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绝不离婚”,在近日某媒体对广东东莞蒙正国学馆“女德学堂”的报道中,这16个字,被形容为学堂倡导的“女德”四项基本原则。目前这类“女德班”正在全国遍地开花。
“要做女强人得切除子宫乳房”
以东莞蒙正“女德班”为例,每年举办12期,每期约50人,需要提前报名,全天学习,一期一周时间。根据“女德班”的逻辑,德行好的人才能拥有健康和财富。最新一期的“女德班”9月2日正式开课,蒙正国学馆的馆长黄城在课堂上,将“德行”解释为三道:姑娘道、媳妇道、老太太道,“每道都有女人要守的本分”。
今年20多岁的小李参加的就是新一期“女德班”。她告诉记者,蒙正“女德班”实行7天封闭式培训。
“课程内容方面可能从很多传统经典提取的成分比较多,比如说弟子规等等。”小李介绍说,一般的授课是老师来讲,大家就是听。还有一种叫做分享课,一般大家都会根据自己的感触来讲一下。
“五伦八德”是馆长黄城亲自上课,内容大多来自对儒家传统经典的节选和演绎。除了半数学员都会背的“四项基本原则”,蒙正还提出女德精髓:“如果要做女强人,就得切掉子宫、切除乳房,放弃所有女性特点。”
仪式也是“女德班”必不可少的程序。小李告诉记者,第一天拜师要磕头,每天都要鞠躬。一鞠躬三叩首后,学员正式入门,也就相当于获得了“贤淑女人”的入场券。对此,蒙正国学馆的一位老师告诉记者,这是馆里基本的礼仪要求。“女德班”遍地丛生
目前,在全国大大小小的“女德”学堂中,课程和仪式的要求均有所不同。但传统文化和女子德行却是宣扬中的“必备课程”,引得上至七八十岁、下至十几岁的女性学员纷纷闻风而来。这样的“女德班”,到底有没有用?学员们的观点也并不统一:
学员张女士表示,如果抱着很强的目的性去,有一些心结想解开的话,可能收获会比较大。如果是泛泛的,可能还是要有一个判断。
“参加之前,我有时候跟朋友在一起就会显得特别的强势,后来我知道女人应该像水一样,遇方则方,遇圆则圆,女人最重要的是要经营好身边的男人。”学员刘女士说。
此前,中国之声曾经报道过,有9岁女童上“女德国学班”遭到毒打事件。近年来趁着“女学热”而打着旗号传销诈骗的“女德班”也层出不穷。这也让不少对传统文化心向往之的女大学生顾虑重重。
目前,我国各地“女德班”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传统私塾,也有公益学院,运营资金也大多来自基金会、企业、高校。一些“女德学院”,甚至还有政府背景。
如何看待“女学热”和层出不穷的“女德学堂”?9月20日,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副所长杜洁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第一,我们要对“女德班”现象做最后的研究,取证的研究;第二,要对新时期复兴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中怎么去除糟粕,取其精华,需要学者、专家,需要社会各界共同的思考和探讨;第三,意味着我们要对文化市场,特别是这些“女德班”还打着公益文化事业的旗号,因为有些是免费的班,对公益文化事业怎么去加强管理。特别是一些国学的、“女德”的培训,有哪些培训机构,应该怎么运作?怎么样取健康的内容,哪些可以有资格去做国学培训,这都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管理。
“女德班”是对男权社会的极度献媚
文/杨燕明
“女德”一词,本身便有些奇怪,很容易让人想起古时的女人道德,如“三从四德”、如“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样的“女德”,早已被现实社会所摒弃,因为男女平等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就此来说,“女德”本身便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其对应的应该是“男德”。但事实上,无论是“男德”还是“女德”,这本就不该存在,因为作为一个人,其道德的底线与规范应该是一致的,这并不存在男女的区别。因此,“女德班”的开设本身,便有些莫名其妙。
遗憾的是,这些“女德班”的精神,比“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还要低劣,如“绝不离婚”、“老公打骂你是成就你”、“哺乳期出轨是因为妻子关心不够”、“遭遇家暴不仅不要反抗,更要自己反思与反省”等,这样的观念是什么“女德”?简直就是对女性的一种侮辱,对女性合法权益的置若罔闻。可以说,果真遵循这些“女德”的话,就是对女性人格尊严的一种否定,更是要求女性主动放弃法律的保护。这显然是在开历史倒车。
说到底,这样的“女德班”,就是向男权社会的极度献媚,即一切以男人为中心,女人只是男人的附属物。这样的意识,与古时“三从四德”的意识相比,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其“要做女强人,就得切掉子宫、切除乳房,放弃所有女性特点”的观点,更是对女性的一种歧视,这与其“女德班”宣传的那些精神,可谓一脉相承,但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格格不入。
在现代社会,每个人存在的最大价值,便是享受自己的权利,尽到自己的义务。因此,已经完全跑偏的“女德班”,显然不只是一个道德命题,更是一个法律命题。一则,这些“女德班”到底有没有合法的办学资质,这值得拷问;二则,这些办学的内容如此偏离社会主流价值观,有没有人来监管?三则,如果因为“女德班”的培训给一些人的生活带来了困扰,“女德班”要不要承担法律责任?四则,上“女德班”的都是些什么人?开办者又是什么人?这些疑问,都必须有答案;这背后的责任,也必须理清。
一个常识无需重申,那就是在如今,没有谁是谁的附属物,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呼吁她们保护自身的权利,应该是亘古不变的主题。就“女德班”所带来的启示而言,就是我们不需要男权社会,也不需要走入另一个极端的女权社会,我们只需要一个平等的社会,这就够了。希望相关的监管机构能尽早介入“女德班”,别再让其处于监管的真空地带,好让女性的权利觉醒成为必修课,而不能让她们继续重复古时那些女人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