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歌曲、开发游戏,大学生花式抗艾有心有新

凤网 2022-12-01 阅读数 39093

今日女报/凤网见习记者 周雅婷 记者 江昌法

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大、病死率高的传染病,不可治愈,无疫苗可预防。艾滋病毒在全世界蔓延的同时,人类对它的了解仍然十分有限。

根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数据,全球每天有大约4000名成人及儿童感染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截至 2021年10月底,全国报告现存活HIV/AIDS(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114.0万例,至2020年底累计报告死亡35.1万人。近年来青年学生及60岁以上人群中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呈上升趋势。

今年的12月1日,是第35个世界艾滋病日。宣传活动主题是“共抗艾滋 共享健康”,强调每个人参与进来,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携手应对艾滋病流行带来的风险与挑战。而一直以来,为了应对艾滋病问题,全社会都在积极行动着。

心理篇:艾滋病患者焦虑情况是普遍人群的5~10倍

现状:“有的人不停前来做检测,每次得到阴性的结果还不放心;有的人来求助,却连摸门把手都觉得不干净;有的人检测完了以后放下了感染的担忧,却又开始担心检测过程中发生什么风险……”

解决方案:这类人最需要的是心理健康指导,让他们感觉并不是孤军奋战。

中大阳光社工服务中心的志愿者在学习快检。

“对传染疾病来说,预防就是最好的治疗,同样,治疗也是最好的预防。” 长沙市中大阳光社工服务中心负责人李承西说,他更关注艾滋病病人的治疗,“我们社工的作用在于陪伴,在医疗资源不够的前提下,患者需要一个相对专业的人,更有耐心地解释接下来该怎么办,帮助重新规划感染后的人生。”除了陪伴患者度过最开始的艰难期外,李承西还需要做的是提供与疾病相关的知识,增进患者对疾病的了解,最后,则是确保患者进入治疗体系。

在中大阳光的快速检测室里,常有人来进行免费检测,有已做好准备的,也有冲着社工骂人的,还有的怀疑一切——“这类求询者需要帮助,但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恐惧心理,所以检测也无法解决他们所有的问题”。

“对于这些求询者,我们有另一种解决途径。”李承西说,中大阳光2020年起成立了心理咨询小组,护理学专业的研究生王润就是其中的一名志愿者。“我是通过周围做防艾公益的朋友发现艾滋病病人存在着轻度中度抑郁焦虑,然后自己又去翻看了大量的文献,发现他们的焦虑情况是普遍人群的5~10倍。”

在王润看来,给艾滋病病人做咨询服务的过程很有收获。“他们会跟我讲自己的情感经历、面临的社会歧视、家人的不理解,以及感染之后不知道该怎么与他人相处、逐渐远离生活的美好的窘境,这也是他们心理上感到困惑和痛苦的根源所在,所以他们孤独感比较重。”

王润遇到过一个有童年创伤的艾滋病病人。“因为家庭氛围不太融洽,这个病人在童年遭受了较多的负面评价,这种环境让他总是下意识地自我怀疑、自我否定。感染之后,他完全不敢跟家人去倾诉,经常是自己一个人去就医,因此面临的心理压力和社会压力都很大,最可怕的是他会把自己目前的状态归因于童年创伤。”王润告诉记者,“经过心理疏导,他能够正面去接纳自己的童年创伤,慢慢地找到了人生价值和归属感,能更加清醒、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并更放松地跟他人交流,服药的依从性也更好了。”

“心理咨询服务的意义就在于让艾滋病病人有一个面对负面情绪的方法,能够更好地去治疗,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王润每天都要跟艾滋病病人交流,有的病人甚至会主动来找她咨询。“给他们做了心理咨询服务后,他们感觉到原来世界上有一群人是在帮助关爱他们的,他们并不是孤军奋战。”

