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西藏归来10天后出现高原反应……高原反应慢半拍?户外出游前先了解这6条建议

凤网 2019-11-12 阅读数 43897

去高原旅游了半个月,

什么不适的反应都没有,

没想到回来后10天,

居然出现了高原反应。

难道这个也能慢半拍?

近日,经过5天的高压氧治疗后已经明显好转的王女士,说起这次生病仍不敢相信。

40岁的王女士平时身体很好,一个多月前她去青藏高原旅游。去之前听人说,凡是进藏的人或多或少都会出现高原反应,可她在那边呆了大半个月,什么不舒服都没有。自认为躲过了高原反应,她还窃喜不已。回汉后第10天,王女士陆续出现胸闷、心慌、四肢乏力等症状,记忆力下降严重,人反应也变得很迟钝。焦虑的王女士找到武汉市东湖医院看诊,接诊医生仔细询问和检查诊断后,确诊她是慢性高原反应,建议立即接受高压氧治疗。

王女士经过5天的高压氧治疗已经明显好转。

为何在高原时没反应,回到平地反倒有高原反应?武汉市东湖医院高压氧科主任陈莉解释,高原反应是到达一定海拔高度后,身体由于不适应气压差、含氧量少、空气干燥而出现的一系列反应。

高原反应的发生,老年人低于青年人,女性低于男性,肥胖者、心理素质差、对高原有恐惧感的人,发生高原反应的概率更高。也有少数像王女士这样的患者发病隐匿,出现慢性高原反应,身体开始感觉不明显,等到症状十分明显后才发现,甚至有人进入高原3个月后才发病。

陈莉强调,高原反应发生时,缺氧会对大脑细胞造成不可逆的损伤,一定要干预治疗。到高原上或是近段时间去过高原的人,一旦出现头痛、头晕、健忘、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必须第一时间赶到医院接受治疗。

“世界那么大,我也想去看看!”很多人信心满满地筹划外出旅游,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但是,旅行可不能说走就走,远方的不只是美景,也会有意外……出游前,请仔细阅读医学专家的这6条建议吧!  

 1、 腹泻、便秘、长痘痘,这些都是“水土不服”吗?

“水土不服”是旅行中最常见的病症。以前人们认为是由于气候、食物或水土气压的改变所导致的。但研究证实,旅行者腹泻是感染性腹泻病中的一种特殊类型,是一组急性肠道传染病。

旅行者腹泻有80%是由肠致病性细菌引起的,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就能自愈,但要注意给机体补充水和电解质。待症状改善后,可食用清淡食物;之后可增加瘦肉、煮蛋等食物。若有胃肠痉挛的情形,可用热水袋对腹部进行热敷处理,这样能够缓解疼痛。严重的患者建议尽快到医院治疗。

2、乘飞机时如何减轻耳痛?

飞机起飞或下降时,耳朵会产生难受的感觉。不必担心,这是一种普遍现象。这是由于鼓室内的压力低于大气压,鼓膜内陷,耳膜两边就产生了压力差,使耳膜充血,此时乘客就会感到耳朵疼。由于人耳对飞机降落时的气压差更敏感,因此痛感会更强。

医学上把乘坐飞机引起的耳朵疼痛称为航空性中耳炎。虽然大家普遍都会感到不舒服,但有些人咽鼓管很好,通过吞咽等动作缓解后,并不会感到十分疼痛。对于咽鼓管功能差、患有鼻炎、鼻窦炎、感冒、鼻塞的人来说,痛感会更强一些。做一些促使咽鼓管张开的动作,比如咽口水、吃东西、喝饮料、打呵欠等,或者佩戴飞机耳塞,能自动调节耳内气压,减轻耳部不适。

Photo by Adrienn from pexels.com

3、晕车了,宝宝该怎么办?

