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湖南才女们(图)

凤网 2009-09-30 阅读数 392508

“女子无才便是德”曾经是封建社会对“好女人”的重要评判标准之一,几千年来,女人因此被禁锢在厨房和绣楼,丧失了学习的机会,也失去了在社会舞台上展示自身风采的机会。

所幸这样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新中国成立后,男女平等、同工同酬的观念,彻底解开了女性身上的枷锁。获得上学、读书、就业权利的女性走出家庭,走向广阔的社会舞台。60年来,女博士、女学者、女科学家等大批学富五车的女人,成为了各行各业的专家和翘楚。而连年来高考成绩的“阴盛阳衰”,更预示着知性、智慧的女性将继续在社会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

宋海晏:带动农村奔小康的“女村官”

籍贯:湖南长沙

身份:长沙县金井镇金龙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妇代会主任,湖南省第九届党代会代表

入选理由: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中,宋海晏是湖南省女性基层参政议政成绩的一个缩影。

2004年9月,在村级区划调整中,长沙县金井镇万松园村和凤形山村合并为金龙村。当年冬天,宋海晏被党员、群众以高票推选为金龙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当时,宋海晏正经营着一家饲料店和100余亩茶园,年收入达5万多元。然而,当时担任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月工资却只有400多元。

上任伊始,宋海晏面临的一个“烂摊子”,宋海晏将主要精力放在帮助该村农民谋发展上。不到一年时间,她带领村民还清了原凤形山村5万多元的债务,兑付了拖欠的村干部工资,并收回了原农业税尾款3万多元。

金龙村位于全镇的中心,省道207线穿村而过,另一条路直达京珠高速,金龙铸造实业有限公司、金井茶厂、裳海迪瑞特服装有限公司三家大企业也都坐落在这里。宋海晏利用这些优势,走村企联营之路。

近几年来,在宋海晏的努力下,村里先后引进了中南炉业有限公司、隆平高科蔬菜产业有限公司、银峰超级稻合作社,解决就业岗位150多个;与驻村知名企业金井茶厂合作,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社,现有308户入社参股;与隆平高科合作组建农机合作社,成立了用水合作社和养猪协会;引进了隆平高科蔬菜产业有限公司,建成了1000亩高标准蔬菜基地,引进的银峰合作社建成了1000亩高档优质稻示范区,发展100户以绿茶为特色的示范户,2000多亩无公害有机生态茶园,农民持续增收创造了更有利条件。

2006年2月6日,在向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原国家副主席的曾庆红汇报的座谈会上,作为唯一的一名妇女代表,宋海晏的发言赢得了曾庆红的赞赏。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宋海晏激动地说,这是一种肯定,更是一种鼓舞和鞭策。

 

 

卢光琇:“试管婴儿”之母

籍贯:湖北

身份: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生殖工程研究室主任,遗传学与生殖医学专家

入选理由:培育成功我国首例供胚移植试管婴儿。

开启“试管婴儿”技术新时代

卢光琇是在40岁后才开始从事试管婴儿的研究工作。1981年,她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人类冷冻精子库,当年就提出了供胚移植的构思,为遗传病患者及高龄妇女提供健康人胚。1988年,她负责的两例试管婴儿相继在3天内降生,她的生殖工程研究成果不仅填补了国内该技术的空白,还将中国助孕生殖技术带上了国际先进水平。随后,她建立了优生遗传不育症门诊。

据了解,从1988年至2007年底,卢光琇教授带领她的生殖医学专家团队,每年诊治全国各地及海外不育遗传患者约6000—7000人,共完成试管婴儿妊娠数5262例。

精湛的技艺和钻研的科学精神,为卢光琇带来了无数的荣誉。百姓们亲切地称她为“试管婴儿之母”,而国家也授予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国家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十大女杰”等荣誉称号。剑桥大学将她的成果和名字收入了《世界名人录》。

克隆技术世界领先

近年来,卢光琇逐步将研究重点转向生殖工程与遗传工程的结合及干细胞领域,以求通过干细胞治疗不孕不育症。1996年,她在国内首次克隆小鼠成功,比世界闻名的英国克隆羊“多莉”早生1年。1999年,她和团队成功共同克隆了国内的第一个人类胚胎,该技术又比美国整整提前了两年。2004年,她又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治疗性克隆胚,即掌握了为个人定制个性化器官的关键技术。通过对这项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完善,若干年后,人类将有望借助这种技术来拯救生命和抵抗衰老。

