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大学教授潜规则女生被疑炒作 微博骚扰对话曝光

凤网 2011-09-20 阅读数 183891

传地质大学教授潜规则女生微博“潜规则”对话曝光

近日,“教授潜规则女生”话题再次引发热议。微博上有网友自称某地质大学的研究生爆料说自己遭受到身为教授导师的疑似“潜规则”骚扰,并且贴出了“教授潜规则女生”微博对话的截图,不过地质大学的北京校区和武汉校区均做出辟谣称,“教授潜规则女生”传闻中涉及到的学生和老师均不是本校人员。

网帖爆料:教授“潜规则”

“巴黎诱惑花园”在微博自称是北京某大学地质系2009届研究生,中秋前夕,系里组织一次地质考察活动,考察地点为内蒙古柴河风景区月亮小镇,包括“巴黎诱惑花园”、带队导师叶教授、童助教、刘雪梅等共五人,其还上传了照片。微博称,叶教授多次要其晚上到他房间里谈论文,遭到拒绝后,叶教授威胁称“后果你要考虑清楚”。

“巴黎诱惑花园”贴出了微博私信记录。叶教授的网名为“地质勘探者”,没有实名认证。在聊天记录中得知,发帖人叫“韩冰”。

之后,一则“地质大学教授潜规则女研究生”的视频在网上转发超过10万。上传者为“寻梦者的牵挂”,自称是韩冰的同学刘雪梅。视频中,一男子很直接地对女子表白,以论文相要挟,要与她发生性关系。

以该事件的传播速度之快、吸引到足够多的网友围观来看,不管其是否为网络水军的策划炒作,都已经达到了目的。

如果“教授潜规则女生”事件为真,则可以借助于网络的发酵,在媒体的介入报道下,成功将此事演变为公众话题,进而影响到该教授的前途,这在过往的类似事件中可以得到验证。而如果潜规则为假,炒作景区为真,那么,该事件迅速聚拢的人气,也使这个偏僻的“月亮小镇”得到了足够的曝光,从而名声大噪。在这起事件中,受益最大的就是这个乏人知晓的景区,而伤害最大的则是社会道德底线被无限制的突破。

两所地大:查无此人

对此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都回应称,他们将微博中的照片发给了相关院系,进行查找和对比,经核实事件中导师以及学生不是他们学校的。

新浪微博辟谣联盟表示,正在积极核实此事,若发现为虚假将封闭账号。新浪微博虚假消息辟谣官方账号“微博辟谣”称,发帖人显示地址均为北京,也未留相关电话,目前难辨真假。对于此类信息,他们只能核实清楚后再做相关处理,没有临时措施。

 

评论:教授潜规则女生大学为何“被丑闻”

网名为“巴黎诱惑花园”的微博发微博称,其地质系导师叶教授以论文要挟,要求潜规则,随后另一网友亦自称受害者上传“叶教授对其潜规则”的视频。17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两校均辟谣称当事人非该校人员。记者发现,教授潜规则女生事件中出现许多“巧合”,一个位于内蒙古的景区频频“抢镜”,诸多网友怀疑此事为网络水军炒作。现在的大学和大学教授,可以作为恶搞和恶炒的对象。鉴于已有丰富的个案,加上漏洞百出的管理制度,大家不会认为这发生在大学和大学教授身上,是不正常、离谱的。事实上,北大教授欺骗小高中生能成功,也是利用了这种“民间舆论”,不然,假如北大招生公平公开,管理制度严密,没人相信谁会有权轻易搞定,他怎么能编出故事让学生相信呢?大学和大学教授的如此境遇,不但使大学作为社会灯塔的作用消退,而且,会加速公众对整体高等教育的不信任。当国内一流高校,都频频与丑闻为伍,这样的大学,怎么和世界一流大学竞争,又怎样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呢?这是需要我国高校引起高度重视的。不建立制约各种丑闻发生的管理制度,不努力恢复大学的教育声誉和学术声誉,大学或会成为丑闻的高发地,不论是自身发生的丑闻还是“被丑闻”。