当传入耳朵内部的平衡刺激过分强烈时,如急刹车、剧烈旋转时,即使在平衡系统安全正常的状态下,也会让人感到头晕,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但有些人这种耐受力差,对轻微的平衡刺激就会产生强烈的反应。最简单、实用的方法就是戴上耳机听音乐,并把音量调大一点,这样能干扰人内耳对平衡刺激的反映。

有效预防晕车的措施有:

1.在乘车前可送服乘晕宁来预防晕车反应。

2.乘车前不要吃得过饱或过饥,乘坐汽车靠前的位置也能减轻颠簸。

3.打开车窗使通气流通顺畅,将头后仰靠在固定位置上。闭上眼睛减轻头部震动和眼睛视物飞逝而引起头晕加重。

4.呕吐时可送服乘晕宁或胃复安等。

5.在汽车踩油门、刹车、旋转时深呼吸也能减轻症状。

Photo by VisionPic .net from pexels.com

4、登山时,如何避免高原反应?

高原反应是人到达一定海拔高度后,身体为适应因海拔高度而造成的气压差、含氧量少、空气干燥等的变化,而产生的自然生理反应。海拔高度一般达到2700米左右时,人们就会产生高原反应。

初到高原地区,不要疾速行走,更不能跑步或奔跑,也要避免体力劳动。不要暴饮暴食,以免加重消化器官负担。不要饮酒和吸烟,多吃蔬菜和水果等富有维他命的食品。注意适量饮水,也要注意保暖。尽量少洗澡,避免受凉、感冒和消耗体力。也不要一开始就吸氧,否则,你可能在高原永远都离不开吸氧了(依赖性非常强)。 对于适应力强的人,一般高原反应症状在1~2天内就可以消除,适应力弱的需3~7天。严重的高原反应,比如出现浮肿、肺水肿、重感冒等症状,一定要到医院进行输液、吸氧等治疗,并尽快离开高原。

5、如何处理脚上的水泡?

正如运动时会出汗一样,脚上起水泡也是十分常见的现象。不少人在徒步中脚底磨出水泡,水泡不仅会影响徒步行走的顺利进行,而且处理不当还会引起感染,让人吃尽苦头。

一旦起了水泡,重要的是降低其引发的痛楚、避免患处的面积扩大及预防感染。这时最重要的是不要弄破水泡的表皮,弄破不但会使痛疼加重,而且易感染。对较大的水泡可用消过毒的钢针在水泡的边缘位置刺一小孔,轻轻把水泡内的液体挤出;然后涂上消毒药水或软膏;最后用胶布或敷料把伤口遮盖起来。要注意的是,切忌剪去泡皮。如果水泡已经弄破,形成开放性创伤,那就要进行消毒、包扎,并垫上清洁的软布。 

6、旅行中还要注意哪些事项?

1.饮食安全。旅行出游要注意饮食安全,讲究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及不科学的饮食习惯造成的身体不适或疾病。尤其是在海滨城市食用海鲜产品时,一定要挑干净新鲜的食用,防止发生食物中毒,吃海鲜时和刚刚吃了海鲜后,不要饮用冰啤、冰水、冷水,不要吃过凉的食物,以防发生腹泻等疾病。

2.远离危险地区。遇到雷雨、台风、热带风暴、泥石流、洪水、海啸等恶劣天气和自然灾害时,应远离危险地段或危险地区,切勿进入景区规定的禁区内,及时采取相关的防护措施,不私自随处参观游玩、脱离团队。

3.海边游泳防淹溺。到海滨地区参加游泳活动时,除了防止海蜇蛰伤,最好在景区限定的区域内游泳,结伴而行,有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携带必要的保护救生用品,不私自下水,以防溺水事故发生。

4.山区旅游防迷失。到山区或地形复杂的地方旅游,要防滑、防跌、防迷失,要牢记景区规定的行走路线,不要去无防护设施的危险地段,最好结伴游览,防止走错路、迷路。

5.户外旅游防中暑。天气越来越热,在高温、高湿天气出游易发生中暑,心脑血管病人及老幼体弱者更应注意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出行前向医生咨询,适当准备一些预防中暑的药品。

来源:凤网综合整理武汉晚报、科普中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