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有多少学生会讨厌老师来家访,因为在不少人看来,老师来家访多半不是什么好事。但岳阳汨罗市的“全国优秀教师”获得者聂娃飞老师的家访却如春风化雨,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喜欢。她每三天要家访一次,每月要给家长写一封信,并总结了七套家访模式。
2014年9月,她成为教育部“全国教书育人楷模”64名候选人之一;今年1月,她入选2014年“湖南十大教育新闻人物”。
2月8日,聂娃飞向今日女报/凤网记者讲述了自己对学生家访的点点滴滴。
带学生一起去家访
你的家访为什么受家长欢迎呢?2月8日,面对湖南省汨罗市罗城学校教师聂娃飞,今日女报/凤网记者迫不及待地问了这个问题。
“我经常做家访,因此总结了不少家访的方式。我希望通过多种多样的家访方式,帮助家长解决一些问题,更好地教育和转变学生,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聂娃飞认真地回答。
今年54岁的聂娃飞是岳阳汨罗市天井乡长岭村人。1978年8月,不满17岁的聂娃飞,放弃考大学的机会,从复读的高中学校回到村里。这时,恰巧本村长岭小学的一位老师休产假,聂娃飞便成了村民眼里最理想的代课老师。
也是从那时起,她开始了家访。白天,聂娃飞上课、备课、批改作业;夜晚,她走村串户,一家一家唤回那些因父母打夜工而在外野疯了的孩子回家完成家庭作业,甚至帮孩子们洗脚、洗澡,一直陪到他们上床睡觉。
时间一长,村民们只要提到聂娃飞,没有不竖大拇指的。路上遇到她,都不叫“聂老师”,而是习惯叫她“娃飞妹妹”。
乡联校的领导觉得她是块教书的料,便将她转为民办教师。1989年,又送她到岳阳二师学习,毕业后将她转为公办教师,调到新市镇完小教书。
一般的家访通常都是老师一人前往,聂娃飞却有时会带上学生一起家访。
聂娃飞现在任职的罗城学校,虽然地处城市中心,但仍有一些家境贫寒的学生,他们的穿戴明显比别的同学差。
“以前我班上有个女生小杨,因为家庭困难,很自卑,有些同学瞧不起她,经常对她言语不敬。”聂娃飞告诉记者,了解这一情况后,她叫上两个家境殷实、平时大手大脚花钱的孩子和6个班干部,去了她家。孩子们看到的是一栋低矮的土坯房,家里除了几盏电灯外,再也找不到一件电器。她的爸爸是残疾人,她家吃的是低保,晚上她常常一个人在家,平时也是饱一顿、饥一顿。
家访回来的路上,孩子们说开了。有的说:“要是上个星期来做家访就好了,我们家的旧电视就不会当废品卖了,送给她多好。”有的说:“以前,我总是抱怨家里的条件不好,可是比起她家来,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在后来的主题班会上,班干部都谈了自己的家访感受,有的还向小杨认错,请她原谅自己。他们号召全班同学重新认识小杨,全班都来关心她、帮助她。有的主动帮她补课,有的把好吃的东西送到她的桌子上,有的与她做游戏。家长们也积极参与,为小杨捐款捐物。班集体的力量温暖着小杨脆弱的心灵,她变得开朗活泼起来。如今,多年过去后,逢年过节,小杨总不忘给聂娃飞打电话。“这些班干部的家长力挺我的这一举措,认为这样的家访真的能触动孩子的灵魂,胜过家长100次的说教。”聂娃飞说。
最难的是“维和”式家访
聂娃飞从教36年,当班主任35年,每年家访的次数都在100次以上。在3000多次的家访过程中,她总结了自己家访的七种方式:一是报喜式家访,二是问题式家访,三是纠偏式家访,四是辅导式家访,五是“维和”式家访,六是集体式家访,七是捐款式家访。
“七种家访方式中,最难的是‘维和’式家访,因为这是针对孩子父母不和的家访。清官难断家务事啊,但为了孩子,我们当老师的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聂娃飞感慨地说。
