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和女兵:“湘妹子”的黎巴嫩见闻

凤网 2018-08-01 阅读数 95941

文、图:刘贤安

在遥远的中东,战火纷飞的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有一支特殊的中国医疗分队,他们就是中国第17批赴黎巴嫩维和部队中的医疗分队。在这支特殊的医疗分队中,有一名特别的女兵——她就是来自南部军区某医院的“湘妹子”李景辉。在贝鲁特,她和战友们一道,救死扶伤,维护世界和平。

“恐怖组织名字频繁出现在面前”

经过近两个月的全封闭式集训,今年6月10日,来自南部军区某医院的“湘妹子”李景辉通过昆明机场国际出发大厅,与战友们一起来到维和部队出征欢送仪式现场。

李景辉是长沙市雨花区人,早年应征入伍到首都北京当了空军,考了军校。后来,她调到了驻港部队,又因表现突出被提拔到大军区医院任职,目前是中校。

欢送仪式后,李景辉手捧着鲜花,踏着红地毯,与首长们一一握手告别,登上了飞机。“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能有幸代表国家奔赴中东执行维和任务,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任务艰巨。”她激动地说,“这句话平时从嘴里说出来给人的感觉有点大,但是此刻我却感觉到这句话沉甸甸的!”

经过10多个小时的飞行,到达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已是当地时间6月12日凌晨。随后,李景辉和战友们直接赶赴南黎任务区。

到达任务区后,李景辉和战友们经常收到联合作战中心发来的精确得让人诧异的恐怖袭击预警,精准到了恐怖分子的姓名、护照号码、车牌号码以及袭击的路段。“有些恐怖组织的名字过去我只在新闻媒体上看见,如今却频繁出现在我们面前。”李景辉说:“战争,对我们来说触手可及!”

一天上午9时许,营区里突然响起空袭警报声,广播里紧接着传来分别用西班牙语和英语广播:防空警报!

全体官兵迅速穿戴好防弹衣和头盔进入战备状态,并快速向500米外的防空掩体跑去。一路上,西班牙、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尼泊尔等维和部队的军人也都全副武装,携带各式武器奔向各自的掩体,各式各样的装甲战车也进入战斗状态,营区上空弥漫着紧张的气氛。不到2分钟,李景辉和全体官兵安全进入15号掩体。大家背靠掩体面对面坐下,个个神情凝重。40多分钟过后,空袭警报解除。

“原来,这是联黎东区司令部组织的一场全员额防空演习。”李景辉回忆。

立体紧急救援,常获外军“点赞”

6月22日9时28分,李景辉所在的医疗队接到联合作战中心指令:西班牙营一巡逻队发生车祸,有人受伤,需要支援。

接到命令,医疗队宣布启动应急预案,安排部署营救准备工作。“没过多久,西班牙装甲救护车就将伤员送到我们医院,其中一名颅脑外伤的伤员伤情严重,被直接抬到了急救室。”李景辉回忆,当时,住院部护士长李玲带领大家迅速给伤员建立静脉通道,并为其腰部的伤口换药。突然,伤员发生呕吐。顾不上空气中弥漫着难闻的气味,来不及擦去喷溅到身上的污物,大家立即给伤员清理呕吐物。经过简单处置后,医院院长决定由副院长带领空中后送组人员,将伤员送到黎巴嫩南部港口城市赛达的三级医院。随后,大家一起将伤员抬上了直升机。“透过舷窗,我看到战友们还在直升机上忙碌。”李景辉说。

其实,在黎巴嫩维和任务区,维和部队主要面临着地雷炸伤、交通事故伤、各种恐怖袭击等威胁。达到任务区后,部队迅速成立了空中后送组、先遣医疗组,分别从空中、地面展开了全方位、全员额、全要素投入的应急机动能力训练,提高紧急突发事件的医疗保障能力。

