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大学火了!他们想尽办法当“留级生” 大龄“学长学姐”这样玩转老年生活

凤网 2017-11-08 阅读数 188483

 

中国有700多万老年人正就读老年大学——

“银发”也好学:老年大学受追捧,学员甘当“留级生”

文:今日女报/凤网记者李诗韵 见习记者刘彦宇 摄影:吴小兵

报名、入学、学习、毕业,这是非常常见的求学过程,要是毕不了业,估计没几个人不会感到焦心——但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却想尽办法只为当个“留级生”,有的甚至在学校一待就是十几年,遇上老师来请他们毕业,甚至还要伤心得掉眼泪。

这个特别的群体,就是满头白发,却兴高采烈背上书包去上学的老人们。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的“银发潮”已然到来。湖南省民政厅、省老龄办发布的“湖南省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也显示,截至2016年底,湖南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201.07万人,已占全省常住人口总数的17.61%。

那么,老年生活该怎么过?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快,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很多老人退休之后已经不再局限于一日三餐、读书看报、含饴弄孙的生活,而是走进老年大学,建立自己的生活交际圈,拓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据教育部日前发布的统计数字,目前,中国老年大学(学校)已经发展到约6万所,约700多万名老年人在老年大学等机构学习,还有上千万老年人正通过社区教育、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参与终身学习——用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充实闲暇时间,提高生命质量,正成为越来越多老年人的向往。

11月初,今日女报/凤网记者也走进了湖南多家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来看看这些大龄“学长学姐”们的校园生活,听一听他们的希冀与梦想。

陈志红和老师

故事>>

失独丧偶重病,如今她是年近七旬的“大四学生”

挥毫泼墨书俗雅,凝神拨弦抚古筝。68岁的陈志红不曾奢望过,自己的老年生活竟还能如此宁静致远。

11月3日早上7时,陈志红从位于长沙市岳麓区的家出发,转了两趟公交车,花了近70分钟才到达目的地——长沙市老干部大学。这所学校,是她每周风雨无阻要来的地方。她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我现在可是大学生,今年‘大四’了!”

陈志红是长沙市老干部大学的学生代表,也是古筝四班班长——之所以来到这里,起初她并不是因为想多学知识,甚至不曾想打发时间,而是为了躲进“象牙塔”,以此回避现实。

之所以说回避,是因为陈志红此前遭受了不少打击。2004年,她的独生子车祸去世,紧接着丈夫又因肺癌离去,自己在不久后也被确诊罹患乳腺癌。那段日子,陈志红几乎每天以泪洗面,将自己封闭了很长时间。有时,她会被拉入某个老友微信群,尽管理解这是朋友的一番好意,“但群里讨论的话题来来去去不是‘我儿子结婚了’,就是‘我女儿处对象了’,面对这些,我不知道如何是好”。

这时,一名老同事改变了她的生活——“这个同事当时就在老年大学上课,她感觉日子特别充实,就邀请我陪她一起入学。”

开始是艰难的,结果却很美好。2013年,陈志红跟着老同事来到长沙市老干部大学报名,不像其他老人那样争抢“行情”最火的唱歌跳舞班,她选了一个相对冷门的课程——隶书书法班。

最初,陈志红习惯独来独往,看书写字、上课回家。可每天看着这帮老同学乐呵呵地跟自己打招呼,“我心里也暖和”。时间长了,陈志红习惯了在学校逗留,“上课的时候一起讨论,下课了唠叨两句生活琐事,新友不问旧事,我的生活好像又‘重启’了”。

原本一心求“静”的陈志红越来越喜欢忙碌的日子。同年年底,学校第二次招生报名,她一口气报了4个班,“中医药膳、古筝、电子琴、书法全都试一试,上课占据了我所有的时间,人反倒积极了起来”。

“内心宁静了,也不再害怕别人知道我的经历。”如今的陈志红还能用自己的经历鼓励更多老年人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当得知长沙市老干部大学正在出版一本记录学员风采的书籍时,她自告奋勇地投稿,将自己的经历写入了书中:“学校给了我正能量,老师和同学的关爱已将我生命中的荒芜和苍凉变成绿洲。我已重拾快乐与希望,在从容、淡定中前行。”

 

最爱唱歌跳舞

92岁舞蹈班“老大姐”,一提毕业就“哭鼻子”

