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对夫妻的年龄加起来已经155岁,如今仍工作在一线

凤网 2018-10-18 阅读数 146348

△袁晓凤(左)和崔志刚(右) 

在北京同仁医院,有一对著名的医护“夫妻档”,这就是80岁的外科教授崔志刚和75岁的眼科原护士长袁晓凤。现在,老两口依然坚持在一线工作:袁晓凤每周工作5天,崔志刚一周出诊两次。

同一年分配入院共同成长一同变老

崔志刚和袁晓凤是在同一年被分配到同仁医院工作的。1963年,崔志刚从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来到同仁医院,后来成长为外科的大专家;袁晓凤同年从护理学校毕业,后来成长为眼科的总护士长。他们在医院相识相知,共同成长。55年来,医院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对于他们而言,甚至比家人还要熟悉。对于他们来说,能让更多的患者康复,是他们共同的心愿。

62岁“封刀”后依然出诊

崔志刚学医是受到父亲的影响,他的父亲是一名内科医生,只要患者有要求,父亲总是随叫随到。1958年,崔志刚在填报高考志愿时,老师曾建议他报考北京航空学院(也就是现在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但被崔志刚拒绝了,他说“我就想当医生”。

经过两年的理论学习后,崔志刚被分配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实习。经过三年的临床实践后,1963年崔志刚毕业,来到了北京同仁医院外科工作,一干就是55年。60岁那年,崔志刚退休返聘在科室出诊,继续做手术。62岁那年,他正式“封刀”,但仍然在医院出门诊,一直坚持到今天。

地震发生仍坚守岗位多次进行医疗援助

1976年唐山大地震,崔志刚正在急诊做手术,地震发生时,“我就看到墙上的瓷砖噼里啪啦往下掉。”当时,在场的医生、麻醉师、护士都知道这是地震了,但是没有一个人离开,“手术才做了一半,患者还在手术台上,我们要是走了,患者怎么办?”大家互相鼓励着,最终手术顺利完成。

1973年,崔志刚作为北京市援助几内亚医疗队的成员之一,来到万里之外的几内亚进行医疗援助,“那时条件特别艰苦,蚊子嗡嗡地往人身上扑。”两年的援非任务结束后,他回到北京短暂休整。之后,他又到西藏进行援助。

患者:崔大夫为人谦和有问必答

援藏回来后,崔志刚主要做甲状腺切除手术,“我的想法是让患者的切口小一点,更加美观一点。”20年前他主刀手术的甲状腺癌患者,至今还在跟随他复诊。每年到复诊的时候,老患者不仅仅是为了看病,更是来看看他这个老朋友。患者对他的评价甚高,他们说,崔大夫为人谦和,对每一位患者都非常耐心,不厌其烦,有问必答。

75岁护士长还是“火眼金睛”

相比崔志刚的谦和,袁晓凤则是性格直爽、快言快语,如今75岁的她走起路来仍然脚下带风,说起话来中气十足。

1963年,20岁的袁晓凤从护理学校毕业,来到同仁医院工作。起初,她报的第一志愿是到外科当护士,没想到,眼科老主任一眼看中了她,把她从外科“抢”了过来。在前辈们的帮助下,袁晓凤在眼科迅速成长。工作8年后,她成为了眼科总护士长。2000年,准备退休的袁晓凤赶上眼科成立会诊中心,眼科的领导希望她返聘带年轻护士。于是,袁晓凤就成了会诊中心分诊台的一名普通护士。一晃18年过去了,如今袁晓凤仍每天站在分诊台给患者答疑解惑。

在眼科工作了55年,袁晓凤对于所有的眼病都非常熟悉。同仁医院的眼科被分成12个亚科,眼科的专家有上百位,袁晓凤通过病人简单的描述,再看看以前的就诊记录,就能给患者推荐最合适的专家去就诊。遇到号贩子,袁晓凤总能一眼看出,眼科的医生护士都夸她是“火眼金睛”。

工作中相识生活中相伴

工作55年,也是袁晓凤和崔志刚相识55年。袁晓凤说,当年他们都是团干部,在团工作中相识,之后逐渐有了好感。“我们俩谈恋爱没有介绍人,要是吵架了,也没有人来调节说和。”两个人一起参加文艺演出,袁晓凤跳舞,崔志刚拉二胡。

赶上两个人都上班的日子,他们就一起从家坐地铁,早上7点半之前准能到医院。赶上崔志刚不上班休息,他就会把家里收拾干净,等老伴儿快下班的时候,洗好一盘水果,等老伴儿回来吃,袁晓凤开玩笑地说“他就是我的秘书。”但是在崔志刚看来,袁晓凤才是家里的“一把手”,“她里里外外都是‘一把手’,工作中特别出色,在家里拖地、炒菜这些家务活,样样能干。”

有时候袁晓凤和老伴儿聊天,也会谈谈退休的事儿,“你都80岁了,打算什么时候退休?”崔志刚说:“你要上班,我就陪着你。”

2017年10月,这对医护夫妻刚刚庆祝了“金婚”。回顾这些年的工作和生活经历,他们都觉得特别满足。他们一起经历风华正茂,一起走到白头,但两个人对生活和工作的热爱,从来没有改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