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公益十余载!“白衣天使”李映兰带着红十字精神去援疆

凤网 2020-12-10 阅读数 43000    赞 1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史超

“做志愿服务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一件细水长流的事。”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急诊科的一名小护士,到医院护理部的掌门人,再到中南大学湘雅护理学院副院长,正直率性、执着热情李映兰专注护理工作30余年,如今,她带着这份专业投身到红十字会志愿公益事业超过十年。在她看来,做公益其实很简单,就是尽自己所能帮助到更多人。

培训应急救护让更多人受益

李映兰既是一名医务工作者,也是一名红十字志愿者,除了“救人”,她还把大量时间、心血都投入到“教人自救互救”上,用生命守望生命,用小我点燃大爱。

“人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意外和疾病时,往往期盼能够得到最及时和最有效的医疗急救,但很多人缺乏应急救护常识,不了解急救的基本方法,面对突发事件往往束手无策,或因急救方法不当耽误最佳救治时机,给家庭和亲人造成重大损失和痛苦。”面对这种情况,2013年,李映兰带领护理团队与长沙市红十字会牵手成立了长沙市居民急救技能培训学校,并在湖南省健康学会下成立了居民自救与互救专业委员会,选送骨干参加中国红十字会救护师资培训班。十年来,湖南省的大街小巷、社区、高校、地铁站、高铁站、机场、旅游景点等地都留下了李映兰和她的护理团队的身影。如今,受益人次高达5万人。

“每次培训,当我看到有更多的人学会了应急救护,我内心就感到无比欣慰。因为,在意外现场多一个人救护,生命就多一次机会。”李映兰向记者介绍,不少参加过培训的人员切实受益。“生活中常见的异物卡喉处理是我们经常在社区培训中普及的一项急救技能,我曾培训过的一位奶奶就用所学急救技能救了她孙子一命,当时孩子吃东西噎住了,只有奶奶在身边,参加过急救培训的她没有慌张,采取了正确方法帮助孩子把食物吐出来,挽救了孩子一命。”李映兰表示,第一目击者在身边,知道怎么救很重要,希望通过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普及,让越来越多的人具备“自救互救”能力。

选择援疆:奉献“智”与“力”

“人道、博爱、奉献是红十字精神,援疆工作,就需要有奉献精神。”2019年4月,李映兰自愿报名援疆,背上行囊,来到对口支援单位——新疆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学科建设、培训护理人才、结亲帮扶、疫情防控...一年半时间,李映兰在新疆这片广阔的土地里不遗余力的献“智”与“力”。

2020年10月,李映兰的援疆工作结束。尽管已经离开新疆,但说起新疆,李映兰的眼眶里满溢着泪花。“一年半的援疆生活,让我真真切切地成长为一个新医人,新疆也成为了我的第二故乡,这段回忆已成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李映兰已从内心深处爱上了这片神奇的土地和这里的“亲人”。

在同事、同仁们眼中,李映兰是个不折不扣的“拼命三娘”,娇小的身体里总是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李映兰认为,援疆不止要“输血”,更要“造血”。5+2、白加黑是她在援疆时期的常态,用她的话说就是,“恨不得一天当做十天用,只想能帮他们做更多事。”她充分发挥自己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临床护理等工作上的优势,为新疆医科大学护理学院献“智”献“策”,培训全疆护理护理人员7场次3000余人,培养了近60名科研骨干,为新疆医科大护理学院成功申报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他们的资源和平台相对来说会有限些,尤其是基层医院的护理人员很难得有提升和培训的机会。”为提升全疆护理水平,李映兰赴新疆医科大学五所附属医院、吐鲁番人民医院等10所医院病区进行临床护理指导10余次。

logo

2020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7月中旬,李映兰援疆工作接近结束,却遭遇新疆新冠肺炎疫情第二次暴发,新疆医科大学校园成了李映兰的“抗疫主战场”,她终日奔波在学校疫情防控第一线,体温监测、错峰就餐、宿舍消杀、核酸监测、心理健康管理、教学活动管理等,她悉心守护着数千名孩子们的安全与健康。

50余天全程奋战在高校防疫一线,有时一天步行近4万步,李映兰把办公室当成了家,经常是饿了扒口方便面,困了就在沙发上凑合一宿。错过了女儿生宝宝,坐月子也没陪护过一天,李映兰心有愧疚,但没有遗憾,“有了大家的安全,才有小家的安全,女儿也很理解我”。校园安全及孩子们灿烂的笑容,便是她最大的满足。

对于李映兰来说,援疆不只是诗和远方,更是勇气与担当、责任与使命、奉献与情怀。“能为新疆的卫生健康事业和护理教育事业,能为建设美好新疆做点点的工作,这些都让我从骨子里充满成就感、充满自豪感,更充满幸福感。”

来源:今日女报/凤网

本文编辑:菜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