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籍作家作品《乡村国是》获鲁迅文学奖 女编辑揭开幕后故事

凤网 2018-08-11 阅读数 364643

8月11日,备受瞩目的第七届(2014—2017)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名单正式公布,其中湖南省作协专职作家、长沙市作协副主席纪红建的作品《乡村国是》获得报告文学奖。他也是本届唯一获奖的湘籍作家。鲁迅文学奖,与老舍文学奖、茅盾文学奖、曹禺戏剧文学奖并称中国四大文学奖,是国家最高文学奖项。

纪红建是长沙望城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报告文学学会青年创作委员会副主任,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长沙市作协副主席。已出版《中国御林军》《明朝抗倭二百年》《不孕不育者调查》《见证:中国乡村红色群落传奇》(合著)《马桑树儿搭灯台——湘西北红色传奇》等长篇报告文学十余部。曾获解放军文艺奖、《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希望杯”中国文学创作新人奖、湖南省“五个一工程”奖、湖南省青年文学奖等。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在获知消息后第一时间联系了《乡村国是》一书的策划、湖南人民出版社编辑周熠,她非常详尽地向我们介绍了此书从策划到创作过程中一些不为人知的背后的故事。

文/周熠(湖南人民出版社副编审;《乡村国是》策划、编辑)

策划的源起和创作设想

2013年年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我省湘西的十八洞村,看望慰问贫困乡民,在这里,习总书记第一次正式提出了“精准扶贫”的理念,自此,中国扶贫事业拉开了新的序幕。打响中国脱贫攻坚战后,我国向全世界承诺,到2020年要实现全部脱贫。也是在这时候,我开始关注扶贫,关注脱贫攻坚战。

2014年年底的一天,我激动地给纪红建老师打电话,我说:“纪老师,您想写一部公益题材的好作品,您的愿望有望实现啦,有一个非常好的选题,我相信您能做好它,这会是一个流传后世的好作品。”纪老师听了我的建议,立马说:“这正是我想要做的事情。”

纪老师又说:“我早就想过,要通过实地采访写作这样一部作品,但是又下不了决心,因为这样一部大题材的作品,很难写,前期的采访也不容易。但是,您的建议鼓励了我,有您的支持,我想我能做好。”我们都很激动,在电话里聊起了彼此对扶贫工作的了解,聊起了这个选题的重大价值。我们都一致认为,采访的聚焦点必须是工作在脱贫攻坚一线的扶贫干部,所讲的故事必须是真实的脱贫故事。作品要讴歌人民,作品要记录百姓心声,传播时代正能量,并且,作品要注重文学性,要感人,要好读。

要扎扎实实做好一部作品,不能盲目而行。我和纪红建老师开始讨论作品的内容和架构。纪老师更是不断地请教报告文学领域的前辈,请教文学评论家们,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意见。

到2015年年中,我们初步拟定了一个方向:将大叙事与小故事相结合、历史背景与现实状况相结合、国家情怀与个人情感相结合、现实笔法与理性思辨相结合,创作一部全景式描写共和国脱贫攻坚历史与现状的有血有肉的原创文学精品。作品要展现我国脱贫之路的艰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消除贫困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我国当下精准扶贫的现实行动与重大进展,展现中国共产党改善民生、带领全国人民实现全面小康的决心与力量。作品以平民为主角,以真实、鲜活、生动的故事来展现我国扶贫政策的积极效应。

作者的担当和编辑的“陪伴”

我愿意用“野心”来形容纪红建老师对创作一部好作品的渴望,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理,不想创作留存后世的好作品的作者不是好作者。无疑,纪老师是一位好作者,他不仅有“野心”,还孜孜不倦地在报告文学创作的土地上探索,学人所长,自我创新。最重要的是,他具有难能可贵的担当精神。

报告文学又称为行走的文学,没有采访就出不了好作品。要写一部反映全国扶贫、脱贫工作的报告文学,该走多少地方,采访多少人啊?

