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这小村太牛啦!全村288户有230名大学生……

凤网 2023-06-08 阅读数 1252031

文: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唐天喜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高考季,在怀化市辰溪县柿溪乡傅家湾村,有7名学子和全国千千万万的考生一样走进高考这个竞技场。村民们在期待中带着猜测:今年会考上几人呢?村里的“大学生墙”是不是又要更新了?

原来,恢复高考以来,这个目前只有288户、1083人的村庄,已经出了230名大学生,是远近闻名的“大学生村”。近年来,村里还把考上大学的村民名字都列在村部旁边的文化墙上,引领村民持续重视“耕读”的家风。

平均约5个人当中就有一名大学生,这个村有什么学习“魔法”? 近日,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前来此处一探究竟。


村里有面“大学生墙”

在怀化市辰溪县柿溪乡傅家湾村,离村车程约四分钟远的沅水辰溪段白马岩渡口,附近几个村的不少村民经常乘船往来两岸。

清澈的河水平缓流淌,一人次收费2元的渡船平稳航行,一身“白装”的灯塔矗立在岸边静默坚守,船上的人们自在地坐在船身两旁的板凳上,闲聊起当天的所见所闻。

当听说今日女报/凤网记者要去傅家湾村采访时,大家都竖起了大拇指说“他们村大学生多”。

这话,可不是随便说的。

在傅家湾村村部前坪左边,有一面被称为“大学生墙”的文化墙,墙上除了村中历史文化名人的照片和文字简介,还有“傅家湾村院校毕业生一览表”。


此表写满了近二三十年来村里考上大学的近百名村民的名字和学校,其中不乏国防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名校,不少毕业学子拥有文学硕士、法学硕士、生物化学博士学位,或者成为了部队、医院、教育等领域的专业人才、专家学者。

“全村目前有288户,1083人,恢复高考以来,已经出了230名大学生。”6月6日,傅家湾村党支部书记傅作喜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今年村里有7人参加高考,希望我们的‘大学生墙’上能够增添他们的名字。”

为什么傅家湾村能出这么多大学生呢?

“不能愧对先祖,辱没家风。”傅作喜介绍,傅家湾村自古以来就重视教育,一代一代传承崇尚学识、以读书为荣的传统。现在村里几乎年年都出大学生,乡亲们茶余饭后的话题总离不开教育和学习。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从村里的文化墙上看到,辰溪傅姓一世祖傅文榜生于江西南昌,元朝末年中进士,曾任辰州府通判、辰溪县正堂。后逢战乱,他想返回老家,却在行至洞庭湖时,遇到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便返回辰溪居住,潜心教子读书。

他的儿子傅晔在明朝永乐三年登皇榜中举,授陕西白水县教谕,后在辰溪县傅家湾购地建房。辰溪县志记载:“县人傅晔、向以笺二人首登皇榜中举,肇开文运。”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采访时,村里两个6岁左右的孩子正在“大学生墙”旁指着墙上的文字找自己认识的字,“这个我认识,是‘大’字”“这个我也认识,是‘一’字”……

站在一旁的孩子奶奶则问他们:“你们以后想不想考大学啊?”“想!”孩子们清脆地回答。

崇尚学习、耕读传家,成为傅家湾村人数百年来的好传统。


“大学生墙” 发挥榜样力量

带孩子来“大学生墙”观摩其实是村里很多人的日常生活方式。

“大学生墙”上名列左数第二的欧乾,小时候就常被父亲欧建党带着看“大学生墙”。如今,他也成了墙上被人羡慕的对象。

村民张超和张豪是对双胞胎兄弟,2018年双双考上一本院校。其父亲张晓明认为,两个孩子能把学习搞好,主要得益于村里浓厚的尊师重教氛围及榜样的激励。

同时,在家里并不富裕的情况下,张晓明一家尽量给两兄弟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并适时引导和激励。

“长辈以身作则,非常重要。”77岁的村民傅成仁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他小时候并不爱读书,但父亲强制他学习,哪怕没衣穿没鞋穿,父母也要让他上学。爱上学习的他,“四大名著看了三四遍”,并先后担任了村里和乡里的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负责人。

如今,他每年花在报刊书籍上的钱就有2000多元。走进他的家中,记者发现墙上挂着的是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还有满架子的书、报刊,以及读书笔记。

