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兵村里"数风流人物" 女博士女海归女村官埋头苦练

凤网 2009-09-19 阅读数 203623

 如果说受阅部队是大海,他们就是大海中的浪花。

  当你遥望大海,你只能感叹大海的浩瀚和神奇。

  只有走近大海,才能欣赏到浪花的美丽。

  走进阅兵村,说是“探营”,不错,那里聚集着共和国的精锐之师;说是“探海”,也不错,你能有机会感受“浪花”的魅力。

  你会惊喜:每一朵浪花都各不相同。

  你会思索:每一朵浪花又有相同之处,都来自大海深处,都映着蓝天白云,都反射着七彩阳光。

  沙河、通州,这两个位于京郊的阅兵村里卧虎藏龙,有着多少陆海空三军的“风流人物”。

  25年前,程志强在国庆35周年阅兵式上,手擎“八一”军旗第一个走过天安门。今年国庆,他的女婿朱振华将再次扛起这面旗帜——接过“父辈的旗帜”,这已经成为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传递。“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阅兵村里“父子兵”、“兄弟连”、“姐妹花”、“夫妻档”……各种亲情组合缤纷呈现,他们互相鼓励、彼此较劲,分享着同一个梦想。

  兵营历来是男人的天下,但阅兵村里的巾帼英雄们却以小比例的人数收获了大面积的“人气”。她们中,将出现第一位踢着正步走过天安门的女博士,有来自海军陆战队的“两栖霸王花”,有漂亮的女“海归”,也有听从国家需要投身乡村建设的大学生村官——不同的人生经历,将在天安门前展示一样的精彩。

  齐整的队列,如波涛起伏一般从阅兵场的一头逶迤而来。不同的迷彩和着装,给这波澜壮阔的队伍增添了迷人的色彩。秋风送来他们嘹亮的歌声,歌声中满含着他们发自内心的自豪、雄心和快乐。

  阅兵,同时也是阅人,真的。

  巾帼英雄:谁说女子不如男

两栖霸王花:队列训练算不上苦

  “我能流的泪都在陆战队流干了,我不会在阅兵训练场上哭。”20岁的安徽姑娘夭晨曦说。这次阅兵,夭晨曦、兰小练、武苗苗、江楚茹、崔方舒、翟亚楠6个女孩,从被称为“两栖霸王花”的海军陆战队某旅女子两栖侦察队选入阅兵方队。

  在夭晨曦看来,与陆战队的“魔鬼训练”相比,队列训练算不上苦。在平时,两栖侦察女兵的所有训练课目无不是在向体能和智能的极限挑战。比如说,她们时常会开展孤岛生存训练,每个人只配带1把匕首、1盒火柴、1两油和3两大米,就要在孤岛上经受身心双重挑战,完成突围与反突围、袭扰与反袭扰、侦察与反侦察等十几个特种作战科目。她们人人能熟练使用GPS和班用通信器材,具备了对打、武装泅渡、5种特种车辆及摩托车驾驶,以及多种轻武器射击、潜水和跳伞的技能,是闻名遐迩的两栖“霸王花”。

  艰难困苦她们不放在眼里,会让她们落泪的,反倒是受伤时队友彼此之间的关怀,姐妹情深啊。

 

  海归女职员张元元:北京才是我的家

  瓜子脸、双眼皮,身材纤细、笑容淡雅。美女张元元的生活照,已经在网民中广为流传。28岁的她曾在海外留学5年,回国后做的第一个重大决定,就是加入国庆60周年阅兵女民兵方队。

  2003年,张元元在国内获得大专文凭,随后赴新加坡读预科、专升本,然后又找到一份当华文教师的工作,拿着2万多元的月薪,有了新加坡的“绿卡”。但去年北京奥运会开幕之前,她毅然回国,进入一家国企工作。“北京才是我的家。”她说。

  回国工作后不久,她所在的企业通知女民兵方队招收队员,张元元一下子蹦了起来,问:“是不是1999 年国庆阅兵队伍里的那个红色方队?”没来得及跟父母商量,她就报了名,脱产参加训练。她的同事曾经不解:“把半年多时间用在练走路上,值得吗?”从小对她疼爱有加的父母也担心她吃不消,她却觉得参加阅兵是很多人一辈子都赶不上一次的宝贵机会。

  “我妈妈过去不大关心天气预报,可自打我进了阅兵村,她天天看天气预报,前一段给我打电话老是抱怨今年夏天怎么天天都这么热啊,每次都提醒我多喝水。”几个月训练下来,张元元已经磨破了好几双皮鞋,但是从枪线、手线到脚形和出腿的爆发力,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既然来了,就不要留下遗憾。”张元元相信自己可以坚持到底。

