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云(中)在走访慰问。
那个写着周末加班的人再也回不来了
追记新田县新华社区党工委书记、党总支书记徐晓云
文、图:胡纯亮 何昕 郑丽华
“建档立卡对象、核实人数精准识别。”
“贫困群众纳入特惠保,60元每人。”
“周末继续加班,完善工作资料。”
这是新田县新华社区党工委书记、党总支书记徐晓云7月12日写在笔记本上接下来几天将要完成的工作事项,但她却再也没有机会去完成了。
当天23:45,正在与同事整理扶贫等资料的她,突然倒在椅子上。随后,她被送到新田人民医院进行抢救。7月14日上午10时,她的心脏永远停止了跳动,年仅40岁。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一个年轻的生命,就此走完了匆匆旅程。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扎根基层的“孺子牛”
徐晓云出生在新田县徐家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从永州电大毕业后开始在本乡中学任代课老师。2002年3月,她通过公务员招考,被分配在宏发圩办事处工作。在随后的十六年间,徐晓云一直扎根基层,在边远、复杂的乡镇工作。
“搞懂政策,做明白的人。”
“完成任务,做能干的人。”
“严肃纪律,做干净的人。”
这是徐晓云记在日记本上自勉语录。从进入公务员队伍那一天起,她就暗暗给自己定下了规矩。16年来,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2011年夏季,新田遭遇了罕见的旱灾,毛里乡数千亩农田绝收。为了让乡亲们减少损失,时任毛里乡党委委员、武装部长的徐晓云动员大家改种荞麦。
“荞麦又卖不了几个钱?”不少群众反映,一来荞麦不值钱,二来担心缺少过硬种植技术,怕种植失败。为打消乡亲们的顾虑,那段时间徐晓云不辞辛劳往返奔波于石龙头、青龙坪、青龙、珠美、毛里坪等村宣传发动,逐村逐户登门走访动员。还请来了县农业局的技术员培训,争取翻耕补贴,在她的努力下,最终,乡亲们被徐晓云的诚心感动了,在这一片区连片种植荞麦、油菜3000余亩,当年该片区1000多户群众户均增收了2千多元。说起这些,当年跟徐晓云一起下乡的同事张蝶对此记忆犹新,“起早贪黑进村入户,一走就是几个小时的山路,途中渴了只能喝山泉水,一趟下来人就像散了架似的。”
“我就是被她感动下种了2亩多,没成想还收获那么大。”原毛里乡青龙村5组村民肖云山说。
小到群众个人的事,她一样怀着强烈的责任意识。2014年,毛里乡正值创建省级文明示范镇,圩上一个农户经营粉店,因场地排污设施不完善而影响了环境卫生,如果当时就强行关闭,势必会影响该群众的生活,其本人也有强烈的抵触情绪。于是徐晓云就一边耐心做思想引导工作,一边天天清早去帮他搞卫生、洗碗,做完这些再下乡。这个农户感动了,不久自愿搬迁了。
在基层16年,从计划生育、烤烟生产、社会治安,再到组织、宣传、统战以及办公室等,徐晓云每分管一样工作,都尽最大努力。2012年,她被永州市委、市政府评为烤烟工作先进个人。2014年至2016年,她连续3年年终考核为优秀。
“为群众办事,我就无所畏惧。”
忠心为民的“女汉子”
见过徐晓云的都知道,她个子小小的,感觉非常柔弱。但就是这个看似柔弱的女子,一旦工作起来,活脱脱一个“女汉子”。
2016年1月,徐晓云从毛里乡政协联工委主任调任新华社区党工委书记、党总支书记。在群众们看来,官是越做越“小”了。但徐晓云却感觉到责任是越来越大了。
哪里有硬骨头,哪里就有徐晓云。
晓日路路段施工是新华社区第一难题,项目几年前就已经开工,受阻于非法买卖土地和无证建房,道路施工一直处于阻工停工状态,几届政府对此都束手无策。“路中央的大水沟不准护砌,成了乱倒垃圾的场地,污水横流,路面到处坑坑洼洼。”居民对此怨声载道。
徐晓云到任后,她坚决果断要拔掉这个“拦路虎”。她两手出击,一方面,通过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另一方面,对阻扰施工的人开展“持久战”,反复地做工作,不做通工作誓不罢休。经过连续数月的艰辛工作,最终促使双方达成了协议,2016年8月,历时四年多的晓日路工程建设最终完工,一条崭新漂亮的水泥路最终取代了曾经的“烂泥路”。
