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嫁接队”“绣娘团”让生活变了样

凤网 2021-09-18 阅读数 70974



编者按

2020年9月16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考察,先后来到郴州、长沙,深入农村、企业、学校、产业园等地调研。

“你们就像小树苗一样,最后要长成参天大树”“自主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关键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在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中,要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行走在三湘大地,习近平总书记为湖南擘画“三高四新”战略蓝图,为新时代湖南发展确立新目标、赋予新使命。

一年来,三湘儿女牢记殷殷嘱托,勤劳、聪慧、果敢的湘妹子们,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在传承红色基因、实施民生工程、创新基层治理、推进智能制造、助力乡村振兴等各个领域,为奋力谱写湖南新篇章贡献巾帼力量,书写了一份干货满满、喜气洋洋的“幸福答卷”。

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一周年之际,今日女报/凤网融媒体中心推出“牢记殷殷嘱托,奋力谱写湖南新篇章——湘妹子的幸福答卷”专题报道,邀您一起来看看“幸福答卷”里的奋斗汗水、澎湃激情和火红生活!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欧阳婷

2013年11月3日,在湘西州苗家吊脚楼前的一块平地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理念,作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

2021年2月,中国宣布消除绝对贫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工作,在人类反贫困斗争史中创造了人间奇迹。如今,乡村振兴如火如荼,在这片交出了“精准扶贫”优秀答卷的湘西土地上,又发生了怎样的新变化?

(在十八洞村“网红”大姐石拔哑家的桌上,放着几张她笑得最开心的照片。)


猕猴桃全身是宝,卖完果来又卖苗

9月9日,湘西州凤凰县廖家桥镇菖蒲塘村村民田香群家里,摆满了刚从地里摘下来的猕猴桃果,请来的两位阿姨正在飞快地将果子整齐地摆放在快递箱中。而田香群也没闲着,她一边用手机接收着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一边熟悉地用电脑打印快递信息,随后将阿姨们打包好的猕猴桃果封箱,贴上快递单,等候快递员的到来,“今天已经送出去3车猕猴桃了”!

今年41岁的田香群是菖蒲塘村的媳妇。但之前这里曾是一个典型的干旱村、贫困村,“有女莫嫁菖蒲塘,塘上只长菖蒲草”,便是菖蒲塘村当时的真实写照。

穷则思变,菖蒲塘村从1983年起先后引进柑橘、猕猴桃等品种,田香群的公公丁青青和村民王安全等人也主动走出去,学习先进嫁接技术,成了村里富起来的第一批村民。随后,通过教学,村民们个个都掌握了嫁接苗木的技术。

1998年,正在县城上中专的阿拉营镇姑娘田香群和同学从老师那里得知,菖蒲塘村急需嫁接工人,不仅可以学习嫁接技术,还有工钱拿。不怕吃苦的田香群报了名,她的师父就是丁青青,顶着6月火辣的太阳,田香群很快就掌握了嫁接技术,成为了一把好手。随后,丁青青也成为了田香群的公公。

随着市场的需求,菖蒲塘村的水果产业越来越大,成为全县优质水果引种、示范、推广、服务基地。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菖蒲塘村考察,提出“要依靠科技,开拓市场,做大做优水果产业,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也正是这一年,菖蒲塘村开会讨论如何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时任村支书王安全提议,村里会嫁接技术的妇女多,可以成立“菖蒲塘村女子嫁接队”。随即,包括田香群在内的16名妇女马上报名参加,“这也是适应市场越来越多的需求,我们有了一个正式的组织”。

随着到菖蒲塘村购买苗木的果农越来越多,田香群和姐妹们的嫁接活也越来越多,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她们的足迹遍布湖南、贵州、重庆、四川、陕西等地。与此同时,队伍也从最初的16人壮大到如今的247人,通过当地定期组织的技术培训和严格的考试,2019年,田香群还成了新型职业农民。