让李景辉自豪的是,“像这次一样的多国联合、空地结合的立体紧急救援行动,我们每一次都出色完成。”李景辉说,外军也经常发出“中国军人真棒”的赞美声。

 

为儿子记录自己的维和经历

扫雷排爆、“蓝线”栽桩、人道主义救援……那些一般人在电影看到的场景,如今每天都在李景绮的身边上演。当李景辉申请到战火纷飞的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参加维和任务时,她得到了父母的大力支持。

为了支持她参加维和任务,李景辉父母来到南方照顾外孙。出征那天,李景辉发了条朋友圈:“此刻,一切安好,请我的家人和朋友放心,想念你,想念你们……儿子,你要好好学习,听外公外婆的话。”李景辉的儿子出生以来,从没和她分开过。登上大巴车,李景辉隔着车窗,不停回望。

如今,在黎巴嫩,每当空闲下来,李景辉就会思念读初中的儿子。但因为贝鲁特与北京时差的原因,她与家人的联系常常错过,偶尔且短暂的网络视频,还常常因为网络信号和供电的原因而中断。

“每天晚上我都会折一只纸鹤,在上面写上一句最想对儿子说的话,等他成人懂事的时候,将我这段维和故事和心路历程展示给他看,相信他会为我感到骄傲自豪的。”李景辉说。

链接>>

海口舰女兵:不让须眉的“舰上花”

文/王晓斌

据中新社三亚7月30日电2006年入列的海军海口舰是中国自主研发的新型导弹驱逐舰,也是中国首批搭载有相控阵雷达和导弹垂直发射系统的舰艇之一。近日,记者走进“中华神盾”海口舰,探访女舰员们的舰上生活。

在舰艇深处,一处印有“警”字的舱门外贴着一张粉红色的告示,上面写着:女舰员生活区,非请勿入。按照“集中居住、便于生活”的原则,女兵入住的舱室都已被改装,房间增配了大衣柜和学习桌,在洗漱间加装了便器、淋浴头,更换了洗脸池等。

女舰员,是军舰上的“稀有物种”。在中国海军,直到2012年,才有首批全课目女舰员走上舰艇战斗岗位,海口舰原信号兵吉萍萍就是她们其中之一。

“对于女兵来说,上舰难,离舰也难。”两个月前调到岸上工作的吉萍萍,回顾在舰上生活的几年时光,颇为不舍。上舰难是因为吉萍萍她们当初上舰前,被遴选到某基地接受数个月的专项培训,通过航海、报务、信号、声呐等多项专业考核,才走上舰艇战位。

而离舰难,则是女兵细腻情感里的不舍。舰上服役5年时间,吉萍萍4次面临离舰选择。最终因为怀孕,不得不离舰。“离开海口舰,就像离家远行跟父母告别的感觉。”对吉萍萍来说,舰上有熟悉的一切,自己早已把这里当作家。

在海口舰,女舰员并没有“养尊处优”。“当你在男舰员面前扛起一袋50斤重大米的时候,他们就知道什么是女汉子了。”对空部门副炮兵李哲亚来自浙江嵊州,充满敢闯敢拼不服输的男子汉气概,不让须眉。

“看到我现在的战位,你一定想不到,我大学读的是服装制作与工艺。”李哲亚告诉记者,自己最初是想去陆战队当兵,最后被分到海口舰成为女舰员。“上舰时就想着自己一定要在这艘明星舰当一名‘明星’女兵。所以在工作、训练、生活中加倍努力。”果然,努力得到了回报,在一次全舰3公里长跑测试中,李哲亚取得了全舰第九名的成绩,把百来号男兵甩在身后。

如今,海口舰上的女兵们,有的在航海操舵,有的从事电子侦察,有的干通信报务,有的当卫生员,她们活跃在舰艇的各个部门,为战斗力建设辛勤付出,工作成绩毫不逊色于男兵。她们不仅仅在本职岗位上坚守,还利用业余时间录制广播、排练舞蹈、帮厨做饭,为丰富舰艇生活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