县木材公司是改制企业,遗留三栋旧房。由于无人管理,污水四处横流,杂物乱堆,背面粪水直排,蚊虫滋生,被称为新田的“龙须沟”。徐晓云上任后,多方筹资,入户做过细工作,将杂物清除、污水截留、水沟覆盖、落实卫生责任制,木材公司院内环境发生了翻天变化。
矛盾调解被称为“天下第一难事”。长期在基层工作,徐晓云锻炼了一副“金嘴”,每当群众有什么纠纷,总少不了她出面调解,她因此获得了一个“金牌调解员”的绰号。
2012年9月的一天,珠美村一老人不慎掉下门口水沟意外死亡,家属采取过激措施堵路要求赔偿,严重影响了交通,正在响西林村下乡的徐晓云听到这个消息立即赶到现场做工作,通过努力最终说服了其家属把堵路的树搬走,第一时间恢复了通车。协调过程中,她顶住了威胁和谩骂,泰然处之,一一批驳,以理服人,最终妥善解决。
你离群众的心有多近,距离就有多近。徐晓云常说:“为群众办事,我就无所畏惧。”正是这种始终怀着为老百姓办事的思想,新华社区由原来的“脏乱差”社区,一跃而成为新田县的最受群众好评的“幸福社区”。
“小康路上,不能让一个老乡掉队。”
扶贫路上的“领路人”
今年以来,全市吹响了精准脱贫的冲锋号,新田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徐晓云更加体会到这份沉甸甸的责任。
“小康路上,不能让一个老乡掉队。”为了抓好扶贫工作,徐晓云始终坚持亲自逐户走访,工作开展以来,她第一时间走遍了社区所有的贫困户,对社区每一个贫困户都制定了一对一的帮扶措施。对于工作档案和资料等各项工作,她都坚持亲自把关,始终以最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对于每一个贫困户,她都倾注了全部的心血。
家住文化西路的邓淑星,前几年因车祸成为植物人,妻子离家出走,留下一个儿子和年过古稀的父亲。徐晓云在走访中了解到了他家的困难,通过积极跑相关部门,想办法为他家保留了每年近七八千块的保障。了解到老人年迈多病,徐晓云还为他办理好了低保手续。并主动承担了这个家庭的许多事物,隔三差五到家里帮忙搞卫生,购买生活物资,逢年过节,还把自己仅有的工资一部分拿出来作为慰问金,帮助老人家解决生活困难。
回忆起当初的点点滴滴,老人忍不住哽咽:“她比我的女儿还要亲呐!”
新华社区田家岭村12组村民邓水发全家6口人,因媳妇周桐孪患癌症导致家贫。徐晓云在开展“三走访、三签字”活动中,通过摸底调查,了解到了这一情况,在多次登门走访,核实情况后,在今年2月把他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今,其孙女邓玲、孙子石平均在校读书每年可享受上千元学费补助,与此同时,徐晓云还通过为她家申请医疗扶贫,想办法改善他家的生活条件,确保了他家“不愁吃、不愁穿”,各方面也都有了一定的保障。
今年春节,万家团圆之际,徐晓云还在贫困群众的家中走访。因为忙碌的工作,年迈的母亲患病要去医院治病,她都是委托朋友送去医院。直到手头工作做完,很晚才急匆匆地骑车10多余公里去医院陪护。
对待群众像亲人,对家人却非常苛刻。2013年,看到农村建房用砖量大,徐晓云的弟弟就琢磨着和几个朋友合伙建了一个砖厂,但手续却迟迟没有批复下来,不得已,他只好找到姐姐帮忙。徐晓云坚决不同意,一定要他走正常程序。结果手续一直没有办下来,弟弟一家为此损失了30多万元。
她就这样一直坚守着一个共产党员的精神家园,从没有任何违法违纪行为,生活也异常艰苦朴素。十多年来,她家里几乎没有添置过一件名贵家具,没有买过一件像样的衣服。她唯一的住房,还有11年才能还清房贷。“她有点太艰苦朴素了,一年到头,没见她穿过一件漂亮的衣服。”与她共事多年的黄崇雄说。
今年7月12日晚上10时,结束一天工作准备休息的徐晓云接到了电话。于是,在晚上11点多,她和同事们把扶贫资料从社区带到龙泉镇政府。谁知,正在整理资料的她,头一歪就昏倒在地……
2017年8月,徐晓云被新田县委追授为“优秀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