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胜利·决战决胜乡村述说|越来越高的“含金量”

凤网 2020-08-17 阅读数 44131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奉永成 赵志高 通讯员 段唐平 曾伟

同样种草莓,几年前,年年亏本的符清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日后能够年入百万,成为村里“草莓大王”。

8月15日下午4时,麻阳苗族自治县谭家寨乡楠木桥村贫困户符清赶在太阳落山前,眯了一会。天气干旱,已连续熬了3个通宵引水灌溉草莓基地的符清眼圈发黑。提到种草莓,他顿时嘴角上扬,声音洪亮:“引水抗旱,白天不行,水温高,会把苗浇死。”

符清从2012年开始种草莓,2017年才真正赚钱。“以前,不懂技术,年年亏本。”符清说,2017年,家里人要他不再种了。但倔强的他不同意,找到省政府办公厅驻村帮扶工作队,请他们帮忙想办法。工作队请来省农科院的专家找问题、教方法,符清认真学习。当年,6亩草莓赚了2万元。

掌握了技术,符清信心大增,将草莓基地扩大到了100亩。今年,仅培育草莓苗一项,就已收到70余万元预付款,全年收入可超100万元。

“太阳没落山,不能浇。”站在草莓基地,符清大声训斥正在干活的弟弟。见到了收益,曾经反对他的父亲、老婆和弟弟都主动来帮忙。听到符清的话,他弟弟连忙放下手中的水管。

“你弟弟很听你的话。”记者说。

“他不是听我的,是相信科学。”符清笑着说。

楠木桥村山多,可耕种土地少,在科技“助推”下,土地“含金量”越来越高。

8月,楠木桥村的黄桃上市,接下来就是猕猴桃了。“种猕猴桃是个技术活。”贫困村民谭三三边干活边说,笑容满面。以前,她家也种猕猴桃,但要么没产量,要么果子酸,卖不掉。

2017年,村里将谭三三等村民的土地流转过来,成立“连村联创”扶贫产业示范园,种植蓝莓、猕猴桃、黄桃等水果,请专家教技术,进行科学化管理。今年,800亩猕猴桃预计可结果15万公斤。猕猴桃产量、质量“双丰收”,喜悦挂在村民脸上。依靠在产业园务工,村里有68户贫困户脱了贫。

但科技有时也要灵活掌握运用。对此,楠木桥村杨大姐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生颇有心得。杨生乐观向上,与人交谈时,还没出声,笑容先堆在脸上。

合作社带领贫困群众种了200亩黄桃,一开始就采用科学化管理,产量高、品质好。但杨生却说:“明年,要换个更科学的法子。”

黄桃采摘时间短,加上采摘季节气温高,今年,合作社有一半的黄桃没等发货,就烂在了箱子里。“套袋”原本是科学种植方法,可防虫,但杨生发现“套袋”导致袋内温度升高,也加速了黄桃腐烂。明年,她准备将这一方法“灵活运用”。“一半果子‘套袋’,一半果子采用生态灭蚊灯灭虫,‘套袋’的先卖,拉长上市时间。”杨生笑声爽朗。

一日之计在于晨。勤劳的苗族人民十分珍惜清晨的劳作时间。8月16日清晨,11岁的谭萌蔚跟着大人的脚步来到“连村联创”扶贫产业示范园。大人忙着剪枝、疏果,谭萌蔚在果树下尽情玩耍,一眨眼不见了身影。不一会儿,在一丛带着露水的太阳花中,探出了脑袋。

“我好不好看?”谭萌蔚问。“好看得很。”一旁的村民边干活,边笑着逗起了这个“机灵鬼”。“那我们好不好看?”“好看。你笑起来真好看!” 谭萌蔚大声说道,产业园里30多名已脱贫的村民发出爽朗的笑声。

【记者手记】

科技搭桥奔小康

奉永成

楠木桥村不产楠木,因村旁溪沟上曾用一棵楠木树搭成桥而得名。如今,楠木搭成的桥早已被水冲走,溪沟上建起了坚固的钢筋水泥桥,村民更是利用科技搭的“致富”桥,跨过贫困,奔向小康。

“相信科学”“种猕猴桃是个技术活”“要换个更科学的法子”……在楠木桥村采访,“科技”被村民挂在嘴边。

对科技的信服,源于村民见到了科技的力量。符清掌握草莓种植技术,年入百万;杨生科学管理黄桃园,产量“节节高”……

科技也被村民充分运用到生产中。扶贫产业园中,自动化浇灌管道四通八道。葡萄园中,机械化运输线路通达每个角落。对疏果、剪枝、套袋等先进种植技术,村民们手法娴熟。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充分利用科技发展生产脱贫致富,楠木桥村走出了一条好路子。村民用科技搭建的“致富桥”,让有限的土地焕发出无限活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