学生刘涵(化名)小学三年级时父母离异,母亲去了新加坡。这个一向天真活泼的8岁女孩,突然间变得沉默寡言,上课也打不起精神,成绩一下子就滑坡了。当她父亲再交女朋友时,她异常反感,不准他们讲话,晚上睡觉也要挤在两人中间。她认为是新来的阿姨赶走了妈妈。家长没办法,向聂娃飞求助。聂娃飞开导她:“父母感情不好导致了离异,这是他们大人之间的事,与这个阿姨没有关系。妈妈即使去了国外,也始终是你的妈妈,这样的血缘关系决不会因为父母离婚而改变,妈妈也不会减少对你的爱。特别是你的爸爸,又有了爱人,你又有了新妈妈,这样一来,关心你的人不是更多了吗?如果你不接纳阿姨,不让她了解你,怎么建立感情,你爸爸怎么会快乐起来呢?没有母爱的家庭永远都是残缺的,难道你不想要一个幸福的家庭吗?”听了聂娃飞的一番话,刘涵慢慢打开了心结。到她家后,聂娃飞又做她爸爸和阿姨的工作,请求他们不要冷落了她。从此以后,刘涵走近了阿姨,阿姨也非常关爱她。她不但变得阳光开朗了,而且学习劲头、工作能力、个性发展、生活习惯样样走在班级前列。
“如果只是家访,交流的信息量窄,没有面上的交流。而且,当面交流容易客套,时间长了,交流的信息也很容易遗忘和丢失。”聂娃飞告诉记者,考虑到这一点,她想到了给家长写“家校联系信”,打印出来后,发给学生贴在本子上带回家。
聂娃飞坚持每月写一封家校联系信,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不曾间断,有始有终,仅在罗城学校就坚持了9年,大约15万字,写满将近20个大大小小的本子。
这样下来,家长家中坐,便知班级事。孩子进步了、缺点改正了、哪些要加强、老师有啥好建议,都可以在信中一一“对号入座”。收到家长的回信后,聂娃飞还要一封一封仔细“批阅”,并结合他们的回信,与每个学生进行谈话。另外,聂娃飞还开展评选优秀学习型家庭和优秀家长活动,并请家长走上讲台。
“家访受益最大的是自己”
卓有成效的家访,让聂娃飞得到了家长的认同、学生的喜欢、学校的赞赏。但密集的家访,也曾经让聂娃飞有苦难言。
当年在新市镇完小时,聂娃飞的丈夫在外乡教书,父母需要照顾弟妹,5岁的孩子靠她一人料理。白天,听话的孩子在操场上看蚂蚁搬家、捏泥巴小人,从来不靠近教室。一到下课铃响,孩子便小跑到教室外怯怯地提醒妈妈“下课了”。傍晚,如果要去家访,她只能将孩子锁在家里或请没有家访的老师照看。
一天,因为和两个老师结伴同行去家访,每个老师要家访两个孩子,待6个家访完成后回到学校,已是晚上10点半。聂娃飞打开家门,只见被锁在家里的孩子已和衣睡在沙发上,脸上依稀可见哭过的泪痕。
“这样的情景,在我家不是第一次。在我们学校,我也不是第一个。”说起那时的艰辛,聂娃飞的眼里闪动着泪花。
不过,聂娃飞认为:“其实,因家访受益的,不仅仅是学生和家长,我觉得最大的受益者还是我自己。”
2010年3月9日,她到家住汨罗镇的曹哲伟家家访,他爷爷是位老兵,礼仪之周到让人惊叹。聂娃飞不落座,他爷爷不坐;吃饭时,聂娃飞不拿筷子,全家人不拿筷子;吃完饭后,聂娃飞不离席,全家人不离席……礼仪,被这个家庭演绎得血肉丰满。在回校的路上,她一边反思自己以前做得不好的地方,一边酝酿着在班上开展礼仪教育的计划。为此,聂娃飞又去了两次曹哲伟家,向他爷爷虚心讨教。
“每一个家庭都是一本活生生的人生教材,走近它,可以使心灵得到净化;学习它,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运用它,可以丰富自己、完善自己。”聂娃飞感慨地说。
近年来,聂娃飞不仅获得过“全国优秀教师”、“湖南省优秀中队辅导员”等荣誉称号,她与同事一起研究的“三主三步”教学法(探究生疑,合作释疑,分层练习),也于2013年在全国教学成果评奖中获得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