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山大学举行自主招生、保送生测试。据报道,一位男生在面试中“阴沟里翻船”。他抽到的题目是“有人建议把偷菜游戏改叫摘菜,你对此有何评价?” 他完全“懵”了:“我根本没听说过这个东东。”刚走出考场,见到母亲他便“哀嚎”起来。网民对此议论纷纷。(见今日本报a10版)
但凡考试,总是有人欢喜有人忧。只是媒体最感兴趣的,似乎总是那些把人考哭的题目。比如刚刚过去的公务员考试,就有报道说,一位女生就被“什么战机是国产的”题目给考哭了。
哭就哭了呗,其实真没什么大不了的。对于考试不断的我们,谁能保证次次都高奏凯歌,喜上眉梢?就算是最基本的常识考试,谁又能保证自己就通晓身边的生活常识呢?常识本因人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而异。花生是长在土里还是树上呢?在农村,三岁小孩都能回答出来,可曾经就有大学生回答说是像苹果一样结在树上的。
不知道“偷菜”是什么东东的,想来也就限于几个偶然的个例,不会是考生的普遍状况,也不必作过度的发挥解读。就算解读,又该如何解读呢?这位男生的妈妈就安慰他:“你不知道也很正常啊,说明你是一个认真读书的好学生嘛!”而面试的主考官又该如何解读?是像笔试那样以答案的准确性作为考试的依据,或者只是希望面对面地沟通了解,而可以得意忘言,得鱼忘筌?
毕竟是自主招生,所谓的考题便不必像高考那样千审万审,而可以更轻松有创意,可以更加关注生活,回归常识,看起来更像“素质”那么回事,这是我们所乐见的一抹亮色。作为公民,当然应该更多地了解包括“偷菜”在内的这个大社会。
可问题是一旦回归正常的高考,回归到日常的中学教育,我们奉行的却是另一套。老师会鼓励忙于复习高考的学生去“偷菜”吗?正规的高考会出现偷菜还是摘菜这样的考题吗?正因为此,这位男生的“哀嚎”,更大的可能并不是因为这道题有多难,难得他无法回答,而是因为这道题太出乎他意料,让他觉得匪夷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