力的身份悄悄发生了变化,他既是个投资者,又是个“推销者”。

  “1997年11月,我和一些战友、同学一起吃饭时,把我参加上述投资的事情讲给他们听,还劝他们也一起参加投资。”陈力想得很周到,“我不仅把自己获利的亲身经历告诉人家,还为他们计算投资收益。”此外,他还在不同场合跟亲戚提起自己所做的投资,并动员他们一起加入。

  不出陈力所料,之后,朋友们纷纷表示,愿意一起投资。没过多久,陈力的小姨子傅美、朋友李磊(均化名)等,也加入了这个投资队伍里,“他们和我一样,都拿到了返利,赚了钱,尝到了甜头,然后再拉身边的亲戚朋友入伙。”

  就这样,陈力发展的投资者越来越多,“这些投资人又对外招揽来别人。”无论是自己招揽来的,还是别人招揽来的,签约、付款事宜都是由陈力负责,“他们(投资者)把投资款交到我家中,然后我把钱转交给邹晓。”

  交了钱后的两三天,邹晓会把盖着“申江旅游服务有限公司”公章的协议书、收据交给陈力,再由他转交给投资人。“一般在开始投资后的第二个月,就会向投资者‘返利’。”

  招揽新客户——返利给老客户——再招揽新客户……就在这样周而复始的循环里,10年时间转瞬即逝,这个“申江出租”的雪球越滚越大,而客户的投资热情,让陈力自己都觉得吃惊:

  在医院工作的朱某一家三口,为此一次性投入1118.5万余元;退休教师余某及其家族几十名亲属,从2006年开始,在不到一年半时间里,共计投资188部车辆,投资金额3370余万元;作为一家私营企业老板的章某,则从2003年起投资,一个人就投资2499万余元,购买了145辆车。

  老板、医生、教师,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对“出租车投资”的生意如此趋之若鹜呢?

  “这些高端人群,显然不是因为法律意识淡薄、投资知识欠缺,才产生盲目投机心理。”索建国说,民间资本合法投资渠道的狭窄,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根据2006年央行调查统计司对民间融资的推算,我国民间融资规模为9500亿元,占GDP6.96%左右,而与之相反的是合法金融机构目前远远没有能够消化上千亿民间资本的能力,“规模庞大的民间资本缺少广泛、合法的投资渠道。”于是客观上为以高利率为诱饵的非法集资提供了可乘之机,“反过来说,如果有一个疏导渠道供民间资本合法投资,非法集资的诱惑也许就不会这么大。”

  在这样的内外因共同作用下,“到2006年后,几乎每个月会增加100至200辆轿车,投资人也上升至106人,投资总额大约在2亿多元。”这还仅仅是经过陈力一个人之手的。

  “但我知道,我们离崩盘不远了。”陈力说,事实上,随着“投资”越做越大,他开始愈发惶惶不可终日,“因为我知道这个‘投资’的真相。”

  犯罪嫌疑人陈力:我拉拢众多投资人,收取投资款,自己从中获取了丰厚的利润。我当时就知道没有车辆在实际经营,只是用后债冲前债,却不告诉投资者以上真相,我只是想赚钱,我也知道,我害了很多人……

  十年后崩盘

  “邹晓当时说自己是申江公司的经理。”可陈力从来没有去“验证”过她这个身份,更没有去“考察”过申江公司是否有这个业务。“我知道国家对车辆管制很严,而且申江公司是从事旅游的公司,实际上没有能力放出几千辆出租车。”但当时的陈力只是一心想赚钱,而无论如何,每个月雷打不动到手的高额“返利”是肯定不会假的。

  随着投资者的日益增多,陈力开始察觉不对头,“说是买车运营,但没有人见到过自己投资买的车。”从1996年起“购买”夏利,到普桑2000,再到后来变成3000型轿车,“我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些车。”

  到底有没有这些车?如果没有车,那所谓的“运营返利”又是怎么回事呢?很快,陈力找到了答案。

  “10多年里,邹晓手里没有一辆车。”而“返利”也是在陈力收来投资款后,邹晓再从中拿出一部分给投资人作为回报,这就是为什么“返利”出奇高的原因,“所有的回报款都是从新的投资款中扣除而来的,并非通过车辆运营来获得;而将“返利”定得高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这样可以保证支付先前的回报款。”

  陈力说,实际上这和宝塔型传销的原理是一样的,“靠后面投资的人支付投资款返回给前面的投资者。”而在集资之初,他们确实能够正常支付投资者的回报款,“因为每月的回报款都很及时,所以参加投资的人越来越多,而这些新进的投资款作为前期的回报款,足可以维系资金链条。”

  但陈力很清楚,这样的操作,崩盘只是时间问题。

  “2007年9月,我们的资金无法周转了。”由于当年有很多新投资者加入,同比所需要给的返利也骤增,“我大约估算一下,当时每个月需要的返利差不多在3000万元左右。”而之后几个月,事情越来越糟:投资者投资的数额不断减少,但返利却在不断增多。到年底,陈力突然发现,这个投资有点撑不下去了。

  2007年11月,邹晓曾组织投资者在南汇开会,表示可以再出售400多辆车,“其实她还在骗人,她这样说只是为了用销售车辆所得的投资款来垫付每月必须支付给投资人的返利。”可一切已经无法挽回。

  今年1月7日,面对越来越多上门“讨债”的投资者,陈力根本无力应付,只能向邹晓“求救”,但电话再也联系不上她了,“我们所有的资金实际上都是在一个封闭的资金链中运作的,除去我和少数中间人盈利外,很大一部分钱都被邹晓拿走了。”

  一个持续了10年的“投资”就此崩盘。邹晓、陈力等人冒用上海申江旅游服务有限公司名义,骗取182名投资者出资“买断”了5000余辆轿车,集资资金高达8.5亿元。陈力等人因涉嫌集资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被卢湾区检察院依法批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