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称遵守礼仪是社会责任 出国旅游频现不文明

凤网 2013-08-31 阅读数 127111

出国旅游,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必不可少,游客的很大一部分时间要在公共交通工具中度过。然而,飞机上顺走刀叉,地铁中大快朵颐,公交上大声喧哗……这些不文明现象都直接影响了国人的整体形象,拉低了中国游客的文明水平。

实际上,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公共交通礼仪都不应该被忽视。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其核心是为他人着想。

入乡随俗,与人为善

在国外旅游时,我们应该时刻从他人的角度去检讨一下自己的行为,一旦发觉自身行为有不妥之处,就应该考虑予以改正。即便没有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妥,也应该通过仔细观察和学习,做到入乡随俗,与人为善。

从历史维度上看,社会进步,新的生活情景不断出现,自我和他者利益必然会产生矛盾和冲突。公共交通体系发展后,公共乘用工具上的空座给谁坐,是能抢善占者还是老弱病残孕?车厢这类公共空间内能不能抽烟、大声喧哗?如何协调规范这种矛盾,保证大家利益最大化,方法就是形成大家公认的秩序,即“礼”。

目前,现代社会已经形成共识的乘车礼仪,无外乎两点:不影响他人和关爱弱者。

不影响他人是底线和最基本的要求,即所谓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人群之间的一种交往规则,公共交通文明的特殊性有两点,一是发生的地点仅限于公共交通工具这个特定场所,二是乘车人之间往往是完全陌生的并且很可能以后也不会再有交往。与熟人社会相比,由于公共交通场所完全是一个陌生人社会,人们的心态往往比较放松,自律也不再严格,更加关注自身的利益和舒适程度,罔顾他人的感受。

关爱弱者是在不影响他人基础上的延伸,同样需要我们铭记在心并付诸行动。公交车上设置老弱病残孕专座几乎是各国的通行做法,游客在乘坐公共交通时,尽量为“弱者”让座,既可以与当地居民产生良性互动,也可以很好地展示国人的文明素质,何乐而不为?

个人行为,关乎他者利益

出国旅游似乎是个人的事情,然而在旅游过程中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却关乎他者利益,也关乎自身及国家形象。从这点来看,出行文明不是小事,也不仅是必须提倡的礼仪,更是社会责任。走出国门,这种礼仪、这些责任与义务,更直接体现为一个国家的形象。

公共交通工具给人带来诸多便利,是现代人出行的重要途径,然而很多人认为享受这种便利是理所应当的,而忽略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做出种种不文明的行为,有时还危害到他人安全和社会秩序。

到一国旅游,时间虽然短暂,但在理论上,也属于当地社会的一分子,理应在享受当地公共交通便利的同时,承担这份社会责任和义务。比如,近年来一些中国游客也选择在国外租车自驾游,这样能带来更畅快的旅游体验,能游览到更多的景点和地区。然而由于路况、汽车文化和驾车习惯等国内外差异,经常会影响到他人,引起不必要的麻烦,甚至危及交通安全。因此,学习当地的驾车规范和交通规则并严格遵守,不是简单的交通文明问题,完全是对己对人的社会责任和义务问题。

提高素质,营造惬意旅程

中国古人有云,“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这样的理念同样适用于国外。习惯无论好坏,都是由身边的点点滴滴养成,出境游时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对自己多一点严格,对他人多一分宽容,从这些小事和细节中做起,也能够与周围的环境形成良性互动。

试想,一个秩序糟乱的公交车肯定难以让其中任何一位乘客舒心。正因如此,遵守乘车礼仪才显得如此重要。但文明礼仪的养成,文明素质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达成。在国内,在日常生活中,就应该注意了解文明规范约束行为,从点点滴滴做起,培养文明习惯。走出国门后,这些礼仪的遵守、责任与义务的承担,更直接地展现为一个国家的形象和游客的素质。

因此,出国旅游前,我们就应该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学习各种礼仪规范,了解不同交通方式的要求和规则,包括国际通行的规范和原则,出境目的地的特有规范、习俗。同时,出境游前,导游也应对游客进行必要的提示和文明知识方面的普及。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出境旅游成为一段舒心惬意的生活,并留下珍贵美好的回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