如果说陈志红是长沙市老干部大学里的“励志姐”,那么,李宏远(化名)就是学校里的“钉子户”——尽管已经92岁高龄,但她始终不愿从学校毕业。每次学校领导和老师前来劝她“结业”,她都会抹着眼泪“求收留”。

然而,长沙市老干部大学校长龙志斌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学校的规章制度也很明确:“年满50岁、不超过80岁的老人可报名入学”,可面对这些多年不愿毕业的“留级生”,学校也陷入了情与理的纠结——一方面,学校资源有限,老学员不愿离去,导致新学员无法入学;另一方面,学校又不忍心赶走这些渴望学习与陪伴的老人。

于是,少数精神面貌和身体素质都不错的高龄老人成功“留级”,李宏远就是其中一员,且一待便是十余年。

李宏远曾是湖南省人民医院的护士长,如今是长沙市老干部大学金牌舞蹈班年龄最大的学生。其实,李宏远早在数年前就已经毕业,但热爱唱歌跳舞的她依旧每周算好上课时间,哪怕只是来蹭个课——“不要我上课,我坐在一边看你们上也行啊!”李宏远的话感动了老师和同学,大家都不忍心“赶”她出去。于是,班上也就默认了这个每堂课都自带小板凳的执着学生。

尽管年纪大了,但李宏远上课从不缺席迟到,“大家跟着老师跳,她就在角落里默默地学,生怕影响别人。”

这种坚持也让李宏远收获了很多——班上的同学都很喜欢跟她一起跳舞,连老师都破例承诺:“学校的大型表演一定让你上场!”

留级八年-毕业-再入学,九旬学员将“大学”带入社区

当然,“留级”十余年的“老学生”不止李宏远,心理课程班的90岁老人刘大柏也是典型。

“唱歌、绘画、心理学,只要是能报上名的,都行!”最初,刘大柏来到长沙市老干部学校只是为了摆脱孤独。退休后,子女忙于工作,每天在家无所事事的他脾气越来越大,慢慢地,不爱说话的他成了家人眼中的“怪老头”。

为了打发时间,2009年,刘大柏看到长沙市老干部大学的招生信息,就悄悄报了个名。本以为这不是难事儿,但报名的火爆情况超出了刘大柏的意料:“热门的唱歌跳舞班都被‘秒杀’了,我就赶紧抢着报了个绘画班。”

这下,那个曾经整天闷闷不乐的“怪老头”突然性情大变:在学校,每天都有年龄相仿的老人一起探讨绘画技术;放学后,偶尔还能和同学约个饭、散散步。如今,子女放假回家,想约刘大柏外出游玩都得“看他有没有档期”。

老年大学的8年学习,不仅改变了刘大柏的生活,更让他感受到了“文化养老”带来的力量。

一年前,刘大柏被学校“劝退”了。这一次,他选择了毕业。学校领导告诉他,“要给那些报不上名的学员一次体验机会”,于是,他依依不舍地告别了这个大家庭。但不久后,刘大柏又给了老同学一个惊喜——他在社区组建了一支老年绘画队,义务帮助那些闷闷不乐的孤独老人……

而今年,刘大柏又来学校“求收留”了。原来,为了深入了解空巢老人的心理,更好地帮助他们,刘大柏请求心理班老师同意他入学,还拍着胸脯主动签下了一份安全协议:“如若在上课期间发生意外,绝不找学校麻烦。”

 

美丽“夕阳情”,老年大学里的“初恋感觉”

“不愿意毕业的原因有很多,但有一个理由让人很感动。”长沙市老干部大学教研室主任薛根生今年77岁,是学校的“元老级”人物。他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求知若渴、结交朋友、害怕孤独等都是老人不愿离开学校的原因,但还有一种留住他们的温暖,叫“夕阳情”。

很多年前,长沙市老干部大学就评选出100对优秀“夫妻学员”,他们有的本是夫妻,一起入学,共同进步;有的则是在学校相遇,从此结伴同行。他们享受彼此依靠带来的温暖,也把这份温暖带给了他人——老人们共同资助了30多名贫困大学生。

2015年,80岁的王修杰(化名)结婚了,妻子刘婷(化名)是同在古典文学班的同学。这一对“夕阳伴侣”的结合,让更多丧偶或离异的老同学重拾起对爱的信心、对陪伴的渴望。

