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都将拟定中小学生幸福指数评价体系,同时还将打造心理健康教育数字化平台。有关负责人表示,现在的中小学生非常累、非常苦,制定评价体系为减少学生厌学情绪。(11月28日《成都晚报》)
尽管有人会说,如今的中小学生们,不仅不愁衣食,来自长辈的过度溺爱,更是把他们整天泡在了蜜糖罐子里。人家已然是最幸福群体之一,你还去担心人家的幸福指数,实在有些杞人忧天,自作多情。然而,认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就是幸福爆棚,恐怕本身也是自以为是。现实的情形恰恰是,无论是看得见的课业压力,还是看不见的精神和心理压力,中小学生的幸福感,其实早已被挤占、侵蚀得没了立锥之地。当小小年纪的时间便被安排得超负荷,不仅平日里睡觉时间难以保证,就连周末也因各种兴趣班挤占而无暇喘息时,幸福对于孩子们来说,还真是不折不扣的“奢侈品”。这个时候,中小学生幸福指数评价体系的拟定,倒是显得难能可贵。
不过,能有中小学生幸福指数评价体系,固然令人欣慰,但是,假如认为制订了评价体系,就能增进中小学生的幸福感,显然是过分乐观了。首先,中小学生的幸福指数,既然依旧由教育部门制定,那么,它究竟会站在孩子们的立场上,还是会成为应试教育视角的翻版,其实多少令人担忧;此外,即便中小学生的幸福指数真的体现了孩子们的幸福感,但这个幸福指数究竟能多大程度上撼动应试教育体系,又能从“唯分数论”的教育理念中为孩子们争回多少本该归属于幸福感的地盘,也同样需要打上个问号。
一言以蔽之,只要教育的评判标准继续一成不变,恐怕中小学生的幸福指数,充其量只能是个“指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