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送水老太”不能增加社会温暖

凤网 2010-10-25 阅读数 438800

七十岁的高老太靠运送桶装水养活身残的儿子和智障的孙子。她的事情被媒体报道后,短短三天就收到爱心市民的捐款超10万元。然而她的邻居却称其“骗钱”。对此,其所在的街道办发布情况说明称,高家月收入3000元,基本生活有保障。(10月24日《新京报》)

  道德这东西有时是有严重洁癖的:譬如我们送温暖,对象最好要像刚从冰箱里捞出来的;再譬如我们要评选道德模范,最好貌比潘安还要坐怀不乱;譬如我们献爱心,受助者最好家徒四壁还要父母双亡……不然,就有“上当受骗”感。为什么“上当受骗”?因为丧失了道德行为在强烈对比下的优越感——不能享受高处俯视的乐趣,无法体悟建立在病态悯恤情怀之上的感动。

  送水老太月入三千,怎么构成的呢?高的儿子、孙子每月低保金共943元;高老太有900多元退休金;再加上老人家给居民运送桶装水也有一笔收入。当然,这“不菲”的收入背后,有个事实不能淡忘:儿子身残,孙子智障。

  送水是个体力活,七十高龄的老太太,再加上两个有病的儿孙,即便月入三千,硬说这是一种“基本生活有保障”的生活,在“看病贵、看病难”的现实语境下,稍有生活常识的恐怕都未必会赞同。难得的是“面对居民指责”,献爱心的网友没有止步,他们说的很简单:老太为生活奔波,每天送水是事实,儿孙有病也是事实——那么,帮助弱势群体或激赏乐观的生活态度,远比纠结于家境是贫困还是最贫困更重要。

  至于“上当受骗”的说法里,还佐证着一个重要的细节:老人一家和邻居之间的关系不大融洽。潜台词就是:邻里关系都处不好,实在有点愧对公众的爱心。这个口吻似曾相似,是的,它与“低保户不该养狗”等遵循一个逻辑——你被社会救助了,那么,就等于你被施舍了,就该“学乖”,就该做个“良民”,做个感动世界的道德圣人,并以此继续赢得被救助的资本。不然,就算你有个“公民”身份,社会也有权利不理你、不关心你。换言之,公民的基本社会权益被垒出高高的道德门槛。

  很多时候,我们只愿意把钱捐给悲惨到极点的人、愿意帮助道德操守没有污点的人,但遗憾的是,生活中需要我们帮助的并不都是圣洁的英雄,而我们的爱心也不可能插上天使的翅膀、飞得单纯而浪漫。就像特雷莎说的,“即使你是诚实的和率直的,人们可能还是会欺骗你——不管怎样,你还是要诚实和率直”。我们当然不会做道德的傻子,但过于洁癖的道德行为未必会增加社会的温暖感。

 

相关阅读

理解“送水老太”无奈的狡黠是一种善

新京报/燕农

近几日,北京“送水老太”高美运被广泛报道:在石景山杨庄中区,七十岁的她靠运送桶装水养活身残的儿子和智障的孙子。老太感动了好心人,却遭到邻居质疑,当地街道办也证实部分媒体报道不实。(10月24日《新京报》)

  古稀老太以衰老之躯运水挣钱,养活残障儿孙,这种酸楚叙事让众多爱心人唏嘘动容,于是短短三天高美运就收到捐款超10万元。

  但是,当石景山八角街道办指出,高美运的家庭月收入约3000元,她本人及儿孙都有医疗保险,基本生活完全有保障;当媒体挖掘出此次高美运的儿孙药费共1217元、自己仅负担532元;当高美运每天送近百桶水被证实有出入;当高美运承认自己曾主动联系媒体,且要给智障的孙子留些善款,让他有一条后路,这个“最坚强的背影”开始有些黯淡下来。

  穷则独善其身,这种淳朴的善道一直为人津津乐道。但是,观照现实,当道德的底线一次又一次被精英引领者们击破,无论是穷还是达,都很难做到善道无瑕。而且,正如社会学者孙立平指出的,穷人手里没有抵御堕落的资源,社会堕落之时穷人可能堕落得更快。所以,我们仿佛没有理由要求所有的穷人都能独善其身,不出一点瑕疵。

  与高美运身上的“道德污点”相对应的,是长子因车祸致残、次子失踪多年、孙子智障、丈夫撒手人寰,这个残破而凄零的底层家庭是现实存在的。虽然这个三口之家有医保、退休金、低保,但是月收入3000元的“浮资”在生活成本高涨的大城市,也不能说不拮据。而且,对一位老人来讲,给残障儿孙留条后路,也属人之常情。所以,高美运身上所背负的“道德污点”,更像是穷人“无奈的狡黠”。

  面对现实,理解穷人无奈的狡黠,或许是我们能够做的一种善。真正需要反思的,是怎样的外部条件让“穷则独善其身”的淳朴变成了穷人无奈的狡黠。高美运在联系媒体之前,多次找过妇联和政府部门,可是都没有根本解决问题。面对这样一个尴尬的局面,制度关怀的层面难道是不是需要反思?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