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承芳,织就人文经纬——2025全球妇女峰会女性主题特展侧记

凤网 2025-10-15 阅读数 39137

    (吉尔吉斯斯坦妇女大会主席及部长在手工制瓷作品《繁华共绽》前驻足。熊维西/摄)

  步入“华韵承芳·非遗共赏——2025全球妇女峰会女性主题特展”展厅,一幅绚丽的“文化织锦”在光影中缓缓铺展。46件非遗珍品以“女性之美”“和合之美”“传统之美”“劳动之美”为经纬,编织出跨越山海的文化共鸣。

  苏绣、湘绣、国画、麦秆画、蜡染、贝雕、描金……这些作品来自全国22个省(区、市)、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汇聚全国妇女手工编织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等单位的匠心,涵盖刺绣、绘画、剪纸、编织印染、陶瓷雕刻等多种门类,展现出非遗艺术的多样魅力。

  联合国妇女署东部和南部非洲区域主任安娜·穆塔瓦蒂在展品前驻足良久,感叹道:“这些作品无疑倾注了很多心血,它们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更凝聚着中国人民对民族文化与历史的自豪。”

  非遗织锦 美美与共

  在“女性之美”单元,几件红色婚礼礼服静静陈列,诉说着东方韵律。左侧的潮绣龙凤褂裙,以上等绸缎为底,采用金银线盘金绣法手工绣制,勾勒出威仪之态,展现东方古韵。中间一袭“赤羽纹霞”红色礼服最为夺目,在光线下熠熠生辉,将苗绣“穿在身上的史诗”特质与现代设计结合,既有文化厚度,又不失时尚光华。

  塞尔维亚南通社记者马丽娅·彼得罗维奇情不自禁地赞叹道:“这些传统服饰实在太漂亮了,让人舍不得移开目光。尤其是那件红色婚纱,是我在这见过的最动人的服饰——我甚至忍不住想象,自己穿上这条裙子会是什么模样!”

  一旁的红色中式晨袍与红鞋,则在细腻工艺中透出雅致,传递出东方女性独有的温婉气质。设计师李秋雪表示,其创作灵感源于全国妇联主办的“万人集体婚礼”的盛况:“当我看到上万名新人共同奔赴爱情的热烈场面时,深受触动,希望女性从新婚早晨睁开眼睛起,就能沉浸在那份婚礼独有的浪漫与仪式感之中。”

  针线传情 匠心独运

  在“传统之美”单元中,湘绣作品《千里江山图》将湘绣艺术与宋代名画有机融合,以1∶1的比例再现宋代名画的恢宏气韵。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长沙市湘绣研究所副所长兼总工艺师江再红介绍:“这幅作品耗时2000多天,整幅作品采用‘满绣’工艺,每一处色彩都是用桑蚕丝一针一线铺陈而来,质感细腻鲜活。我们希望能让世界各国的妇女姐妹真切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领略湘绣这一湖湘文化代表的独特风采。”

  “这幅作品是苏绣,展现了太湖的自然之美,传递欣欣向荣、春意盎然之意,图案秀丽、绣工精致、针法活泼,采用上百种颜色的丝线,各种针法虚实结合……”

  在“和合之美”单元的“春意太湖”作品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苏州姚惠芬艺术刺绣研究所的姚惠芬正在向吉尔吉斯斯坦妇女大会主席扎米拉·阿克巴吉舍娃分享苏绣的魅力。“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这项传统技艺传播出去。”姚惠芬说。

  扎米拉·阿克巴吉舍娃指着自己的传统服饰回应道:“我十分喜爱中国文化,这些工艺格外精湛。更有意思的是,你们服饰上的手工图案与工艺,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也能见到,这是因为世界各国女性有着相似的手工创作经历,我们不仅有这样的共鸣,更能因此团结在一起。”

  文化共鸣 美融世界

  在“传统之美”单元中,南非副总统夫人胡米勒·马沙蒂莱在“长城春晓”贝雕作品前久久驻足,她说:“中国历史悠久,各个省份都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能如此完整地传承实在不易。尤其这件以贝壳制成的艺术品竟能多角度呈现长城的立体感,非常特别,色彩与质感都极为出众。”

  大连博毅贝雕文创艺术馆馆长李淑娟向其介绍:“这幅作品全部采用大连原产地的天然贝壳。由于天然海贝质地坚硬,打磨起来格外费力,每一步都得一点点细致处理。我们精心选料,再经过全手工雕磨,最后做成这幅精美的立体壁画。这是我们匠人坚守职责、传承手工技艺的真实体现。”

  “劳动之美”单元充满生命的温度,这里展出了源于福建蟳埔女的传统头饰簪花围——采用四季鲜卉与金箔银丝缠绕,通过繁复的穿缀工艺打造繁花层叠的璀璨盛景。恒安集团总裁许清流介绍:“它象征着当地妇女通过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念。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有很多能与世界融合、交流的文化宝藏,我们想把这些文化特色分享给全世界的友人。”

  全国妇联副主席(兼)、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委员、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表示:“我相信,每一位参观者都能在这里感受到文明的多样与美好。非遗不仅展现了女性的智慧与力量,更在不断创新中,引领我们走向更包容、更共生的未来。”

  离开展厅,暮色已至。回望那片璀璨灯火,非遗已然成为连贯古今、对话世界的活态力量。它既彰显中华文化的绵延生机,也诠释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理念。

  全球来宾的驻足与赞叹,是文明互鉴的生动注脚——在这里,“女性之美”是坚韧与智慧,“和合之美”是包容与共生,“传统之美”是永续与创新,“劳动之美”是汗水与温度。所有的“美”都在向世界诉说:民族的,正是世界的;传统的,终将走向未来。


来源:中国妇女报(记者 高越)

编辑:鸢尾蝶

二审:吴雯倩

三审:陈寒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