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敏如教授在第二届国医大师表彰大会上。
整理/唐天喜
2014年10月30日,中国中医界的最高荣誉——第二届国医大师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有30人被授予“国医大师”荣誉称号,其中,成都中医药大学刘敏如教授成为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位女性国医大师。
获奖会上,有人请求看病
“国医大师是中医药从业人员的最高荣誉,每5年评选一次。”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田兴军介绍说,国医大师评选要求参选人品德高尚、医术精湛,此外,有至少50年的临床医学经验或者从事中药的鉴别、炮制工作经验。两届评选共60人获得“国医大师”荣誉称号。成都中医药大学刘敏如教授成为迄今全国唯一的一位女性国医大师。获得第一届国医大师称号的医生郭子光是刘敏如的大学同学。
国医大师评选始于2008年,五年一评,每届30名。2014年10月30日,刘敏如去北京参加第二届国医大师表彰大会,但在当天凌晨3点钟,81岁高龄的她都还在工作。
据刘敏如的学生介绍,在颁奖会上,有人请求看病。学生怕她太累,婉言推拒了。“但是后来刘老师知道了,说我们应该体谅病人的心情,于是在颁奖现场看了病。”
第一位女国医大师81岁仍坐诊
2014年10月30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第二届“国医大师”表彰大会上领奖时,刘敏如穿着旗袍。这引起了不少人的赞叹:“这哪儿是81岁的老奶奶呀,看起来就只有50多岁!”听到这样的称赞,刘敏如哈哈大笑起来。
其实,这样的评价,她已经不是第一次听到了。刘敏如的女儿今年已经50多岁了,她们两个站在一起,往往会被路人误以为是两姊妹。平时在家里,刘敏如经常在儿女面前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等我老了以后……”这时,年过五旬的女儿就会“打击”母亲:你都80高寿了,还不算老呀!这时,刘敏如就会反驳说,你看看我这身板,多硬朗!
刘敏如的身体好,得到了全家的公认。“否则我女儿不会让我全国甚至世界到处飞。”如今的刘敏如,特别繁忙。当上了“国医大师”以后会更加繁忙,但她一点都不担心自己的身体吃不消。如今已步入冬天,不少地方温度只有几摄氏度,很多年轻人都穿上了棉袄,多数老人都躲在家里保暖不轻易外出,可刘敏如没有一点“避寒”的意识。“我现在都还没穿棉袄,里边就是一件很薄的毛衣,加一件外套。”
虽已81岁高龄,刘敏如依然保持每周3天坐诊,每天平均接诊10名病人。在她看来,现今的医学模式,已经不单单是“生物—医学”模式,而是“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而中医的诊疗方式,最有利的就是结合现代医学模式,综合地治病治人、身心并调,提高临床疗效。所以,不论面对多忙碌的门诊工作,她都做到对每位前来求诊的患者和蔼亲切,细心倾听患者的心声,对她们提出的疑问,不厌其烦且深入浅出地予以解答,给予恰当的安慰辅导,身心调和,以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给病人问诊、开方子,她都会反复斟酌,仔细考虑后才下笔。这已经是她多年养成的行医习惯。中午的时候,她会小睡一段时间,但是如果有病人等候,她也会缩短睡眠时间,开始下午的问诊。刘敏如说:“因为下午也要看病,中午睡觉主要是为了养足精神。”
学医“吃住全免”我就去报了名
1933年出生的刘敏如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她曾经分别在成都市实验小学、华美初中(现石室联中)、华英高中(现十一中)读书,“从小想当发明家、科学家,满脑子都是理科的科学。”刘敏如说,那时的她对中医甚至西医都没有太多的认识,更别说想当传承国粹的中医大师了。
然而,一次机遇改变了她的想法,也改变了她的一生。临近高中毕业,华西大学(现华西医科大学)医学院开始招生,希望快速培养一批医学人才,吃住全免的待遇在那个时代是很有吸引力的,刘敏如也和其他同学一样报了名,从此她便走上了求学从医之路。刘敏如笑称,自己的从医之路是一次“偶然”。
1956年,为了响应“青年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刘敏如顺利考进成都中医学院(现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学系学习,这也是她开始接触中医的转折点。“当时的成都中医学院条件并不完善。”刘敏如说,因为有了之前的学医经历和医学基础,她学习起来并不费力,成绩还十分优秀。
“脑子灵光,玩得好学习也好。”刘敏如说,很多同学这样评价自己,而她也很赞同这样的评价,“我就是想耍就耍,想睡就睡。”
刘敏如在同学中属于比较活泼的类型,比起其他同学,她似乎更加“我行我素”。体育课时,刘敏如会偷偷躲在宿舍睡觉,“有时候还是很调皮的。”但她并不是贪玩不学习的“捣蛋鬼”,她也有自己的信念,“既然来学,就一定要学好。”