  女博士唐甜:“走路”不比考博容易

  女博士踢正步走过天安门,唐甜将是第一个。

  重庆姑娘唐甜是三军女兵方队一中队队员,流行病学与统计学专业博士生,1983年5月出生,2001年9月入伍,全体受阅官兵中的最高学历者。

  对于这位26岁的姑娘来说,“走路”的难度堪比考研。“刚来的那些日子,我用尽全力、发疯似地做动作,还是拖了全排的后腿。”头不正、腰不挺、眼神不好、手形不对……“没想到单一项军姿的要求就如此多!浑身关节像散了架一样,好累好累啊……”爱哭的唐甜常常一边训练一边悄悄抹泪。

  虽然她是三军女兵方队年龄最大、学历最高的一名队员,可她谦虚好学又不服输,主动向年龄小、队列好的队友请教。队友们也乐于将自己的训练心得体会与“博士姐姐”交流。唐甜十分有心,休息时间查阅了大量《运动创伤学》、《军事医学心理学》等与队列训练有关的书籍,结合队列训练中人体骨骼、肌肉的运动特点,帮队友们预防训练伤。

  唐甜说:“阅兵一次,收获终身。阅兵训练,给我的人生补上了一课。为了奉献国庆阅兵精彩盛典,展示三军女兵方队的英姿飒爽,我与队友们已经做好一切准备。”

  大学生村官:从8个村子走进一个“村子”

  女民兵方队的成员来自各行各业,有在校大学生、留学归国人员、公务员、教师、护士、企业职员等。今年,方队里又多了一个新的群体——8位大学生村官。她们都是“80后”年轻人,本科以上学历,来自北京市朝阳区所辖乡镇的8个村,有些人在村里甚至兼任好几个职务。

  “大学毕业到农村去,本来就是一种独特的体验了,这下又进了阅兵方阵,感觉更不一样。”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的林琳,是北京市高碑店乡高碑店村的一名基层干部。她说,参加阅兵,也许一生只有一次机会,一定要好好珍惜。林琳训练很刻苦,为了提高成绩还经常 “开小灶”,对着镜子训练形体,贴着墙根站军姿,踢石子练踢腿,因此成绩稳步上升,多次荣获“训练标兵”。

  作为“80后”的优秀代表,这些女孩个个是高素质、高学历的人才,在农村她们尽职尽责,深得村民们的喜爱。在阅兵村她们更是毫不含糊,把苦累当作锻炼,把压力化作动力,处处争优创先,与年龄不相称的成熟和坚强,又为她们赢得了“村里人”由衷的赞赏。

  子承父业:接过“父辈的旗帜”

程志强、朱振华:接过“中国第一兵”接力棒

  阅兵村里最引人瞩目的一对“父子”,是程志强和朱振华。

  程志强现任北京卫戍区副参谋长,也是此次国庆首都阅兵徒步方队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国庆35周年阅兵式上,他手擎“八一”军旗,在两名护旗战士的护卫下,第一个走过天安门。20多年来,程志强先后参加了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奥运安保等几十项重大任务,并参与设计了我军仪仗兵迎接外宾仪式,被誉为“中国第一兵”。

 

  今年国庆,他的女婿——三军仪仗大队二中队中队长朱振华,将接过他手中的军旗,引领受阅方队。程志强对朱振华说得最多的是:军旗手代表着三军的形象,肩负着人民的期待,责任重大,咱们走一百步不偷半步懒,走一百米不松一口气!训练间隙,别人都去休息了,程志强却还在现场给女婿讲解举旗的要领,传授踢腿着地的窍门。

  程志强评价军旗手有三句话:“顺风不快,逆风不慢,横风不摆,这是检验军旗手的三个关键。”他当年就用旗杆里灌沙子的办法练平稳、练臂力,而他的女婿朱振华在被选为军旗手后,也连续60天用同样的办法练平稳、练臂力。

  “虽然他是我的岳父,但对我的训练和要求特别严格,前一阵子我的手腕都肿了,他也强逼我去练。为什么呢?其实我很理解,因为他当年也是这么练出来的。”朱振华说。

  何健、何炜:“意外曝光”的父子关系

  在水兵方队,何健和何炜是一对鲜人为知的父子。父亲何健先后参加了国庆35周年、国庆50周年首都阅兵,加上这次以水兵方队政委的身份参加新中国成立60周年首都阅兵,他是第三次来到阅兵村。

  方队里知道他们是父子关系的人很少,因为“好事”一般轮不到何炜,倒有不少的“挑刺”事件发生在小伙子身上。刚被选拔进方队时,何炜被看中,调到中队干部桌上做固定的值日生,和队干部一起吃“小灶”。结果第二天,政委就要求“让新兵何炜回到自己排面的就餐桌上去”,中队干部心里好一会“嘀咕”:政委连中队选个小值日也管。直到方队准备进京来阅兵村集中训练,妈妈到队里探望何炜时,很自然地走进了政委何健的办公室,被儿子同寝室的战友发现:“何炜,你妈妈跟政委这么熟悉!”此时,方队政委和他的受阅儿子的关系才被“曝光”。

