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再红、常江母子:带着绣框上飞机,在英国每天和妈妈视频研究湘绣

凤网 2022-09-01 阅读数 29845

编者按: 工匠精神已成为新时代引领社会风尚,构建经济发展体系,实现强国梦想的核心支撑。

此前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办的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上,就有全国的不少非遗传承人的创新成果、事迹和作品入选大国工匠展区。湖湘土地孕育创造了丰富的非遗项目。非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其丰富性、生动性既展现着中华文化的绚丽多姿,也将大力推动中华文化的现代转化与创新。在今天,不少年轻人纷纷站了出来,从父辈的手中传承非遗技艺和工匠精神,并为之增添许多新元素,借助各种传播手段,让传统技艺与时俱进,重焕新生。

文: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欧阳婷  实习生  陈恺然  供图:受访者

“看着我在那里刺绣,他也拿着针在一旁玩耍。”回忆起儿子常江小时候学着刺绣的画面,江再红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我就想着代代有传承人,真好。”

江再红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湘绣代表性传承人。江再红出生于湘绣世家,从小就跟着妈妈、嫂子和姐姐一起学习刺绣。她的儿子常江出生于1997年,受家庭氛围的影响,从小对刺绣产生了兴趣。

等到常江再长大点,江再红就利用假期时间,教授常江刺绣,“一天学习三四个小时”,江再红记得,在这过程中,小常江十分沉得住气,不吵着出去玩,坐在绣框前不哭也不闹,安静地绣着手里的东西。看着儿子小小的身影安静地坐在自己的身边,就连针扎到了手也不会流眼泪,江再红觉得,自己的儿子有成为一名“绣男”的天赋。

“儿子独立完成的第一幅作品是《长沙米粉》。”对于儿子的成长,江再红记得清清楚楚,在此之前,常江都是在她和其他绣工设计好的绣布上刺绣,但这一次,他自己设计,自己刺绣,用了好几个月的时间,把一碗热气腾腾的长沙米粉绣在了20厘米左右的布面上,“我觉得很有创意,也很有天赋”。

但随着年纪的增长,常江在学习刺绣的道路上也遇到了挫折。四年级的一天,学校里有人对他说:“只有学习不好的人才会去学刺绣。”这让常江感到十分挫败,无论妈妈江再红怎么开导,他都不再拿起针来。

直到初中二年级,当看到朋友得知自己会刺绣时的敬佩和羡慕,常江才重新对江再红说:“妈妈,我还是想学刺绣。”江再红借机鞭策了一下儿子,得到了“一辈子搞刺绣”的保证。

高中毕业后,常江被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服装设计专业录取,在临上飞机前,常江把刺绣要用的针线和绣框装进了行李箱里,带到了英国,利用学习间隙,跟着妈妈视频学习刺绣。

在大学期间,常江和江再红一起,联手湘派臭豆腐第三代传承人董顺桃,设计了一件联名款衣服,将湘绣和“潮服”以及智能制造联系在一起。从此之后,常江经常向江再红建议,不仅要创新湘绣的针法等技术,更要创新湘绣的表现形式,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湘绣。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受疫情影响,常江推迟了前往英国伦敦艺术大学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创新管理专业上学的计划,利用隔离在家的时间,他设计打造了位于长沙湘绣研究所的江再红刺绣艺术博物馆,这里面不仅展示着7代湘绣人的作品和收藏,还有着各种湘绣产品和湘绣文创产品,从围巾到服饰,书签到饰品,应有尽有,“这些文创产品全部都是儿子的想法”。

2021年底,常江再次前往英国读书,这一次,他将包括湘绣在内的中国刺绣作为了自己的研究课题,几乎每天都会和江再红视频,学习刺绣,沟通刺绣创新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我们微信沟通的几乎全部是工作”,由于有时差,每次视频的时候,不是伦敦的凌晨就是长沙的夜晚,“搞得我筋疲力尽,烦死了”,尽管这样说,但江再红的脸上笑容不断。

一次,也许是回想起自己曾经因为学习刺绣而遭到别人的误会,常江在视频向江再红阐述了要提高绣工社会地位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解决办法。视频这头的江再红一边思考着常江的想法,一边拿着手机录下儿子认真的样子。

“我不一定绣得比妈妈好,但我可以在关于刺绣的其他方面超过她,我们母子俩可以形成一个很好的搭配。”常江告诉记者,在完成本科和硕士学业时,自己进一步地加深了对湘绣的了解,也开始了一些新的尝试,现在他正在想着让传统的湘绣和先进的技术结合起来,借助技术的力量服务手工刺绣,大大提高湘绣产品的附加值,满足当代年轻人的审美需求,让湘绣能够被更多人接受。


来源:今日女报

编辑:俏俏

二审:吴雯倩

三审:邓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