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风: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凤网 2018-10-24 阅读数 310483

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三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晨风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发展前进从无坦途,越是目标可及的时候,环境就越复杂、道路就越难行,越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惟有咬紧牙关、苦战实干,方能达到目标、赢得未来。

当前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包括外部环境的“变”,其实也是对创新的倒逼。面对某些西方国家技术遏制,人们有所担心和疑虑。当然,我们要正视发展中的短板,但更要增强创新的信心和意志。“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华民族从来不畏难、不信邪。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国外技术封锁,钱学森、邓稼先等老一代科学家,以“争中国人志气”的豪迈气概,在戈壁荒原风餐露宿,顽强拼搏、锐意创新,取得了“两弹一星”事业成功。李四光创立地质力学理论,克服重重困难,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石油普查,发现了大庆油田,一举甩掉了我国“缺油少气”的帽子。袁隆平几十年如一日在田间地头探索钻研,推翻了水稻“无性杂交”学说,发现培育了杂交水稻,对解决十几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作出了杰出贡献。近些年,我省超级计算机、磁浮技术、北斗卫星等一批科技成果的取得,都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呕心沥血苦干出来的;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文化创意、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能在全国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也是经过几十年奋斗干起来的。历史一再证明,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石,开拓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相比过去,我们现在创新的基础、条件和势头越来越好。我省科技投入不断增加,高新技术企业不断成长,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达到306万。我们一定要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努力攀登科技高峰。

创新并非一马平川,也有艰难险阻。首先源于思想上的“结”,有的同志习惯老套路、迷恋老经验、依赖老办法;也有的同志对新技术、新经济不甚了解,既有畏难情绪,又有“知识恐慌”。我们要突破陈旧观念、摆脱惯性思维、走出路径依赖,以观念变革推动创新发展。我们要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以应用为目标,在改革体制、完善政策上下功夫,有效激发创新潜能、营造创新氛围。

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苦战创新,既要整体推进,又要抓住关键。这就是省委提出的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统筹推进产品创新、文化创新、管理创新等各领域全面创新。这几年,湖南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靠的是技术、管理、产品等诸多方面的创新。坚持稳中求进、应对“稳中有变”,就要紧扣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聚焦突出问题、明显短板,扎实推动动力变革、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构建创新型经济新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及早转入创新驱动轨道上来。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产业是创新的“战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怎么“转”、往哪“转”?哪些产业的核心关键技术和“产业七寸”环节掌握在别人手里?20条新兴优势产业链怎么延链、补链、强链,更好实现创新链、资金链、价值链的深度融合?创新成果如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些问题,都需要创新的实践来回答。我们要加快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我们要强化创新的战略导向,立足产业兴湘这个根基,围绕产业链配置创新资源,积极对接国家重大科技工程,集中资源向主导性的重点产业、引导性的龙头企业、示范性的创新基地倾斜,着力在有基础、有优势、有潜力的重点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取得一批标志性的创新成果,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只要这样,创新驱动之力就会喷薄而出、持续发展之势就不可阻挡。

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我省工业级3D打印、手机面板、玻璃盖板、生物科技等产业的兴起,就是因为引进了一批顶尖人才,形成了以产业聚集人才、以人才引领创新、以创新支撑产业的良性循环。这需要我们以实施“芙蓉人才行动计划”为抓手,加快打造一支具备国际视野、掌握先进知识、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克难攻坚的创新人才队伍,进一步健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政策环境,真正让一切创新源泉涌流起来。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当年叶剑英元帅有诗云:“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只要我们保持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坚定不移下好创新“先手棋”,就能应对好“稳中有变”的新挑战,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推动湖南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