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力妈和丁丁妈是大学同学,两个孩子只差两个月,两家住在一个小区。
瓦力妈说:“刚开始,我们俩一起接送孩子去幼儿园。后来一想,都在一个幼儿园,干嘛搭上俩大人?渐渐的,两个人从轮流值班接送孩子,发展到周末轮流带孩子。”现在,丁丁和瓦力已经三岁半了,每天都由“值班妈妈”照料他们放学后的生活,直到“轮休妈妈”下班来接。
“俩孩子在一起生活,不仅仅多了一个玩伴,在性格和生活习惯上也取长补短。”瓦力妈介绍,以前瓦力玩玩具从不收拾,但两个孩子一起玩,就学会了守规矩。“丁丁在我家有点儿拘束,所以表现得比在自己家要乖。我一夸他乖,瓦力也想我表扬他,所以表现得更好。要是没有拼养,我俩都忙得团团转,现在,我们一周一替,既照顾了孩子,也拥有了自己的空间。”
支持:孩子有伴 妈妈解放
30岁的杨女士是“拼养”的铁杆粉丝。自从两年前女儿出生,由于没有老人帮衬,一到周末她和老公就得约好“牺牲”一人,成全另一人。“要是长期在家带孩子的话,恐怕都会得上抑郁症了。”
“玩具可以一起玩,图书可以一起看,连辅导教育都可以结合自己的强项。看到别人的孩子,我们也可以发现自己对孩子教育的不足,每个家庭都会有一天真正意义的周末。”杨女士对拼养无限向往,但她同时表示:“拼养挺好,但要找到个合适的拼养家庭却很困难。”
反对:孩子安全 谁来保证
拼养虽说得到许多人的赞同,但是持反对意见的也不在少数。
“谁能保证不对自己家的孩子偏心?孩子之间闹矛盾了,家长怎么能保证公平处理?”59岁的姚女士坚决反对拼养小孩,更对拼养这种形式严重不理解:“现在‘拼孩子’,将来说不定在赡养父母的时候,也把我们给‘拼’了!”
两岁孩子的母亲徐女士则表示,“拼养”孩子过于冒险,自己只采取观望态度。她说:“单单安全方面我就很不放心,小孩子一旦丢了、碰了,谁来负责?就算有一天我尝试了这种方式,也仅限于救急。”
四岁的优优在第一次被“拼养”的时候,就表现出不适应,优优妈妈不得不放弃“拼养”的念头。
从拼饭、拼车,到拼房、拼婚,为了给生活减负,“拼”似乎成了80后一代的生活智慧。如今,沈城的潮爸辣妈们又开始了新的尝试——拼养孩子。专家表示,拼养的确会让孩子学会协作和分享,但同时也存在一定风险,家长应谨慎选择。
心理专家:可弥补交往空白
“对于孩子来说,组成一个‘准兄弟姐妹’的团体,能够弥补人际交往过程中的一些空缺。”心理学专家指出,独生子女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和同龄人分享、协作的经验。而随着社会分工日益精细,若不懂怎样处世为人、不会分工协作、不懂分享感恩,将很难立足于社会,而这些意识需通过具体活动,通过与他人的日常交往过程形成。而拼养正是提供了这个过程。在这个共同体中,孩子们之间会互教互帮互学,会改掉很多独生子女易犯的毛病,加强团队互助意识、分享担当意识。
但专家也强调,拼养期间,轮值的家长必须有足够的责任心和细心,一旦发现孩子身上有较严重的缺点或毛病,应发挥集体的力量帮助改正,以防“恶性传染”。
律师声音:责任义务要分清
辽宁申盟律师事务所李远律师表示,拼养是一种养育孩子的互助形式,属于一种劳动交换。在实施拼养之前必须明晰权利和责任,防止纠纷。
首先,不要在网上随便跟陌生人达成协议。
其次,拼养作为一种等价的劳动交换,双方家庭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双方事先应该就“拼养”期间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达成具有法律效应的安全责任协议,便于出现意外时进行责任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