在科学研究上,卢光琇体现了女性超乎寻常的耐力和体力,她永远领先一步。

 

 

陈晓红

陈晓红:“两型社会”女指挥官

籍贯:湖南长沙

身份:中南大学校长助理、中南大学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入选理由:31岁被破格晋升为教授,34岁获全国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研究类)奖,36岁成为博士生导师,撰写《长株潭“3+5”创新型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1994年9月,已晋升为教授的陈晓红,经中南大学的推荐,被国家教育部派往东京工业大学深造。在日本学习期间,陈晓红每天早出晚归,每天学习、工作时间达到14个小时以上。这种拼命三郎式的勤奋,让身高1.66米的她,体重锐减到40多公斤。1999年3月,陈晓红获得了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经营工学(即管理学)博士学位,成为这几年中经营工学专业拿到博士学位的惟一一位女性。

陈晓红非常擅长将研究与实际紧密结合,她曾带头成功地完成了全国第一家期货交易所——深圳有色金属期货交易所的交易和结算系统的开发以及公司运作系统的设计;还曾为云南铜业集团公司设计的全面预算管理系统,为该企业创造了每年一个多亿的经济效益。

1999年,陈晓红获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撰写出了论文《关注中小企业融资》。这篇论文在国内首次提出了逐步建立完备的中小企业金融体系,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银行等可操作性强的具体意见和建议,对于深化企业改革尤其是中小企业改革和解决改革中遇到的融资难问题,起到了重要的参考、应用价值。37岁时,她撰写的名为《关注中小企业融资》的论文,得到当时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的亲笔批示。

2005年,陈晓红任中国中部崛起战略研究中心主任。2007年,为构建“两型社会”, 陈晓红参与湖南长株潭综合改革实验区的产业一体化设计。很多人都不知道,现今正如火如荼建设的长株潭“两型社会”背后,竟有一位如此年轻美丽的女指挥官。

此外,以陈晓红为核心的中南大学商学院管理信息研究团队,在经历数年艰辛之后,创新性地开发出了“决策应用软件开发平台——Smart-Decision”,并获得了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也是湖南省近年来在管理科学领域获得的国家最高奖项。最近,好消息再一次传来,凭借《复杂环境下不确定性决策的理论与应用研究》,陈晓红及其团队获得200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荣誉称号。

在男人云集的金融、商业领域,陈晓红以一种温柔却不可忽视的姿态证明:只要提供舞台,女性也可以站得笔直。

 

金庆民:第一位登顶南极最高峰的中国女性

籍贯:湖南炎陵

身份:地质学家,曾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南极研究中心主任

入选理由:1988年,金庆民参加了攀登南极最高峰——文森峰的科学考察,成为首位深入南极腹地的女性。

1961年,从中国地质大学毕业的金庆民被分配到了新疆,成为哈密地质队的第一位女队员。她在弥漫的风沙中一干就是20年,在这期间,她首次发现“角砾岩田橄榄岩”,为后来新疆地质局金刚石矿的发现提供了重要依据。

1988年,金庆民作为世界唯一女性参加了中美双方联合举办的攀登南极最高峰——文森峰的科学考察。文森峰海拔5140米,是有名的“死亡地带”,最低温度摄氏零下88℃。她孤身一人在冰原中忍受了4个昼夜的寂寞,还曾经跌入冰裂缝。

这次“亡命之旅”虽然惊险,却收获颇丰。金庆民不仅成为首位深入南极腹地的女性科学家,而且还首次在文森峰发现较大规模的铁岩系及很有开发前景的铁矿,填补了文森峰山区地质学研究的空白。国务院、全国妇联、地质矿产部先后授予金庆民“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地矿部劳动模范”等称号,并被选入《国际名人辞典》、《世界上杰出妇女》辞典。

1999年,金庆民因病去世,但这个谜一样的传奇女子至今仍是挑战极限、追求科学真实的精神标杆。

 

范云六:中国工程院第一位湘籍女院士

籍贯:湖南长沙

身份:中国工程院院士,生物科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入选理由:中国工程院第一位湘籍女院士,是中国基因工程和农业基因工程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1961年,从苏联列宁格勒大学获生物学副博士学位后,范云六回国,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遗传室开始了科研工作。

