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工女诗人刘冰鉴
文: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刘艳
“五·一国际劳动节”就要到了,在这个节日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工人都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你知不知道,工人们不仅为我们争取到了一个节日,还贡献了很多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
“呵,你问我工作的地方/那可是个规模不小的工厂/厂里有许多新建的车间/同时也有陈旧不堪的库房。”顾城的诗《车间与库房》,他除了诗人之外,还有一个职业身份便是工人,曾在北京厂桥街道的一家小工厂做过搬运工和锯木工。1980年代的朦胧诗人们,几乎都是工人:北岛在北京第六建筑公司当了11年建筑工人;舒婷是厦门灯泡厂女工;于坚工作于昆明煤机厂,当过铆工、电焊工和搬运工;欧阳江河是四川一家玻璃工厂的工人,等等。工人们为何如此热爱诗歌?本期我们采访了湖南的两名工人女诗人,她们说,是诗歌成全了她们的生活……
人物>>
诗歌就在平时的生活中
“长长春水/终究长不过天涯/风也天涯/雨也天涯/信笺更天涯。”
人到中年,开始写诗。“轻轻走来”,是刘冰鉴出名后的笔名,她是邮储银行澧县支行工会的一名普通职工。
2003年,32岁的刘冰鉴开始接触网络,2004年,她便在网络论坛写诗。“最开始在烟雨红尘论坛里,每天偷偷摸摸地换马甲写诗,瞒着家人和同事。”刘冰鉴回忆,诗歌越写越多,越写越好,慢慢地无论用什么马甲别人都能认出她来,所以后来干脆就只用“轻轻走来”这个笔名。到2005年,身边人也瞒不住了,因为有人打电话到她工作的地方,还有粉丝开车去找她。“当时没想过要保密,也不知道怎么保密。”
慢慢地,“轻轻走来”的名气越来越大,2006年,刘冰鉴应邀参加常德举行的笔会,随后就在诗刊《芙蓉》以及湖南日报等多家传统媒体发表了作品。这一年,她还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诗集《冰心可鉴》,同时成为省作家会员。2012年,她参加了毛泽东文学院研讨班短期培训。
在写诗这条路上,她起步晚,走得却很快,这也得益于身边人的鼓励和支持,丈夫已经很认可她的成就,领导也是她的粉丝。但最让刘冰鉴自豪的是:“我的儿子是我的第一粉丝,天底下最懂我的人是我的儿子,我写的每一首诗他都懂。”
“云过山岗/风过海面/窗向南/你还在远方。”
坚持写诗,让刘冰鉴有了很多成就,但现在,她已经回归生活。“把生活过成诗比写诗重要,比成为著名的诗人更重要。诗和生活是融为一体的,诗不在远方,就在平常的生活中。”
刘冰鉴说,她除了是诗人,也是一名劳动者,她的工作也做得很不错,去年,她被常德市总工会评为“芙蓉百岗明星”,今年,她将作为湖南唯一的女职工代表参加全国总行的会议!
