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禾一农民继父 用“特殊家规”育出三个名校女研究生

凤网 2014-08-14 阅读数 344928

三姐妹幼年时的照片,李享知与妻子李水英细致保存着。

学生年代的三姐妹

文、图: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凌晴

21年前,一个单身男人带着三个儿女,与有着三个女儿的离异女子,在郴州市嘉禾县广发乡结成一家人。

有人劝男人,你身上担子重,女儿迟早要出嫁,少读点书算了。他却不听,反定下一条“特殊家规”:每个孩子一视同仁,只要考上高中,就只管认真读书,不要干农活。

乡亲们不知道,这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家庭,是如何供起6个孩子的学业的;只知道,这一家直到2002年才告别吃红薯饭的日子。

不可思议的是,三个继女成了学霸,分别成为林肯大学硕士、中科院硕士和北京师范大学高材生。

一人挣钱九人花

今年6月初的一天,嘉禾县广发乡政府40平方米的职工宿舍里,三个女儿齐端端站在55岁的继父李享知面前。

大洋彼岸飞回来的二女儿李小玉,从北京师范大学校园赶回来的小女儿李冬冬,从广州返回湖南的大女儿李小玲,都端起酒杯,满含深情地向头发花白的继父敬上一杯——“爸,您辛苦了!”

李享知有些动容,这一幕在他眼里,与1999年的那一天何其相似,又迥然不同。8月12日,在家中,李享知向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回忆起了一家人的往事。

1993年,在妻子病逝多年后,经别人介绍,李享知和李水英组成了新的家庭。此时,李享知独自带着三个小孩、一位聋哑大哥,生活艰难。李水英正式走进这个家庭时,也带来了她和前夫生的最小的女儿李冬冬。

7口之家的压力,夫妻俩现在说起依然直摇头。

谁料,6年后,又一副重担压来,令他始料未及。

1999年清明前后,李享知从地里干活回来,见妻子流着泪走上前来。

看着门前三名“不速之客”,李享知已经心知肚明了。站在妻子身后的,是李水英与前夫的大女儿李小玲、二女儿李小玉,以及孩子们80岁的爷爷封芑志。

就在方才,李水英前夫的父亲一脸尴尬,带着两个孙女找上门来。李水英看着女儿带来的行李,明白了两姐妹是来投靠自己的。

封芑志告诉她,儿子好吃懒做、痴迷赌博,不仅不让姐妹俩读书,甚至连饭都吃不饱,饥一顿饱一顿,孩子们跟着父亲实在过不下去了……

丈夫会答应收留这两个孩子吗?爱女心切的李水英,做不了主,心里又急又怕。

然而,李享知虽未明说,但自他看到孩子的第一眼,心里就已经有了答案。

“如果是画家,我还能画出她们当时的样子。”8月12日,李享知向记者回忆,“两个孩子饿得面黄肌瘦,很可怜!”

放学回家的李冬冬看到姐姐们,便赶紧跑过来,三个小孩站成一排,眼巴巴地看着李享知……

“换作是谁,这样乞求你,怯生生地喊你‘爸爸’,都不忍心拒绝啊!”李享知言语间满是怜爱。

李享知说,虽深知肩上的负担已快把自己压垮了,但人心都是肉长的,妻子既然能跟自己结为夫妻,“她的女儿,也就是自己的女儿”。

就这样,他把小玲、小玉揽在怀里,组成了一个特殊的九口之家。

这一幕,也成为了三姐妹一生的转折。

红薯饭吃到2002年

李享知的家乡地处在嘉禾县一座叫陶岭的大山脚下,这里有着大片连野草都长不肥的红土地。

“红土过不得水,女儿养不得娘。”李享知身边一位好心人,曾用当地的这句俗语反复劝他,让女儿们放弃学业。的确,自从两个女儿“加盟”到李享知的家庭后,他肩上的负担就像“雨天挑棉花”越挑越重。

一家六个小孩,三个读初中,三个读小学,一年的学杂费最多的时候达6000多元,相当于李享知一家一年的总收入;低矮残破的红砖平房里,他家每餐煮饭都要用大铁锅,连盛饭都要排队。“同村人说,‘你们家都是一些吃得做不得,只会花钱而赚不到钱的’。”对此,李享知并不辩驳。

“你经济这么困难,能把她们收留下来,就已经够大义了,至于她们读不读书,我看就算了。你也可以减少一些开支,减轻一些负担。”熟人劝解。

李享知听多了朋友们的劝说,心里也矛盾了一段时间,像他这样的家庭,确实太需要劳动力了,但他每次总是想归想,做归做,他不想自己背个对继女不好的骂名。

“所以每次听后,又都是长叹一声说,我要就不收留,既然决定留下,我就是做牛做马,也要供她们读好书。”

李享知原是乡里一名农技员。凭着自己过硬的农技本事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他独自一人承包了12亩稻田,种菜、种稻、制种等,一年四季都没一天的闲暇时间。

“禾苗,用手割;秧苗,弯腰插;谷子,用脚踩(打谷机)。”地里的活儿,他都一把揽下。

妻子李水英身体一向不好,下不了地。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她,膝盖肿得和大腿一般粗,还得养猪、养鸡,在家操持家务。

九张嘴吃饭,李水英不得不“斤斤计较”。“一个月才买一次肉,往往只敢挑一两斤市面上最便宜的猪头肉。”

在农村,别人家上世纪80年代初就告别了吃红薯拌饭的日子,而他家却延续到了2002年。

 

