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传统的民俗节日之一。相传这天是牛郎织女鹊桥会的日子。七夕节又称为“乞巧节”,因为织女是个心灵手巧的天仙,所以在这天晚上,年轻的姑娘和少妇都要向织女“乞巧”,希望自己也能拥有一颗聪慧的心、一双灵巧的手。于是,七夕便被赋予了“爱情美满”和“心灵手巧”这两种涵义,围绕这两个主题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浙江七夕香桥会
为了表达希望牛郎织女能过上幸福美满生活的愿望,在浙江金华一带,七月初七家家都要杀一只公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便能永远不分开。在浙江嘉兴乡村有七夕香桥会,每到七夕,人们都赶来用香搭制成桥,入夜人们祭祀双星,乞求福祥,然后将香桥焚化,象征着牛郎织女已走过香桥,欢喜地相会。江浙一带,七夕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据说七夕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流下的眼泪,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在浙江绍兴农村,这一夜会有一些少女躲在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静时倾听牛郎织女相会时说的悄悄话。这些少女日后便能得到千年不渝的爱情。
双七水
在广西西部,传说七月初七清晨,仙女要下凡洗澡,用这样的水可避邪治病延寿,此水名“双七水”。这天早上人们都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
“七夕节”最基本的“乞巧”主要有“穿针乞巧”、“投针乞巧”、“喜珠应巧”、“兰夜斗巧”4种形式,此外还衍生出其他一些方式。姑娘们除了会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饰物赛巧,还会备香案摆瓜果乞巧。各地乞巧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七夕节有吃巧食的风俗,巧食的内容有瓜果和各式面点。巧食做成后,都要陈列到庭院的几案上,先要请天上的织女品评。然后人们一面观赏着遥远的星空,一面吃着各种巧食,认为这会使人变得灵巧。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大多就是陈列瓜果乞巧,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则会在七夕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祈求得巧。
广东七娘会
在胶东地区,多见七夕拜七姐神。年轻妇女穿上新装,欢聚一堂,于庭中盟结七姐妹,口唱歌谣:“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姐下天堂。不图你针,不图你线,光学你七十二样好手艺。”不少地方还制作“巧花”,少女们用面粉制牡丹、莲、梅、兰、菊等带花的饼馍食品(或称巧果),还有巧菜,即于酒盅中培育麦芽(此即宋代的“种生”),用巧果、巧菜来祭祀织女。
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儿,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从七月初六至初七,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陕西黄土高原地区,在七夕节的夜晚也有举行各种乞巧活动的风俗,妇女们往往要结扎穿花衣的草人,谓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还栽种豆苗、青葱,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葱,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来占卜巧拙之命,还穿针走线,竞争高低。同时还举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动。
时至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但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与此同时也派生出一些新时代特征的七夕活动,如:相亲大会、大龄青年联谊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