王修杰是湖南省工商银行的离退休干部,原配妻子过世后,由于他对另一半的要求很高,不愿将就,所以一直没有再找。但几年前,跟着朋友一起来报名上课的刘婷第一次出现便吸引了王修杰的目光。此后,他每一堂课都坚持到场,两人也因经常探讨课堂问题而日久生情。

当然,还有另一种“夫妻组合”,那就是一起在老年大学当老师。84岁的李新民是长沙市老干部大学的创始人之一,曾是学校教务处主任,如今仍任心理健康课教师。

“我的夫人最初是学校学员,后来当了班干部,也是学校第一任志愿队队长,再后来也当过老师。”李新民说,人越到晚年,共同学习和进步就越重要,“我们总能看到一些老年夫妻由于太闲,反倒经常在家为琐事吵架拌嘴,最后不欢而散”。

这一比较,老年大学里的“夫妻组合”就显得尤为恩爱——“白天我们各自学习、结交朋友,晚上回家有了新鲜话题,自然没时间吵架了。”李新民觉得,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夫妻和睦、子女就放心;家庭幸福了,社会才会安稳。 

现象>>

为自己:凌晨2点,大学门外排起长队

为了让孩子上心仪的学校而去排队报名,这对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如今,这样火热的场景同样也出现在了老年大学的门前。

“你一定想象不到,会有那么多老人家熬夜排队报名。”长沙市老干部大学校长龙志斌回忆,今年1月4日,是学校的第一场报名。通知上写明“早上8点开始报名”,但由于采取的是现场报名的方式,一大批老年人为了抢到热门课程,凌晨2点便在门外排起了长队,“连学校附近的宾馆都住满了”。

龙志斌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为了避免老年人因“抢学位”发生意外,如今学校启用了新的报名方式——由过去传统的现场报名改为网络报名,老年人只要动动手指头,足不出户便可利用学校官网和微信公众号直接报名和“秒杀”心仪课程,免去了舟车劳顿之苦。

 

为兴趣:近七成为女学员,最爱唱歌跳舞

“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真正迎来了‘她时代’。”龙志斌曾做过一项统计——2016年,学校共有14000多名学生,2017年下学期有接近16000人,其中,70%左右为女学员。

对此,学校教研处主任薛根生感叹,过去10年时间,老人还停留在“退休就帮子女带孙子”的层面,但如今不同了,越来越多的老人开始享受自己的老年生活,从追求物质充裕变为追求精神愉悦,“女同志都爱唱歌跳舞,原本50多人的班,每一学期下来都会增加到70多人。”

为留下:不愿毕业,学员争取“三级跳”

有老师、有同学、有属于自己的圈子,学校让曾经寂寞脆弱的老人有了归属感。在采访中,也有许多学员表达了自己“舍不得走”的心情。

64岁的毛女士已经在长沙市老干部大学学习了十六七年,属于“元老级”学生,她也觉得一直不毕业“挺不好意思”,但却无法离开这个给予了她精神寄托的校园。

“一些特别优秀的学员从班干部‘升级’成老师,甚至进入学校管理层。”在学校坚持学习了十多年的周金安就是代表——最初,她只是一名普通学员,后来因为表现优异被选为学生干部,再被培养成班主任,现在已成为学校党建工作的负责人。

为集体:组建志愿队,老年学生擅长“自我管理”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了解到,长沙市老干部大学创办于1987年,以前只对长沙各单位的离退休老干部开放,2009年才正式面向社会招生。

长沙市老干部大学志愿队副队长黄静霞告诉记者,学校教职员工一共才十余人,2002年,学校组建志愿队,提出“自我管理与服务”理念,发展50—60岁的学生入队,协助老师管理。

“志愿队队员都是24小时待命,随叫随到。”黄静霞介绍,如今,学校有近30名志愿队员,从不缺席任何场合——下雨他们就负责拖地,扶年纪更大的学员上下楼;最近学校打造“无烟校区”,他们就时刻巡逻,“整体氛围特别好,一些躲着抽烟的老人看到我们这么辛苦,都会积极配合”。

为亲情:支持理解,学校来了“陪读子女”

说起老年大学的变化,李新民用多年的调查数据概括——2001年—2011年,入学学生中,为摆脱孤独而上大学的老人占到50%;而2011年至今,渴望以“文化养老”的老人越来越多,占比约为20%以上。另外,为了“交朋友”和“完成年轻时梦想”的老人也在逐年增多。