不得不说,经过诸多网络炒作事件历练的网友,已经有了很强的识别能力。一些网友就发现此事有很多不符合逻辑之处,比如微博大方地把同学的名字和照片清晰地呈现出来,却隐瞒教授的名字和信息,而就在发微博当日,在各大论坛贴吧等地,均出现了“教授潜规则女研究生”的帖子。当日在中华新闻网、TOM网以及中国经济新闻网分别出现了一篇关于微博提到的考察地点月亮小镇美景介绍的文章。

但很显然,这并不高明的炒作,已经初见成效,视频已经转发超过10万次。虽然两所地质大学均已出面辟谣,但是,势必有不明真相的网友相信了这一潜规则,而且,还有很多看笑话者,以娱乐的心态,品味大学出丑。

不管是网络炒作者选择大学潜规则作为炒作的题材,还是事后某些网友不加求证的疯狂转发,一个值得大学反思的事实是,大学的公信力已经严重下降,很多人相信大学已经成为滋生各种潜规则的沃土。——所谓苍蝇不叮无缝的鸡蛋。

就在前不久,北京大学传出丑闻,该校一位教授,和一名高中生在丽江邂逅成为人被拘捕,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事件。这一事件,虽是某位教授的个体行为,然而却使大学教授的形象降到谷底,或许,这次网络炒作,正是受这一事件的启发,找到了有力的“炒作点”。

另外,近年来有关大学教授、博导,对上奴颜婢膝,对下“鱼肉”学生,用手中仅有的一点招生权、培养权,谋求个人私利的消息接连不断。其中包括,考研出题中的权色交易,北京交大一位教授就被其潜规则的女生揭发;研究生招生中的权钱交易、权势交易,一些导师为了获得课题、经费,乐于招收官员弟子和老板弟子;研究生培养管理中的雇佣关系,学生被导师作为廉价劳动力,为导师出书、开发产品等打工,导师普遍被称为“老板”;毕业、就业、升学中的灰色交易,其间导师对女学生的潜规则,被越描越黑……总之,导师从令人尊敬的称谓,逐渐与“盘剥学生,操控潜规则,品德败坏”等等相联。在这种情况下,随意编造一个导师潜规则学生的故事,如果故事情节稍微严密些,几乎没人会怀疑。

这是今天大学和大学教师群体的悲哀。换在一个具有公信力的大学,一个导师群体令人尊敬的教育环境中,人们不会轻易相信学校会发生这样的事,而如果真发生这样的事件,当是大学很大的丑闻,从珍惜学校声誉出发,当对当事教授进行严惩,并从制度上完善制约机制。然而,今天的大学似乎并没有敏感的耻辱感,对当事教授的处理,总是轻描淡写,比如此次北大的教授丑闻,到现在北大并没有公布该教授的姓名,处分也仅是解除教职,而如果按照其以北大教授身份欺骗高中生的事实,是应该进一步追究法律责任的。而当年北京交大的考研泄题事件,在学校发了一则被指具有明显袒护意图的声明之后,也草草收场。对当事人的处理都是如此,就更别提由此启动相关制度的建设了。

也于是,现在的大学和大学教授,可以作为恶搞和恶炒的对象。鉴于已有丰富的个案,加上漏洞百出的管理制度,大家不会认为这发生在大学和大学教授身上,是不正常、离谱的。事实上,北大教授欺骗小高中生能成功,也是利用了这种“民间舆论”,不然,假如北大招生公平公开,管理制度严密,没人相信谁会有权轻易搞定,他怎么能编出故事让学生相信呢?

大学和大学教授的如此境遇,不但使大学作为社会灯塔的作用消退,而且,会加速公众对整体高等教育的不信任。当国内一流高校,都频频与丑闻为伍,这样的大学,怎么和世界一流大学竞争,又怎样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呢?这是需要我国高校引起高度重视的。不建立制约各种丑闻发生的管理制度,不努力恢复大学的教育声誉和学术声誉,大学或会成为丑闻的高发地,不论是自身发生的丑闻还是“被丑闻”。(华声在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