冰雪天里的父爱

在李享知家里,有这样一条不成文的“家规”,不管是哪个儿女读书进入了高中阶段,父母便不再准许他们放学或放假时回家来做家务事和田地活,只许一心一意看书学习。

懂得父母的一片苦心,孩子们之间形成了一股读书争先之风,三姐妹心目中,好成绩是唯一目标。

已经是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大姐李小玲告诉记者,当时家里虽然困难,但父亲向姐妹们传递一个信仰:只有读书,才是走出农村的唯一出路,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因此,三姐妹个个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家里成了一个小学校,都自觉埋头苦读。

8月12日,记者在采访中,李水英拿出了大女儿李小玲的两张照片。

这是她分别在2001年和2004年拍摄的初中毕业照、高中毕业照。两张合影中,李小玲的面容从稚嫩变得成熟,然而她身上穿着的上衣,却没有变化——都是一件黑白花色的长袖衬衣。

“那是初二那年,同学送给我的半新衣服,到大学还在穿。”8月12日,李小玲在电话采访中告诉记者。

姐妹们深知父母的不易,多年来,从未要家里花钱添置过一套新衣裤,穿的都是亲戚朋友送的旧衣服。在小玲、小玉读高中时,她们俩每天在食堂同吃一盘蔬菜,父亲每个月给每人100元伙食费,而两姐妹到了月底,还能省下三分之一。

在父母的关爱下,三个女儿读书都非常刻苦,均被评为省、市、县的“三好学生”。读大学后,三个孩子都是靠奖学金和勤工俭学维持学业和生活,基本没让家里承担费用,父母每年只是开学时象征性地给点钱。

说到继父对她们的关爱时,现在岳阳县一中教书的李冬冬动情地讲述了这样一件事:

2008年放寒假那几天,在郴州上学的她正好碰到冰灾。当时的郴州是重灾区,学校断水断电,家里电话也打不通。

女儿杳无音讯,李享知两口子心急了。

“她在郴州一无朋友,二无亲人,一个女孩子家怎么办?”李享知等不下去,次日早上6点就出发了。

由于路况不好,从广发乡到嘉禾的客车停运了,他硬是步行到了嘉禾县,然后拦下一辆轮胎上系着链条的客车,下午两点才开到学校。这段原本两个小时车程的距离,李享知当天走了6个小时。

此时的李冬冬被困在学校,看着同学们一个个投亲靠友,有些伤感。突然,爸爸“从天而降”,她的情绪再也绷不住了,抱着父亲一个劲儿地哭起来了。

“回到广发乡已是下午5点,冰灾愈发严重,地上的冰更硬、更厚、更滑,从广发乡到家里,有6里路,车子根本无法前行。”

父女俩只能用稻草捆着鞋,牵着手,在冰上一步步挪。“脸冻得通红,心也捂得暖融融。”李冬冬回忆,“那个场景,我一辈子都放在心上。”

放风筝的人

李享知虽然种了一辈子地,但他告诉记者,自己可是“老牌高中生”,1975年高中毕业,曾在村里当过文书、村主任、副村主任,乡镇人大代表。

平时爱看书看报,关心时政的他,对女儿们的前途也有着细致的规划构想。

“大女儿简单踏实,学医合适,而且她妈身体不好,也好有个照应;二女儿细致入微,高高大大,身体好,又是‘省三好学生’,思想政治觉悟高,上军校最合适;三女儿活泼开朗,可以从事教育工作。”

2004年,李小玲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湘潭大学,2010年又考取了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2005年,二女儿李小玉考取了武汉大学外语系,2010年又考取美国林肯大学学前教育硕士研究生。

2008年,小女儿李冬冬考上北京师范大学,目前在读母校的在职研究生。

虽未能全如父亲所愿,但三个女儿在重要的人生关口,都充分考虑了父亲的意见。

就在今年6月,大女儿李小玲参加了事业单位招考面试。考试前,她在父亲面前吐露自己有些紧张。

“老爸就鼓励我,2011年,52岁的他都参加了招考,从200多人中脱颖而出,考取了乡农技站站长一职。”李小玲说,“他说,年轻人,更应该不怕锻炼。”

“更有意思的是,他模拟考官给我出题,考了春晚的小品‘路上看到老人摔倒,扶不扶’,结果还命中了我的面试题!”

如今,李小玲、李小玉和李冬冬都走上了工作岗位。李小玲考上了事业单位,李小玉留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展,李冬冬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进入岳阳一中成为一名教师。

三个继女学习都出类拔萃,可是说到自己的亲生儿女,李享知有些遗憾,却坦然。

“大女儿和两个儿子,在初中的成绩就不算好,初中毕业后都出去打工了。”但他也坦然,“这都是孩子们自己的选择,能读,想读,我无论如何也要供的。”

李享知告诉记者,今年6月初,团聚的三姊妹还回忆起李享知的子女李海英、李青、李林三姐弟的童年趣事。

“小时候,他们(李海英三姐弟)心疼妹妹太瘦弱,还背着我们大人,用自己的零用钱给三个妹妹买包子吃。”

更让他欣慰的是,六个孩子现在相处越来越融洽。前段时间,大儿子当了爸爸,李小玉得知后,还特意从美国寄回了奶粉。

现在,孩子们一个个都往更高更远的地方飞去,老两口在家,成了放风筝的人。为了和儿女们保持联系,五十多岁的李享知如今学会了用电脑聊天、视频。他说,虽一直都在放线,但线的那头,始终是他们一生的守望。

 

凤网/今日女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