  张群彦、张冕:父女咫尺相隔,一面难见

  父亲张群彦,陆军学员方队总教练,从事队列教学28年,组织了20多次石家庄机械化步兵学院毕业典礼阅兵活动,7次参与中央军委、总部队列教材编写工作,曾参加过“802”华北大演习阅兵,在国庆35周年首都阅兵式上任排面长。队列教学被53岁的张群彦视作一生的追求,他每天总是第一个到训练场,最后一个离开。

  女儿张冕,四医大白求恩军医学院在校学员,三军女兵方队受阅学员。父女俩虽同在一个阅兵村的两端,但很少见面,偶尔在路上碰到了,说得最多的也都是阅兵训练动作问题、毅力意志问题、吃苦精神问题,等等。父女俩平时电话联系,相互鼓励。每次方队组织合练时,张教授都在主席台上深情、仔细地看着女儿的表现,事后通过电话一一讲评。

 

  一代人、两个兵:让梦想成双

宋海森、王国娟:我们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工作岗位不一样,脸却晒得一般黑。”这是在说三军女兵方队的一对夫妻:宋海森、王国娟。

  丈夫宋海森是方队唯一的训练参谋。与男兵相比,女兵身体柔韧性、协调性好,但体能与耐力较差,为了让女兵们练出排山倒海的气势和整齐划一的步伐,宋海森每次制定训练计划时,总是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推敲。方队训练时,他一刻也不离开训练场,观察女兵训练进度,研究女兵训练特点,及时调整训练计划。

  妻子王国娟曾是国庆50周年阅兵女兵方队队员。10年后的今天,她再次来到阅兵村,身份已是中队的教导员。做队员思想工作,备课讲课,帮队员发工资、调换服装,拔草、浇水、帮厨、取包裹……份内事也好,份外事也罢,都是王国娟要干的活。

  夫妻俩尽管同在一个方队,平时却忙得一天也难说上一句话。有时,他们想约在一起给4岁的孩子打电话,往往约定时间到了,两人又都有事;有时好不容易约在一起了,孩子却睡着了。现在孩子有意见了:“爸爸妈妈老骗人,不诚实。”

  提起这些,王国娟平静地说:“参加阅兵保障,是我和海森共同的选择,就是再累,我们也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王进、王免:哥哥为弟弟“带路”

  海军陆战队有一对亲兄弟,人称“龙兄虎弟”。哥哥王免,一期士官,性格成熟稳重,弟弟王进是去年新入伍的战士,性格豪爽奔放。哥哥高中毕业之后,抱着到部队接受锻炼的想法报名参军,成了一名海军战士;弟弟王进高考发挥失常,与大学理想失之交臂,心灰意冷之时,哥哥对他说:“来部队锻炼吧!通过努力一定会成就一番事业。条条大路通罗马,上大学并不是唯一的路。”

  哥哥一席话说动了弟弟的心。他将理想收入背囊,奔赴海军陆战队的新兵营服役。一番锻炼,他成了合格的陆战队员,由于表现出色、条件优秀,和哥哥被同时选中参加阅兵训练。进入阅兵村后,又双双被评为“训练标兵”。弟弟说,都是哥哥为自己树立了好榜样;经验丰富的哥哥却心中有数:小弟是个好苗子,所以他才一路把他“带”进了部队,“带”往天安门广场。

  谈驰、谈骋:看上去一样,其实不一样

  武警方队的这对孪生兄弟,哥哥叫谈驰,弟弟叫谈骋。2007年12月,兄弟俩一同参军,分到了同一支部队。去年底,又同时被选入受阅方队。两人长相、身高、体重一样,进入阅兵村后,身体的变化也一样:都长高了3公分、瘦了5公斤。更让人惊奇的是,两人训练时最容易犯的“痼癖动作”也一样。

  尽管这样,要辨别两兄弟还是难不倒队友们:兄弟俩内在气质不一样,为人处世的方法也不一样。哥哥毕竟是哥哥,比较细心,考虑问题比较全面,遇事沉着冷静,在大事上通常由他拿主意;弟弟性格比较外向,乐于助人,比哥哥有人缘。这两个人,弟弟“主外”,如果哥哥缺什么东西或与战友发生摩擦,弟弟就会毫不“客气”主动为他排忧解难。性格决定了这兄弟俩的择偶标准也不一样:哥哥喜欢文静的女孩,弟弟喜欢活泼可爱的类型。(朱斌 郑蔚 钱蓓)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