李承西与不少患者保持着长期联系,“有位已经结婚有小孩的中年患者,会找我聊‘小孩作业里的题该怎么做’‘家里装修了帮我看看图纸’这样的话题”。聊得多了,大家便成为了朋友,但李承西还是会给自己的工作划一条界线,“疾病、生活、心理这些都可以聊,但我们的陪伴至多到患者稳定治疗后两个月,之后我们就不会频繁地主动联系患者”。

老年篇:60岁老人每次一个人偷偷来看病

现状:艾滋病患者中的老年人有更多的难处。文化水平不高,对疾病的认知和学习能力不强;记忆力下降,而艾滋病需要按时按需按量常规服药。

解决方案:陪伴患者来复查的家人也需要咨询和辅导。


赵辉是长沙市仁一红丝带健康促进中心的项目执行主任,在从事医务社工工作后,她收到了许多关心。朋友们提醒她别被蚊子咬,帮着清理场地时,也会有护士告诉她要戴好手套,别沾上血。“说实话,我还真是不太害怕,因为我知道我手上没有伤口,艾滋病也不会通过蚊子叮咬来传播。”平时,赵辉需要做的工作有很多,但她印象最深的都是在医院里为感染者及其家属、伴侣进行随访关怀时的经历。

周云芬(化名)是一位已经60岁的艾滋病患者,丈夫已经去世,和儿子生活在一起,但周云芬始终不敢告诉孩子自己的病情,每次复查都是偷偷一个人来。“家在乡下,每次过来都不方便,记忆力也不好,医生交代的事,每次都会忘记。有时和朋友出去,也要藏着药不让人知道。”

生活里的孤独和无助无人倾诉,周云芬每到医院,都会和赵辉聊很久。“我也会反反复复提醒她一些医生交代的服药注意事项,教她怎么提前挂号。多一点理解、接纳和关怀,让他们能够进行正规的治疗其实是很重要的。”

“陪伴患者来复查的家人,可能也需要咨询和辅导。”对于赵辉来说,随访关怀的对象不只是艾滋病患者。“以前有一位阿姨,一直陪着自己患艾滋病的儿子来就诊,但儿子去世后,她自己每年都还来做2~3次检测。所以我们一直在做工作,我说你儿子已经离开了,不需要每年都来。”

赵辉的劝说没有起到作用,开始阿姨说是“我担心自己会感染”,可后来,来检测的理由逐渐改变,“她说,每年要拿这个结果给街坊邻居看,证明自己没有感染。”“恐艾”心理和周围存在的异样眼光,给患者及其家人带来了压力。“其实在社区里做活动时也能看出来,许多人要鼓起很大的勇气才敢伸出手指来参与HIV快速检测。”

赵辉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扩大筛查和治疗范围,关心关怀困难患者和受艾滋病问题影响的弱势群体,中心开展了许多工作。“12月,我们预计在长沙宁乡开展针对老年人的检测和关怀项目,明年我们也会正式启动艾滋病困境患者医疗救助项目。积极救助患者的同时,也希望使防艾知识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提升人们对艾滋病和艾滋病患者的正确认识,减少歧视和误解。”

青年篇 他忧心忡忡,但又说得模模糊糊

现状:“一方面年轻人容易受身边人的影响,迫于环境压力,另一方面可能会觉得新奇或者是赶时髦,去参与一些实际上并不安全的活动。”

解决方案:“健康宣教也是我们一直在做的事情,尤其是在学校,面向年轻学生。”

11月26日上午,赵辉刚忙完“青春飞扬 共享健康”防艾艺术作品征集活动的工作。从湖南各高校征集的500多件防艾绘画、摄影、海报、视频作品中,她和同事们筛选出了100余件进行网络投票,“投票开启不到24小时,已经有2.2万人参与投票了。票选结束还有专家评审环节,筛选出优秀作品后我们打算办个防艾艺术展。”

在艾滋病传入中国的第37个年头,即将或者开始与社会接轨的青年学生们成为艾滋病新增感染病例的“高发区”。“健康宣教也是我们一直在做的事情,尤其是在学校,面向年轻学生。”