更有意思的是,以前只听说过“陪读父母”,在老年大学里,却常见“陪读子女”。“越来越多子女支持父母拥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希望老人‘活到老学到老’。”李新民举例,曾有一名80多岁的大爷生病也要来上课,最初,50多岁的女儿负责每天送他来学校,父亲上课时她就在校园里晃悠。学员们挺不忍心,就邀请女儿进教室来陪父亲一起上课。如今,女儿也报了同一门课程,和父亲成了同班同学。

 

 

为将来:扩建增招,发展远程教育

都说老年大学是“铁打的营盘铁打的兵”,龙志斌分析,这是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更容易建立起社交圈,所以老人对老年大学有很强的依赖性。

长沙是湖南省入读老年大学最拥挤的地方。龙志斌介绍,长沙市委市政府早在2015年就下发了《长沙市老年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要求长沙市各区(县)老年大学在2018年前,不论新建、改建、扩建等,必须完成老年教育教学面积4000平方米,每一年达到招收5000名学员的能力。目前,各个区县都在按照三年行动计划一一落实。

记者了解到,今年9月11日,长沙市老干部大学就在河西新开了市直机关分校,同时还在原校区隔壁永华大厦四楼新增了1400平方米的教学场地。

龙志斌表示,为了让更多报不上名的老年人能够加入到学习队伍中来,在长沙市老干部局的指导下,长沙市老干部大学已于2014年开通了网络远程教育,“面向全市基层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同步直播,老年人不来学校,在家也能上课,享受到长沙市老干部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打造了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记者走访>>

记者从中国老年大学协会了解到,至2016年底,湖南省有县以上老干部(老年)大学177所,县以下老年学校1034所,在校学员达到32.8万人。省市县三级直属单位老干部(老年)学习活动室和村、社区老年人学习(活动)室分别为2084个和6270个,参加学习活动的人数全年达70.4万人。在今年3月召开的全国示范老年大学表彰座谈会上,更有11所湖南的老干部(老年)大学获评“全国示范老年大学”。

为此,今日女报/凤网记者也在多所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进行了走访,看看在这些地方,老人们又有着怎样的期盼和故事?

求学劲头足:报不上名,盼“加个凳子旁听”

“今年一共有3100多名老人在这里上课,每节课都是爆满的。”岳麓区老干部大学副校长周娴静说,老年人读大学的热情超高,“每到学期结束和新学期报名的时候,早上四五点钟,学校门口就排起了长队,每天至少有400多人来报名。”即便如此,还是有一些老人没报上名,“这些老人会找到我的办公室,说‘哪怕加个凳子在教室旁听也可以’”。

同样火爆的还有开福区老干部大学。“目前一共有4720位老年人在这里上学,光是80岁以上的就有200多人。”说起大家的热情,校长孙家骥都有些哭笑不得:“每学期报名刚截止的那几天,几乎每天都有老人家来我办公室,小孩子似的问我能不能先报个名,哪怕下学期再来学也行。”孙家骥说,老年学员都很热爱学习,甚至还有的学员家住长沙县,也会风雨无阻坚持每天来上课。

而芙蓉区朝阳街道向韶社区的老人们也不甘落后。“我们社区200多位老人,除非身体条件不允许,几乎所有的老人都加入了社区文体活动队。”向韶社区主任王新告诉记者,社区文体活动队里,90%都是老人。

 

学习不含糊:接受新知,摄影烘焙美图样样行

别看是老年人学习的地方,课程却也是丰富多样,除了传统的舞蹈、声乐、绘画、书法、排球、门球等项目,如今,时尚动感的健美操、广场舞,修身养性的瑜伽、太极,还有不落后于年轻人的摄影、计算机、烘焙,甚至是颇要“底子”的京剧等课程,也受到了老年学员的欢迎。

岳麓区老干部大学副校长周娴静告诉记者,这些老人一进校就不想毕业,学习的尽头十足。“摄影班有个江阿姨,从这里开始办学就一直在学,学了十几年了,仍然乐在其中。”周娴静说,除了摄影班,江阿姨还报了PS班和声乐班,前两天为了修图,江阿姨还“加班”到凌晨两点。