20世纪70年代初,范云六开始基因工程的基础性工作——质粒分子生物学的研究。1976年在国内第一个发表了质粒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科研报告。1979年,她又在中国率先建成DNA体外重组质粒(即基因工程),这标志着基因工程在中国的诞生。范云六也成为了中国最早开展质粒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科学家。

1982年,范云六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分子生物学研究机构;率先将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在农作物遗传改良……凭借着优异的科研成果,1997年,范云六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进入21世纪,为适应世界环境发展的需要,范云六团队也加大研发能减少环境污染的第二代玉米植酸酶,终于在2007年,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培育出富含高活性植酸酶并稳定遗传的转基因玉米。

今年范云六已79岁高龄,但仍不服老,她对记者说:“我并没有觉得自己老了。”她以另一种方式向世人证明:女性的魅力并不因年龄而递减,智慧的女人青春永驻。

 

谢剑南:湖南最出名“送子观音”

籍贯:湖南新邵

身份:湖南省中医院妇科教授,曾任妇科主任

入选理由:她被认识、不认识的人亲热地称为“谢女矣母也”,更被虔心求子的女性尊称为“送子观音”。

谢剑南小时候,很少有女性能上学读书,而她冲破阻力,从家乡来到长沙求学,考入湖南省立高级助产学校。她特别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1939年毕业以后,跟随妇产科专家李瑞林教授工作了5年。

抗日战争期间,谢剑南辗转至衡阳、贵阳等地各医院工作,历任助产士、护士长、医师等职,解放后回到长沙,在湖南省妇幼保健院工作。虽然当时的人们并不太相信女医生,但出于男女有别的观念,很多女患者指名找到了谢剑南。

有了稳定的施展机会,谢剑南全心投入到对女性疾病的研究中,写出了《功能性子宫出血的辨证论治》等研究作品,在临床实践中解决疑难病症,自创“通管汤”治疗输卵管阻塞等,被患者称为“送子观音”。

“现在社会发展快,人们压力大,女性不孕概率上升。每次年轻女性来我这里看病,我都要多叨唠几句:注意身体!”91岁的谢剑南每周仍坚持坐诊。为了找她看病,每天一大早就有大批患者排队等候。她的患者中,多的是外省甚至港澳台,及美、英、法、日等国的华裔。

穷其一生研究妇科疾病,直到耄耋之年依然不言放弃,谢剑南的目的不仅是早已超越学术成就,更是身为女性的悲悯和自省。

 

 

温建军:小女子制服大火车

籍贯:湖南醴陵

身份:南车集团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机车事业部工艺技术部主管工艺师

入选理由:参与了“韶山号”系列电力机车及后续所有交流机车的制造,是南车集团少数资深女专家之一。

1990年,19岁的温建军刚刚从昆明铁路机械学校毕业分配到株洲电力机车厂时,是组装分厂制动班年纪最小而且惟一的女性,3年后,她被任命为制动班班长。

要使列车跑得快并不难,难的是车子跑快后怎样解决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温建军所在的制动班就专门负责火车刹车系统的工作,因此他们可以说是火车的“保护神”。

1997年,温建军刚刚生完小孩,那时厂里正在攻关出口到伊朗的一批电力机车的项目,工程已经进入了关键时刻。厂里想请刚刚生完孩子才两个月的温建军提前来上班,身体虚弱的她一头扎进了车间。

2007年年初投入使用的和谐Ⅰ型电力机车,由西门子负责设计,但是其管路系统大量采用橡胶密封式管接头,没有按照产品的安装规范要求对接头的两端设置管卡,机车在段运行后出现管路系统的冲脱,影响了机车的正常运用。温建军与同事一起仔细分析存在的管路冲脱及漏风隐患点,运用成熟的技术理念,针对机车系统进行研究,完成技术设计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艺方案。

在自主设计的9600KW和7200KW六轴大功率交流机车的研制与生产中,温建军和她的同事一起在管路系统方面采用新成型的工艺技术标准,有效避免了同类问题的发生。今年,9600KW六轴大功率交流机车在武汉江岸机务段投入运行,奔驰在京广线上。

冰冷的钢铁、飞驰电掣的火车,却被身材瘦小的温建军牢牢掌控。我们身边还有太多跟温建军一样的女人,不断刷新世俗对于女性活动天地的狭隘猜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