一次,赵辉在门诊遇见了一位来做暴露后预防的高中生。男孩忧心忡忡,但又说得模模糊糊。经过赵辉的引导,男孩说清楚了情况,并请医生给他开了阻断药,幸运的是,之后的复查显示HIV确诊检测呈阴性。

“一方面年轻人容易受身边人的影响,迫于环境压力,另一方面可能会觉得新奇或者是赶时髦,去参与一些实际上并不安全的活动。”这带给了赵辉许多思考。“以前进学校做预防教育,重点更多的在大学,而现在我们已经把关口前移,将预防教育覆盖到一些中学。”

碰上面向学生的防艾课程,她也会带着儿子去参加、了解。“包括我们自己出了一些防治手册、宣传手册,我会带回来给周围的朋友、同学家里的孩子,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哪怕是一点点的知识,就能给患者们多一份保护和关爱。”


活动篇:大学生的花式防艾宣传恐艾症是啥?

看防艾活动墙

11月26日下午3点,中南大学升华餐饮楼前立着一道防艾活动墙,红丝带明信片被贴在墙上,组合成爱心的形状,不时有人驻足,仔细阅读参加活动的学生们在明信片上留给艾滋病患者的寄语。

“健康中南”活动部部长朱浩宁告诉记者,这是健康中南组织的线下防艾活动,参与者可以在明信片上写下对艾滋病患者的温暖祝福,或者是对艾滋病治疗手段进展的美好展望,同时工作人员会为大家详细讲解防艾知识,发放宣传手册,让更多人认识、了解艾滋病。“接下来的一整个月,我们都会举办和艾滋病防治有关的活动,包括邀请艾滋病预防领域的相关专家进行讲座,和有需要的班级举办团日活动等。”

“我今天负责宣讲的部分是恐艾症,主要是讲为什么会有恐艾症,以及我们应该对艾滋病抱有的正确态度是什么。”宣讲团成员刘芷珊是中南大学护理学院大一的学生,她穿着白大褂,胸前别着一枚红丝带的徽章,“希望不论是患者还是其他人都学会自我保护,也不要对艾滋病怀有过度的恐惧。”

宣讲团成员万佳告诉记者,在向参与活动的学生们讲解的过程中,自己也对艾滋病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别害羞!志愿者发放安全套

“除了现场的宣讲、写明信片等环节外,我们还会向周围的学生们发放安全套。”健康中南宣讲团副团长周婧洁告诉记者,去年举行活动时,只让男干事去发,而今年要求所有干事参与发放,“我们的目的就是想告诉大家,这根本不是一个值得害羞或者羞耻的事情”。

发放安全套的同时,周婧洁也会向学生们讲述正确用法,“说实话,很多人不会正确佩戴,发放时他们会很惊讶,男生会比女生更害羞,有些还会躲开,很多人本来接过来了,一看是安全套就退回我手里,我又会塞回去,然后告诉他们为什么一定要拿着”。

但还好,一大箱子很快就发完了。“就好像是接过一杯茶,然后顺势喝下的感觉,也有许多同学表现得很平常,甚至还有人跟我说可不可以再给一个”。周婧洁告诉记者,去年还有几个同学看到发放安全套直接跑掉,今年却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学生们的接受能力更强了,这是个好的兆头,希望大家保护好自己的同时也能保护好他人”。   

健康中南宣讲团成员正在为同学们讲解艾滋病防治知识。

当心被传染!他们开展野火游戏

11月26日,在湖南科技大学青春健康同伴社(简称“湖科大青同社”)的见面会上,一场别开生面的野火游戏(“野火游戏”通过让参与者亲身体验艾滋病病毒传播速度、传播途径、感染者的内心感受等,增强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理解和关心,提高对艾滋病病毒传播的警觉性)正在开展:20个社员都闭上眼睛,接着,主持人随机抽取三人轻拍肩膀,然后,所有人睁开眼互相握手,被拍肩膀的社员在与其他社员握手时,都要抠一下对方的手心代表“传染”了对方。仅仅进行了两轮,就只剩下几名社员没有被“传染”!