面对有难度的科目,老人们学习起来也不含糊。湖南师范大学离退休工作处处长王齐告诉记者,学校里有一位85岁的学员,“他今年报了三门学科,学起电脑来都很利落,他说这是为了完成年轻时候的心愿”。

向韶社区主任王新对老年人的年轻心态十分感叹。“我们社区有位93岁的老人,身体非常硬朗。他加入了门球队,只要去门球场,准能看到他。”在王新看来,平常老人们组建的广场舞队经常参加比赛,书法班的老人们一到过年就免费写对联送给大家,这样,老人们每天都有事情做,“这些活动让老人们过得很充实,身体得到锻炼的同时,精神文化生活也丰富了许多”。

花絮>>

老年人爱养生?不如去健康大学当“学霸”

活到老学到老,圆年轻时的梦,找志同道合的朋友……老人背上书包上学堂,还有一个不可或缺的好处:学以致用。

去年10月9日重阳节,湖南省人民医院创办的湖南老年健康大学正式开课,主要教授身体和心理健康相关的医疗知识——这不就像是综合性大学之外的“专业大学”么!这不,来自湖南各地医院的老年患者“近水楼台先得月”,首先报了名。

湖南老年健康大学校长石小毛记得,有一位年近八旬的老太太,原本是湖南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的病人,得知老年健康大学开课,她瞒着家人,坐了一个小时车赶到医院。当天的讲座结束了,老太太还迟迟不愿离开。

“她跟一群老太太一起,把授课的教授拉住,问了很多问题。教授耐心回复,她们戴着老花镜,一笔一笔记在本子上,生怕忘记。”石小毛说,短短一年时间,湖南老年健康大学就招收了1000多名学生。

如今,湖南老年健康大学开设了长寿健康生活方式班、老年养生班、慢病自我管理班、失能老人照护班等。“我们老年人本就注重养生,但如今网上、微信上流传的各种不靠谱健康文章太多了,看着吓人;实在不放心转发给儿女,他们也觉得烦。”长寿健康生活方式班学员陈大姐说,如今有了靠谱的养生知识来源,平常可以跟老师请教,也可以跟同学交流,心里特别踏实,“关键是每次我纠正孩子们的不健康生活习惯,他们就再也不能用‘网上的东西你不懂’这种话来忽悠我了!” 

 

声音>>

开放创新,老年人求学也有“互联网+”

“繁荣老年文化,加强老年精神关爱,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发展老年教育。”全国老龄化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吴玉韶在今年9月局举办的第三届中国社会养老创新发展论坛上介绍,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到2020年,全国县级以上城市原则上至少应有一所老年大学,50%的乡镇(街道)建有老年学校,30%的行政村(居委会)建有老年学习点,以各种形式经常性参与教育活动的老年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比例达到20%以上。

规划还指出,探索以开放大学和广播电视大学为主体建设老年开放大学,开发整合远程老年教育多媒体课程资源。到2020年,力争全国50%的县(市、区)可通过远程教育开展老年教育工作。

据了解,目前湖南已有老年教育网站、网页和电视栏目48个。远程老年教育直播室7个,接收点2577个。湖南老年人学习在线注册人数已达2.8万人,访问人数接近15万。

此外,记者还从湖南省教育厅了解到,湖南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将进一步发挥主导作用,引导、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老年教育,进一步建好“湖湘学习广场”、“老年开放大学”等终身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以教育信息化服务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区建设,以广大干部和离退休老同志的学习,带动全体社会成员学习,共同营造全民学习氛围。

专家>>

文化养老,彰显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李斌(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社会学家)

就在几十年前,中国的老年人还是保守、封闭的形象。如今,老年人求知欲高涨,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也变强了。“信息时代来临,他们身处其中,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时代的强烈变化。”李斌说。

“老年大学的火爆,反映的是老年人不再局限于退休养闲的层面,而是更多地开始关注自我,需要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在李斌看来,当今社会,绝大多数老人不再为吃穿发愁,他们势必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满足——这就涉及“文化养老”的问题。而老年大学的兴起,正好满足了老年人要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更要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需求。

针对老年大学“一座难求”的现象,李斌也建议,除了报名老年大学,参加社区里的老年活动中心也是不错的选择。同时,在李斌看来,老年群体对精神生活的热切需求,仅仅靠一两所大学是不够的,希望能调动社会资源,让社会力量参与进来,比如社区搞活动培训,社会团体举办各类适宜老年人的主题活动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