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赏樱花引发服装争议 真实“汉服”是怎样演变的?

凤网 2019-03-27 阅读数 108571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3月26日电(记者 上官云)近日,武汉大学保卫人员与两名赏樱花的男子发生肢体冲突一事引起广泛讨论。据媒体报道,事件起因之一是保卫人员称穿和服不能进入。当事人则再三强调,自己穿的是“唐装吴服”。这很快在网上受到关注,啥是“吴服”?与汉服又有什么渊源呢?

资料图:福建汉服少女舞蹈表演。刘可耕摄

“吴服”是什么?

对“吴服”,有一种说法认为,和服在日本又叫“吴服”。“吴服”来自中国的“吴地”。

也有说法称,最初“吴服”指的是历史上从三国时期吴国传入日本的织物。而“吴服”还有两种意思,一个是和服用的织物的总称,另一个是为了与“太物(粗浅织物)”区分,表示绢织物。

据史料记载,雄略天皇曾命阿知使主经高句丽至吴地,求得兄媛、弟媛、吴织、穴织四织工至日本。

“一般‘吴服’指日本人在中国吴地一带学到的中国服装样式。一部分是汉人移民日本带过去的,一部分是日本专门到中国来学的。慢慢在日本有了专门的名称,叫做吴服。”学者龚鹏程分析。

龚鹏程解释,那些吴服融合了中国从魏晋南北朝到唐代的服装样式,日本人以此为基础发展出来他们后来的一些服装,即现在说的和服。

汉服的“演变史”

事实上,汉服的历史要更为悠久。它又称汉衣冠、华服等。《史记》记载,华夏衣裳为黄帝所制,“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

资料图:图为来自台湾鹿山文社的汉服爱好者认真观看展出的一件按文物还原的袖展345厘米、衣长200厘米的绀青色绢复袍。中新社发刘可耕摄

夏商西周时期,汉服的样貌大致确定:以交领、右衽、系带为典型特征,上衣下裳是最基本的式样。

秦汉服装基本沿袭战国,以深衣为主,主要分为曲裾、直裾两种,男女均可穿着。汉蔡邕《独断》记载:“天子常服,汉服受之秦。”由此可见“汉服”的名称。

此时,最初女子“曲裾深衣”比较常见: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看上去有点像个“喇叭”。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此前,在汉墓中曾发现襦裙实物。

唐代女子服装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为裙、衫等。有资料显示,隋代及初唐,女子的短襦是小袖,下着长裙,裙腰很高,有些甚至在腋下,再系上丝带,显得特别高挑。

宋代男子服装仍以圆领袍为主,女子所穿的裙子比唐代短一些,而且有细褶;衫多为对襟,覆在裙外。

明代服饰则吸收了一些元代服饰的特点,男装基本沿袭大襟右衽交领和圆领的传统式样,女子服装仍以襦裙为主。除去衫、袄及裙子外,还流行霞帔、褙子、比甲等新款式。

一套衣服里的文化韵味

古代,汉服并不只是一套衣服那么简单。周朝后期,百家争鸣,诸侯国间的衣冠服饰及风俗习惯逐渐出现不同,冠服制被纳入了“礼治”的范围,成了礼仪的表现形式。

资料图。 中新社记者王中举摄

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礼服以深衣为代表,宽袍大袖,飘逸灵动,对衣服尺寸要求很严格,一般外出才穿,居家穿中衣。

举个例子,唐代有法服也有常服。法服指传统的礼服,包括冠、冕、衣、裳等;常服是一般性正式场合所着服饰,包括圆领袍衫、幞头、长筒靴等。此时,“品色衣”已形成制度,啥颜色的衣服不能随便穿。据说在宋代,平民一般穿白衣。

另外,汉服领型讲究“交领右衽”,袖子也颇有特点。据考证,袖子原本叫“袂”,一般是圆袂,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天圆。

正常来说,汉服不用扣子。即便有,也会“藏而不露”,一般用带子打个结系住衣服。同时,在腰间还有大带和长带,实用又美观。

有人总结,汉服衣冠系统由衣裳、鞋履、配饰等共同组成,历史悠久,虽然在不同朝代各有特点,但主要特征一直存续,具有鲜明的文化风格。

如何看待“汉服热”

看似简单的衣服中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内涵,那就不难理解近年来流行的“汉服热”。

资料图。中新社记者贺俊怡摄

或许是出于对汉服以及传统文化的喜爱,不少汉服社团纷纷成立,还有高校举办“汉服毕业典礼”,大大小小的“汉服秀”更是屡见报道。

在电商平台上以“汉服”为关键字进行搜索,销售汉服及相关配饰的店铺层出不穷,便宜些的衣服百十块钱,有的则要上千。许多年轻人热衷在各种场合展示汉服,比如身着汉服出游。

“中国人注重服装的实用性,更重视它代表的文化含义。”对于“汉服热”,龚鹏程认为,它的发展是好事,提醒大家注意中国服装的文化内涵,“但我们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比如过去的汉服,分场合分功能,现在穿着时也需要了解一些相关知识,避免闹出笑话”。

龚鹏程认为,汉服是在汉文化环境中发展出的一种衣冠体系,延续了中国早期服装形式,但又融合了其他一些民族服饰的特点,所以,要从广义的概念上认识它,从中得到文化滋润。(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