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条被子》小说并电影同步首发、首映 背后的创作故事让人起敬

凤网 2019-11-04 阅读数 34924    赞 1

文/罗香

十月的湘南,秋意渐浓。著名作家、编剧、词作家志在飞的长篇小说《半条被子》及同名电影,在故事发生地——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同步首发、首映。来自北京、浙江、江苏、湖南的党政领导、专家学者及汝城县直机关干部共500多人参加仪式。在凉爽的秋天里传递着“军民情深”的温暖,传承着红色文化基因。

总书记的一席话触动创作灵感

谈起创作电影剧本和长篇小说《半条被子》,志在飞微笑着告诉我: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这一段讲话,让志在飞非常受鼓舞,激励他,给了他创作灵感。

为了深入挖掘“半条被子”的故事,志在飞多次赴三个女红军和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汝城县沙洲村,采访徐解秀老人的亲人,并和当地党史部门专家座谈,走访红军长征地,到徐解秀老人曾经住过的房间感受,还利用公休假期间赶赴北京对“三个女红军和半条被子”故事的发现者、原《经济日报》常务副总编罗开富老师进行深入采访,力图在真实的故事脉络里,融入最符合历史逻辑的文学创作。例如,为了搞清楚三个女红军在文学作品里的身份定位,他读了大量的党史书籍。“三个女红军为什么一个是湖南人、一个是福建人、一个是江西人?”罗开富老师认为作者熟悉党史,对三个女红军的定位是准确的。

志在飞深入生活,结合党史材料,考究故事逻辑,其创作的严谨性可见一斑。

潜心写作铸就《半条被子》文学经典

志在飞是个文学爱好者,1987年开始在国家级刊物发表作品。由于他是国家公务员,每天八小时之内跟常人一样要上班,文学创作是八小时之外的事。经过采访以后,志在飞每天下班后,等同事们都离开了,他独自留在办公室写作三个小时,直到到九、十点钟才回家。星期六、星期天,他再另找一个安静的地方专心写作。

一口气,他创作了广播剧、电影剧本、长篇小说、歌曲,并推动电影《半条被子》的拍摄。电影剧本《半条被子》还荣获了第27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少数民族电影题材优秀剧本。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熟悉志在飞作品的人都能感受到他作品中所传载之精神。

在长篇小说《半条被子》中,志在飞写到,在寻访罗开富老师的途中,北京的出租车司机对他说:“人家都围着金钱转,您这些正能量的党史文章有市场吗,有人看吗?”他给出的回答是“这肯定有”。笔者看了小说深以为然。读者的感情被一条被子、二条被子、三条被子、四条被子……无数条被子牵动着、感动着。

《半条被子》温暖你我,半条被子精神温暖全中国。当然,我们也还记得在《市委办公室》长篇小说里的主人公文道政,私下猜测“文以载道,文以资政”就是文道政这个名字的由来,亦是作者在工作之余,创作文学作品的初衷,就像红色歌曲《铸魂》里唱的:“铸就我们的美好心灵,鲜红的旗帜,永远指引我们前进”。

用“半条被子”呼唤初心

志在飞不仅是个文学爱好者,他还是个歌词作家。受父亲的影响,他从小热爱读书钟爱文学,著有长篇小说《市委办公室(1-3)》、《半条被子》、《我的大学》、《无题的思绪》、《凤凰坡人家》等30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还创作了歌词《铸魂》、《半条被子好温暖》等100多首。其中,许多都是红色题材的优秀作品,许多还荣获了省、市“五个一”工程奖。

志在飞深入的党史研究积淀、丰富的文学创作经验和细腻敏感的生活体悟完美融合,才有了“以文学形式解读党史”这个创作亮点。长篇小说《半条被子》文字质朴,完全没有文艺炫技,作者用白描的手法表现“张小妹用灶灰清洗碗具”“徐解秀用粗针在头发上刮一刮,然后拿无名指上的顶针使力气推一下针尾”“徐解秀和王木兰睡在两边”这些最平常的生活细节,却给读者带来了灵动的生活气息和真实的场景感。

为了写好这本书,他阅读了13本参考著作,足以展示作者最真诚的创作态度。书中的最后一章略写的一本红军册子、一张借据、特别的清明祭扫等故事,简短而让人触动,不单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是一个有敏锐创作情思,又善于挖掘红色故事的人,更让读者感受到了他对“深挖红色题材,讲好中国故事,立好中国精神,书写时代强音”的殷殷初心。

在“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志在飞多次应邀在各机关单位、高校的主题教育中宣讲“半条被子”的故事,用“半条被子”致敬“长征精神”,用“半条被子”呼唤初心,铸就时代之魂。我们期待更多的人,喜欢志在飞的书和电影。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