“我现在还是几乎每天都有文字产生。我希望我的诗歌能给人带来美感,能给人宽慰和快乐,能让人感觉生活是很美好的。”
工人女诗人邓如如。
诗歌就在平时的生活中
邓如如1963年出生,退休前是湖南中建五局的一名女工。她从小就喜欢文学,小学时候就写诗,因为喜欢,才去看更多的课外书籍,最早读的就是三毛和席慕容的作品,还有《勃朗宁夫妇的十四行诗》。诗歌跟随了她的整个青春,但在90年代她稍有停笔。
“因为爱人不高兴,那时要上班,还要带孩子,时间真的很紧,写诗已影响到家庭的正常生活,常忘记做饭、忘记关火,更重要的是不断收到很多信件。”邓如如说,信件都是粉丝写给她的,粉丝大多是学生,向她请教怎么写诗和散文,她回复这些信件虽然很有乐趣,但要花很多时间。
所以,当丈夫提出希望她放下诗歌时,她答应了。“但我讲清楚了,对于文学,对于写诗,只是暂时放弃,等以后时间空了,孩子大了,我还是会重新开始的。”邓如如把自己喜欢的一些诗藏起来,其他的就让丈夫处理了。
直到2008年,孩子上了大学了,自己因为快要退休工作也不忙了,才重新恢复写诗。在停笔的十多年里,她也不是完全没写,但写得很少,也没有发表,缺少与其他诗人的交流。“这个空档还是给自己带来了损失,如果没有空那么久不写的话,可能会出很多作品,而且是高质量的作品。”
重投诗歌怀抱,邓如如的生活欣欣向荣,2012她担任《湖南诗人》主编,现在主编《湖南诗歌》。
“在直线的时间上/我们是跳动的音符,谱着/恒古不变的主旋律/插曲是必需和自然的”。
对邓如如来说,诗就是她生活中的必需。“诗歌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写诗时完成一首满意的诗歌,当主编时发现一个写得一手好诗的诗人,我都会觉得有成就感、诗歌让我的生活更有质感。”
链接>>
工人女诗人,还有很多很多,不论她们是怎么样生活环境,她们都怀着一股对诗歌的热爱,坚持写诗。她们“一定要让裙裾飘起来/带着弧度/像花儿一样”
【汪雪英:在东莞,拥抱诗和远方】汪雪英是“新诗人诗社”代表诗人之一。1987年南下广东,她是流水线女工,拼命攒钱寄回老家;休息时,她是文学爱好者,常泡在阅览室里读书、练笔。她无意识地记录下了她和工厂姐妹们的生活点滴,并成为了打工妹中特殊的一小部分人。即使笼罩在“中国第一个出版诗集的女打工诗人”的光环之下,汪雪英仍然安静地打工、写作。作为一名打工者,她拥有了诗和远方。
【邬霞:生活写成诗,诗拍成电影】她1984年出生在四川内江,是第一代留守儿童,13岁时,还没读完初二的她也到深圳宝安,成为了一个打工妹。过去的十多年里,邬霞在工余写下了300多首诗歌,却从没正式发表过。第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纪录片《我的诗篇》,就是记录邬霞等六名打工者,虽饱经冷暖但依然坚持写诗的故事。
图源/百度百科
【郑小琼:东莞的打工女诗人】2000年,20岁的郑小琼南下东莞打工。生活的苦楚,让她习惯把一切放进文字中。她最初写的诗全是怀念家乡的,可是流水线上只有编号和工伤的日子,很快让她的写作风格有了巨大的变化。她开始投稿,并且和一些散落在珠三角工厂里的诗人们有了联系,人们把她定位于珠三角为数不少的“打工诗人”中的一个。
【蓝蓝:抒情女诗人创作源于当工人经历】女诗人蓝蓝,原名胡兰兰,出生于山东烟台,5岁之前,跟随姥姥在农村生活,姥姥讲的民间故事,开启了她最初对世界的想象。蓝蓝在酒场当过工人,开过吊车,洗过酒瓶。劳作之余,蓝蓝学会了阅读,在疲惫不堪的流水作业之外,她不停的从书中汲取养分。对于这段生活,她写过一首诗《酒厂女工》。
诗歌欣赏>>
郑小琼诗诗歌《铁》节选:“在车站,工业区,她们清晰的面孔/似一块块等待图纸安排的铁,沉默者/她们头顶,有一两只不知名的小鸟飞过/留下低鸣,与我内心起伏不断的惆怅”。
蓝蓝诗歌《劳动》节选:“在普通人中间你和他们挥舞着同样的铁锹/发酵的粮食是你臂力的伸展。工歇时你的饭盒里/是食堂打来的米、豆腐和青菜/你就着一本诗集,工友们就着黄色笑话/以抵御那被无形的手拿去希望的税收。”
邬霞诗歌《吊带裙》节选:“我要先把吊带熨平/挂在你肩上才不会勒疼你/然后从腰身开始熨起/多么可爱的腰身/可以安放一只白净的手/林荫道上/轻抚一种安静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