在经过了8年的医学教育后,1962年,刘敏如从成都中医学院(现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学系毕业,因为成绩优秀,经过导师的推荐她留校任教,此后一直从事中医教育。
早在2002年,刘敏如通过香港人才输入计划进入香港东华三院—香港大学中医药临床教研中心工作。目前,她仍工作在临床一线。荣获国医大师的称号之后,刘敏如显得很低调:“我并不是天才。”
刘敏如为患者看病
生病了别上网找“药方”
现在有些人生病了,经常在网上找些药方,而不是去看医生。对此,刘敏如说,这样的做法并不少见。在她看来,“不少养生类节目,一些医生也经常给观众宣传一些所谓的药方,甚至鼓吹,只要有某种症状,吃某某药就可以彻底治好。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每个人的身体状况是不一样的,通用的药方根本不能够治好患者的病症。如果有病就去网上找药方,时间长了,甚至会‘中毒’。比如,遇到痛经了,可以吃点艾叶水或红糖水,但这只能算是保健的方法,作为暂时性缓解的功效,根本不能算是治疗方法。所以,生病了,还是第一时间到医院治疗。”
对于有些人认为“中医更多的是一种经验,中医学更多的是一种‘师带徒’的方式”的观点,刘敏如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如今有些人对中医存在偏见,认为中医实际上只是一种经验主义。中医有着几千年历史,在古代,经历过‘师带徒’阶段。如今的中医,实际上已经发展成为了一门系统的学科,它是一门独立的特殊的医学,是中华原创的医学。在民国时期,就专门开办中医学校,中医进入学校培训,从那时开始就已经是主流的模式了。如今的中医已是系统化科学研究。”
对于时下一些古装电视剧里“号脉验孕”的情节,刘敏如表示:“把脉能够完全辨别出妇女是否怀孕,这种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在一些古装剧里经常看到老太医凝神把脉后称‘娘娘有喜了’,其实这样传递的信息是错误的。但在实际中,很多所谓的虚假神医经常鼓吹,中医诊脉就能诊断出是否怀孕,而且还能分辨出男女,有的还宣称把脉能把肝功的指标都看出来,这就是乱吹的。”
在刘敏如看来,自古以来,中医诊断方法是“望闻问切”结合,这也是中医诊断的精髓。把脉可以知道身体的强弱、心脏有没有问题,以及寒热虚实等,中医把脉验孕,实际上是根据多种症状做出的可能性判断。实际上,即使是B超,也只能保证准确率在40%以上
西医是有科学的体系,治疗疾病的方法和手段不同,疗效是肯定的。中医有悠久的历史,它的发展有利于人类健康,应该两者都充分利用起来,而不是互相绝对化地争论。
提醒女性:不要为体型只吃蔬菜
刘敏如是著名的中医妇科专家,对于女性生理调理方面有自己的一些看法。她说:“比如不少女性都有手脚冰冷的感觉,这说明体内热量不足。有些女生对体型比较在意,经常晚上不吃饭或者只吃蔬菜,而蛋白、脂肪、糖分等物质的摄入很少,而这些都是热量的主要来源,时间久了,就会出现手脚冰凉的问题。”
对于自己的养生方式,刘敏如总结说:“六个字:自在、自律、自为。比如自在,举个例子,平时在家里,如果不想洗碗,就直接不洗了。在生活中,这样的细节还有很多,比如我要是想打盹了,就会放下手上的工作,去睡一会儿,无论谁也拦不住我。自律,则是要按时吃饭、睡觉,要有相对稳定的生物钟。自为,则是要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让自己有事可做,不要长期闲着无事可干。”
在刘敏如的学生陆华看来,老师对吃的东西一点都不忌口:“很多人觉得老年人不应该吃肉或者少吃肉,担心胆固醇高,但老师却经常吃肉,还常常吃肥肉。”“我不挑吃,喜欢吃就多吃些,但不会只吃喜欢的。”这似乎成为刘敏如饭桌上的箴言,每次和学生吃饭,学生都专门为她点一些适合老人家吃的菜,都被“批评”:不要特别照顾我,你们吃啥我就吃啥。
身为中医大师,刘敏如的爱好却有些特别。“琴、棋、书、画,虽然算不上精通,但每一样都特别喜欢。”刘敏如说起自己的爱好,话题一下子就来了。“钢琴我会弹,也经常和朋友一起去唱歌,空余时间还经常画画。”在她看来,这些爱好也是养生的一大秘诀,她把这称之为“自为”,只有保持好愉悦的心情,人才会长寿。
人物小档案
刘敏如,1933年出生于成都,1962年毕业于成都中医学院(现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学系,并留校任教。教授、博士生导师。擅长月经不调、痛经、崩漏、闭经、不孕等妇科常见及疑难疾病的治疗,病证结合,以基本病机为纲,注重补肾与调理气血,调治与预防并重。在月经调节、生理带下、补肾调节乳汁分泌等中医机理方面创立新论,率先提出并发展了诸如盆腔疼痛证、经断前后诸证、女阴白色病损、痛经病机及崩漏等中医妇科新病种。
在57年的医疗、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中,她先后主研了“产后多虚多瘀与补虚化瘀研究”、“男女更年期中医药研究”等多项课题,培养30多名硕士、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