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女神:82岁中国老人获世界大奖 领奖时开口就征服全场

凤网 2018-03-28 阅读数 62405

张弥曼获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It explores fundamental questions about who we are and where we came from)”这是一个哲学问题,而她却用对地质科学的毕生探索漂亮作答。

(北京时间)2018年3月23日,2018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的颁奖典礼上,一位82岁的中国老人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衣着简洁,笑容轻松,神态坚定。5分钟的演讲,她用了法语、英语、汉语、俄语四种语言,全程脱稿,发音标准,风趣幽默,赢得数次掌声,一举一动尽显大方优雅。

她就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英国林奈学会外籍会士、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张弥曼女士。

“她开创性的工作为水生脊椎动物向陆地的演化提供了化石证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颁奖词如此评价张弥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说,目前世界女性科研人员的比例仅为28%,设立“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旨在打破科学领域的性别“玻璃天花板”。

这对中国的女科研工作者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鼓励,”张弥曼在获奖后接受采访时说,“中国女科研人员的比例在持续上升,但拔尖人才还需要更多一些。”

 

张弥曼在野外工作(2011年,新疆)

投身地质上下求索60余载

“我的古脊椎动物研究生涯始于大概60年前。”张弥曼颁奖典礼上表示,自己最初选择专业并非出于兴趣,而是响应国家号召,但做起研究后“发现非常有意思”,如同“先结婚后恋爱”。

张弥曼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地质大学生,后被选拔赴莫斯科大学学习古生物学。她接受鱼类学家伍献文先生的建议,选择古鱼类研究,从此踏入生命演化“失落的世界”——包括人在内的四足动物起源过程。

在约3.8亿年前,究竟哪一条鱼走上陆地,最终演化成四足动物?古生物学家为此进行了数百年的寻找和研究。其中,鱼何时学会呼吸,何时有了内鼻孔,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上世纪80年初,正在瑞典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进修的张弥曼,通过复杂、严谨的化石还原技术,研究了云南曲靖杨氏鱼、奇异鱼的结构,大胆指出:它们没有内鼻孔,是一种原始的肺鱼。这一观点挑战了当时的权威学说。

先驱杨氏鱼模型

她的发现让世界古生物界为之震动,对四足动物起源新一轮的探索由此开启。随着中国云南曲靖陆续发现震动古生物界的泥盆纪、志留纪鱼化石,张弥曼的观点逐渐获得学界认同。杨氏鱼的模型陈列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脊椎动物演化展厅。

她的学生、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朱敏说:“越来越多的化石证明,鱼类登陆的关键环节发生在中国云南,而张先生是这一大发现的开拓者。”

 

张弥曼介绍她的研究工作(摄于2018年)

心如磐“石”求索远古的声音

2011年和2015年张弥曼分别荣获芝加哥大学、美国自然博物馆吉尔德研究生院荣誉博士学位,2016年获国际古脊椎动物学界最高奖——罗美尔-辛普森终身成就奖。

对待年轻人,张弥曼甘当铺路石、领路人,毫无保留。张弥曼主动将炙手可热的研究领域交给年轻学者,自己转而投身少有人关注的新生代鲤科鱼化石研究。“这一块再不做,中国就赶不上了,”她解释说,新生代鱼类化石反映了近年来地球的变化,未来还能很好地和分子生物学结合起来,可能会诞生新的大发现。

“我们国家的科学取得今天的成就很不容易,但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跟世界领先水平还差得远,”张弥曼认为,要抓住现在的机遇,从源头上释放科学家的创意,创新才能成为常态。

张弥曼介绍她的研究工作(摄于2018年)

“当老朋友一个个离去,我庆幸自己还在这个世界上,所以更要珍惜时间,多做一些有意思的事情。”跋山涉水,踽踽前行,张弥曼一头扎进石岭山岗,用一生索求那来自远古的声音。正如主办方在获奖者介绍中所言——张弥曼仍在继续她的研究,永远坚定地探索着人类的起源,勘测那些在地球和时间中旅行的鱼。(图/中科院古脊椎所(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文章来源:综合央视网、新华网、中国科学院大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