眼看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大,田香群也发现了另一个商机:培育嫁接苗木比单纯的提供嫁接服务要更挣钱。她解释,一亩地可以培育2万株苗木,一株苗即使最低卖3元,一亩地的收入也可以达到6万元,而单纯的提供嫁接服务一天最多能挣到300元。

如今,女子嫁接队通过销售嫁接苗木和提供嫁接服务,一年可以创收800万余元。

“春天时培育猕猴桃嫁接苗,等到了秋天,又可以销售猕猴桃果。”田香群也借着网络发展的契机,在手机上卖起了猕猴桃,客户的口口相传让她的猕猴桃供不应求,“我自己家的猕猴桃已经卖完了,正在帮助邻居家售卖”。

如今,田香群家里共有40余亩猕猴桃,其中,有30余亩的猕猴桃用来结果,10亩地用来育苗,“乡村振兴已经开始了,各种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增大,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未来的日子将会越来越好过”!

(田香群家的生意红红火火。)


老支书高歌政策好,十八洞迎来新生活

“现在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的日子变好了,我自己家的日子也好过了!”说这话的是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老支书,石顺莲。

虽然已经过去7年多时间,但石顺莲还是清晰记得习近平总书记到来那一天的心情。在座谈上,当习近平总书记问到村里人均收入多少,达没达到小康水平时,时任村支书的石顺莲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十八洞村离小康路还很远,“我这个村太穷了,当时心里都快哭出来了,(我觉得)没脸面见总书记。”

第二年,退居二线的石顺莲就想着成立一个苗绣合作社,“让妇女们在家门口就可以赚钱”。很快,石顺莲注册成立了“十八洞村苗绣特产农民专业合作社”,家里的三间瓦房都被她“贡献”出来当作合作社的“工房”。

经过石顺莲的努力,很快,合作社就与几家公司达成了合作意向,接到了第一笔订单——在书签、屏风、钱包上绣花,一朵15元。接着,第二单、第三单……随着订单纷至沓来,第一年,合作社的订单总额就超过10万元,绣娘人均年收入5000多元。

如今,石顺莲的苗绣合作社已经有54个社员,有28名妇女在工房里绣花,虽然受订单数量限制,一年只需要工作3到4个月,但依然可为家里增收将近一万元。

而随着十八洞村的发展,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环境好了,游客也多了起来。花垣十八洞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石鹏告诉记者,景区开始正式运营后,最多的时候,一年的游客量达到了60万人次。今年上半年,景区的游客人数达到了24.2万人次,村里的民俗和农家乐达到了20多家。今年6月,十八洞村又和德夯大峡谷、矮寨大桥一起,被评为国家5A级景区。

与此同时,三个景区之间的公交专线也开通了,65岁及以上的老人可以凭身份证免费乘坐公交车到矮寨大桥景区,随后再坐车到吉首火车站和汽车站,“其他人也只要3元一次”。

景区得到了发展,作为十八洞村“形象大使”的石拔哑老人,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老人的家时,曾亲切地称呼她为“大姐”。随着十八洞村乡村旅游产业的兴起,“大姐”家也成为了游客到十八洞村一个必须“打卡”的景点。为此,石拔哑被旅游公司特聘为“形象大使”,一个月可以增加1500元的收入。

“村里人多了,也热闹了,日子好过了,人也年轻了。”如今,72岁的石拔哑一年有了近3万元的收入,曾经只到过镇上的她现在几乎年年都要去一次北京,“今年4月,我又到北京去了”。

每一次到北京,石拔哑都要去看一次天安门,曾经只会说苗语的她也学会了普通话:“感谢共产党,感谢习主席。”

“十一”黄金周即将到来,石鹏正在带领景区的工作人员对十八洞村景区进行品质提升,进一步完善景区内配套功能设施的建设和景点项目设施的建设,争取吸引更多的游客到十八洞村游玩。

“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说着说着,石顺莲开心地唱起了歌。

(说起现在的好日子,石顺莲开心地唱起了歌。)

编辑:熊晓丽

审核:吴雯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