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强:推进“四化两型”建设 加快湖南科学发展

凤网 2011-08-17 阅读数 411985

“十二五”时期是湖南加快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紧密结合湖南实际,我们提出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和信息化,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开创科学发展、富民强省新局面。

一、推进“四化两型”建设是“十二五”时期湖南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

“十一五”期间,湖南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十二五”时期,综合分析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的新变化、新特点,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湖南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我们必须大力推进“四化两型”建设。

推进“四化两型”建设是现阶段湖南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湖南是传统农业大省,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十一五”期间,我们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带动战略,全省工业化水平提高6.2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提高7.4个百分点,但到“十一五”末,我省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仍比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低0.7和5.3个百分点。加速推进工业化,并以此带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仍是现阶段湖南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同时,信息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推进“四化两型”建设是湖南实现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中期,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况且,我们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是在全球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凸显的背景下进行的,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道路已经行不通。我们既要解决工业化问题,又要解决好资源环境问题。既要加快发展,又不能走老路,必须统筹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切实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工业化、城镇化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道路。

推进“四化两型”建设是湖南的重大优势和重大责任。湖南山青水秀,水资源丰富,生态良好,森林覆盖率达57.01%,建设“两型社会”的条件得天独厚。中央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求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尽快形成有利于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这既是湖南重大的历史机遇,也是我们肩负的重大历史责任,我们必须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积累经验。

推进“四化两型”建设是抓住机遇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必然选择。这次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催生了世界范围内经济结构的大调整、产业的大转移和科技创新的大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低碳技术、绿色经济蓬勃兴起,这为欠发达地区发挥后发优势提供了历史性机遇。湖南承接产业转移的条件优越,在绿色产业、低碳产业、信息技术以及一些新兴产业领域,也有很好的基础,完全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形成新的竞争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

 

二、“四化两型”体现了主题和主线的有机统一,是科学发展观在湖南的具体实践

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是“十二五”时期湖南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总体战略。基本思路是:紧紧围绕主题和主线,以建设“两型社会”作为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和着力点,以推进“四化”建设为基本途径,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自主创新、推进节能环保、保障改善民生、深化改革开放,努力实现优化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人本发展,为率先建成“两型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争做科学发展排头兵。

以“两个坚定不移”总揽“十二五”发展全局。目前湖南正处于负重爬坡、后发赶超的关键时期,发展不足和发展不优的矛盾十分突出,加快发展和加快转变的任务十分繁重。贯彻主题主线,我们把坚定不移加快发展步伐、坚定不移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作为重大原则,总揽“十二五”改革发展全局,紧紧扭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动摇,切实做到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努力实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以“两型”引领科学发展。“两型社会”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状态,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我们把建设“两型社会”作为引领科学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以建设“两型社会”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引领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的深刻变革,引领体制机制创新,引导全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绿色发展道路。

以“四化”带动“两型社会”建设。顺应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信息化相互依存加深、相互影响增强的发展趋势,按照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我们把统筹推进“四化”作为基本途径,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农业现代化为基础、新型城镇化为载体、信息化为支撑,努力使“四化”互促共进、相得益彰,带动“两型社会”建设,促进科学发展。

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针对我省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要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加快经济结构由低端向高端、由不平衡不协调向统筹协调发展转变,实现优化发展;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加快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实现创新发展;大力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推进资源利用尽快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绿色发展;大力改善民生,加快由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转变,实现人本发展。

以建设“四个湖南”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科学发展才能赢得长远竞争力。立足湖南的优势和潜力,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我们把建设绿色湖南、创新湖南、数字湖南、法治湖南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实践载体。绿色是发展大势,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数字化是重要支撑,法治是制度保障,以绿色、创新、数字、法治的生动实践,抢占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争创科学发展的新优势。

 

三、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努力为“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

“四化两型”既是一个加快发展的战略,又是一个转型发展的战略,是坚持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的有机统一。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具有湖南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进程,尽快形成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培育发展先进装备制造、生物、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推进传统优势产业向两型化、高端化、品牌化、集群化发展。抓住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加快的重大机遇,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推进生活性服务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服务业。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以确保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生态化为重点,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加快实施新增粮食产能工程。加强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水利建设,稳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积极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休闲农业、城市农业和外向型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实力。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坚持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城乡一体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做优做强中心城市,加快发展区域中心城市和小城镇,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统筹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坚持以城镇化带动区域协调发展,把环长株潭城市群建成中部地区经济增长极和现代化生态城市群;扶持开发大湘西,将大湘西纳入国家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发展规划,支持湘南建成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实现区域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数字湖南。把推进信息化作为覆盖全省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大力扶持电子信息产业,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长沙国家超算中心建设,加快发展云计算和物联网。以国家移动电子商务试点省为平台,大力发展移动电子商务。抓住国家将长株潭城市群列入“三网融合”试点的机遇,推进“三网融合”步伐,加快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推广应用。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绿色湖南。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集中力量抓好长株潭城市群改革与发展,带动全省“两型社会”建设。把湘江治理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突破口,认真实施国务院批准的《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把湘江建设成“东方莱茵河”。大力发展低碳产业,科学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和生态环境共建共享机制。开展“宜居城市”、“宜居城镇”、“宜居村庄”创建活动,建设绿色湖南。

发挥科教和人才的支撑作用,加快建设创新型湖南。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进产学研结合,突出关键技术攻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教育强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统筹推进各类教育科学发展,培植创新潜力。开发人才资源,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推进人才队伍建设,激发创新活力,形成适应新形势需要的湖湘人才群。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创新,塑造湖湘文化品牌,增强发展软实力。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重点实施8大民生工程,推动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长效化、常态化、制度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实现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良性互动。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培育“橄榄型”社会结构,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完善养老、医疗等各项保障制度。加大投入力度,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快建设法治湖南。全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大力转变社会管理方式。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严格依法办事、按政策办事,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注重运用信息化等现代科技手段,提升社会管理效能和质量。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积极培育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健全公共治理结构。完善矛盾调处和利益协调机制,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和水平,以依法执政为核心、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为重点,推进法治湖南建设。

(作者: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