关键是,如果没有国务院扶贫办的指导和支持,不仅得不到权威的数据,要联系上一线的扶贫干部都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纪老师没有向出版社寻求帮助,而是自己一声不吭就行动起来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担当精神感动了国务院扶贫办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的黄承伟主任。黄主任肯定了纪老师的想法,他赞赏道:“文艺扶贫也是为脱贫攻坚贡献力量。”得到黄主任的有力支持和指导,纪红建老师踏上了漫长的采访之路。

纪红建(左)在农村采访

不用赘言,在已出版的《乡村国是》的封底,简单介绍了纪老师走过的地方,涉及中国重点脱贫地区1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39个县(区、县级市)的202个村庄。作者孤身一人,带着简单的行李和一个笔记本电脑、一支录音笔,走进大山,行走上万公里。

不是所有报告文学作家都能像纪老师一样为了作品不辞辛劳,为了作品敢于牺牲。路途有多艰难,我不敢想象,作为编辑,我只能在精神上“陪伴”他,给他一句问候,听听他采访路途的故事,为他鼓劲,真诚地表达我对他的敬意。

一本好书的诞生

通过走访贫困户、脱贫的老乡、在脱贫攻坚一线的扶贫工作者,纪红建老师带回了200多个小时的采访录音,整理了100多万字的采访素材。另外,他还阅读了大量的与扶贫脱贫相关的理论专著。一切准备工作都做好了,可以开始进入创作状态了。

可是,问题来了,这么多的素材,该如何组织?怎样才能最全面地反映我国脱贫攻坚的现实,向世界呈现我国减贫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经验?怎样才能写好一本向老百姓传达我国社会主义优越性、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好书?必须先定好作品的框架。

为此,纪老师从不同的角度构建了三四个方案。通过向作家前辈、朋友和文学评论家请教,最后确定,序章一定要宏大,要能展现我国脱贫事业的历史性贡献,正文不以作者采访的时间为顺序,而以感人的脱贫故事里,作者感应到的内在的呼应为章节串联的基础。以此为基础,确定了写作的框架。

历时6个月,2017年6月中旬,作者完成了初稿,初稿40多万字。

在作者采访和写作的过程中,国务院扶贫办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的黄承伟主任一直密切关注作者的动态,每当有关于扶贫脱贫的重要资料,黄主任都会通过微信转发给纪红建老师,也不时关心纪老师的写作进度。黄主任非常期待这部作品,对作品最后的质量他无不担心。

6月30日,黄主任组织扶贫领域的专家、文学领域的专家在国务院扶贫办5楼的会议室里开会,研讨作品的价值,对作品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

令我十分欣喜的是,专家们高度肯定了作品的价值,也无不称赞作品的内容。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白烨评价说:“青年作家纪红建不畏难、敢担当,两年多的时间里,走访了全国精准扶贫‘主战场’的39个县202个村庄,创作出这部全面反映我国脱贫攻坚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这部作品既真实、全面、生动地描述了我国扶贫工作取得的伟大功绩,也充满着思辨和温暖,是一部有历史纵深感和现场感、有血有肉的报告文学作品。”审稿会持续了三个多小时,讨论温和又热烈,专家们都提出了建设性的修改意见,为作品的进一步打磨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接下来是一字一句对初稿进行修改。综合专家们的意见,用了两个月时间,我“盯着”纪红建老师完成了修改任务。通过修改,书稿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书稿删减了几万字,最后定稿不到40万字。

2017年9月,《乡村国是》正式出版,这是我们湖南人民出版社献礼党的十九大的主题出版重点图书。《乡村国是》是一部朴实的原创文学作品,作品讴歌时代,礼赞人民,用贴近乡民的情感来表现中国新时代山乡巨变。纪红建老师用他15年的创作积累,出色地完成了这部主题出版作品,我相信,这是一部能被人记住的好作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