“我以前在外面工作,只要回家了,我就看书看报。”傅成仁回忆,在他潜移默化的影响中,他的两个儿子通过读书跳出“农门”,如今都是人民教师。他的孙子傅致远也在这种浓厚的爱学习的家风熏陶中考上了大学,现在在上海交通大学读研。

考上大连海运学院的傅仁旺的名字同样出现在“大学生墙”上,他也是村支书傅作喜经常挂在嘴边的榜样。

傅仁旺上学时家里很穷,除了读书,他还要挑煤赚钱补贴家用和学费。“正因为读书的机会来之不易,他对高考更在意,考试时可能更容易紧张,复读了好几次,但他没有放弃,终于考上了大学。”傅作喜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傅仁旺的女儿傅伊佳也考上了广西师范大学。

为了更好地发挥榜样的力量,近些年,在傅家湾村农历新年的“村晚”上,有一个固定节目,邀请村里大学生登台亮相,他们不仅唱歌、跳舞,表演节目,而且要分享自己的学习故事、读书体会,给村里的其他孩子以启发和激励。

“傅致远就上台分享过。”傅成仁高兴地说。


村办教育基金为孩子求学助力

“以前家里穷,供孩子读书并不容易。”71岁的村民刘秀英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曾担任村妇女主任和村支书的她,“以前养一只鸡,也舍不得吃鸡蛋,要卖了给孩子攒学费”。

让她高兴的是,女儿傅春艳读书很努力,最终考上了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现湖南师范大学)。后来,傅春艳的儿子也考上北京理工大学。

正是看到很多孩子上学的困难,村里的能人贤人开始思考筹办教育基金,对贫困学生进行资助,对考上大学的进行奖励。

“当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在筹龙舟队的费用时,有人提出来拿一部分钱奖励考上大学的孩子。第二年教育基金就正式成立了。”傅作喜回忆,倡议是由在县里从政的村民刘际银、傅玉清发出的,乡贤们纷纷响应,最多时教育基金账上有八九万元。

“最开始是每个大学生奖励500元,现在是每个大学生奖励1000元。我们不分什么类型的大学,只要是大学我们就奖励。”傅作喜介绍,每次都会弄一个简短而隆重的颁奖仪式,以激励更多的孩子。

同时,教育基金也给贫困的学子带来了希望。

“要是没有村里的支持,我孙女就不会有现在的前途。”说起孙女傅方杰的求学故事,村民傅玉刚感慨不已。

傅方杰7岁时,父亲意外过世,母亲改嫁。傅方杰与3岁的妹妹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傅玉刚是残疾人,勉强能养家糊口,送两个孙女读书就成了大难题。

傅家湾村两委及时出手帮助,从教育基金中安排学费,加上傅方杰两个叔叔的接济,姐妹俩读书有了保障。如今,傅方杰考上了怀化师专免费师范生,妹妹也正在读初中。

让傅作喜感慨的是,从村里走出去的大学生们,无论是否接受过村里的奖学金,都开始反哺村里。

傅仁旺、傅春艳等多次在村里需要时捐款支持村里的教育、养老等村集体事业。而那些没有考上大学但同样事业有成的老板也非常支持村里的教育事业。在外经商的村民傅仁寿、欧朝寿就经常捐钱,而这两家的孩子也在这种重教育的氛围中考上了大学。

傅作喜说,村里人如今相互“攀比”,不比谁家钱多,比的是谁家出的大学生多。这一切的根源就是“好家风带来好村风,好村风促进好学风。”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在傅家湾村走访时发现,四通八达的村道两旁都是白墙,墙上写着《游山西村》《劝学》《悯农》等名篇,以及一些名人有关孝亲爱学的名句。不少村民家门口还挂着家训牌,无论是“傅氏家训”还是“欧氏家训”等等,内容都跟读书有关,或是“耕读传家”,或是“勤奋好学”。而当地各级妇联每年也对村里家教家风优秀的家庭颁发“美家美户”“最美家庭”等称号。

“村里正在整修村民日常生活用的水井,并冠名‘状元井’。希望借此激励村里的孩子更加努力向上,争做各行各业的‘状元’。”傅作喜说。


编辑:美伢

二审:唐天喜

三审:邓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