“被拍肩膀的社员即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睁开眼互相握手模拟的是传播过程,握手抠手心动作模拟的是不安全的性行为,被拍肩膀的社员内心很挣扎,而被抠手心的社员则表现得很惊讶。”湖科大青同社社长胡琦说,“这个活动让新社员了解到艾滋病的传播是非常危险与迅速的,也认识到艾滋病患者和我们一样,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就在我们身边。”   

唤起共鸣,开启同伴教育模式

胡琦告诉记者,湖科大青同社成立于2015年,是湖南科技大学首个以同伴教育的形式开展青少年生殖健康、艾滋病预防知识、爱情观价值观等宣传教育活动的公益性社团。“同伴教育是指由年龄相仿的讲师对同学进行防艾知识宣传,互相分享对于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心得和感悟,以唤起彼此的共鸣。”胡琦告诉记者,“这种方式的效果很不错,因为同龄人有共同的话题,不会有代沟,更能接受我们的宣传。”

湖科大青同社的发起,离不开社团指导老师李双。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她发现学校很多师生对艾滋病的预防意识薄弱,便想改变这个现状。于是,她找来了同样有想法的同学,成立了学生社团,致力于让全体师生了解艾滋病危害和防治知识,构建健康的行为方式。   

创作社歌,展示生命之舞

艾滋病防治知识很枯燥,很容易听了就忘记,面临着深入传播的难题。为此,湖科大青同社社干赵文静找到了趣味性强、师生更能接受、生动贴切的宣传方式。“我们会放社团成员王华年作曲演唱的社歌,描述的是一个艾滋病人从感染到痊愈的过程,很快就把大家吸引到了主题上。”赵文静说,“我们也会跟各个学院合作展示生命之舞。这个舞蹈,有很多拍腿打手鼓掌的动作,让大家感受到艾滋病患者之间的互相鼓励。”

在防艾宣讲结束后,胡琦每次都会留下官方QQ、微信公众号方便同学们咨询。“这些官方账号会由一批心理学专业的同学来回复。”胡琦说:“有同学不好意思问,会去表白墙上发帖,我们的志愿者就会在墙下解答。”

湖科大青同社还开展了卫生巾互助盒、HIV自测等活动。“卫生巾互助盒活动是把卫生巾放置在女厕比较显眼的地方,方便女大学生应急使用卫生巾,并宣传拒绝月经羞耻的理念。”胡琦告诉记者:“HIV自测活动我们每年都会组织一次,平时也会有检测机器,投放在校医院等地,供同学们自行取用。”


湖南科技大学青春健康同伴社开展防艾冬日游活动。

帮扶遭遇过不幸的女孩

赵文静还选择走出学校,去中小学和社区进行防艾宣传。“在一次进小学的宣讲中,我通过让孩子画姜饼人来了解青春期男女生应有的变化。我发现他们对于青春期的知识非常匮乏,甚至对于很多东西都闭口不谈。”赵文静告诉记者,“对于中小学生我们主要是讲基础知识,但对于大学生则会讲更高阶段的知识,会灵活地安排讲课内容。”

刘湘也是湖科大青同社的一员,在听了李双老师的一堂卫生保健课之后,她就决定要加入。她参加了青同社的很多志愿活动,并帮扶过遭到性侵的女孩。

在一次进社区组织防艾讲座时,她跟往常一样,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后来,在跟一个女孩聊天时,她发现了不对劲,通过耐心的沟通了解到女孩被性侵的经历。“我及时跟社团指导老师和负责人联系,并了解了她的生存环境后,决定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对她进行心理救助,并定期进行HIV检测。”最终,经过持续四年的志愿活动,小女孩走出了阴影,回归正常的生活。

困惑篇:抗艾活动如何更好走进普通人心里?

在社团活动开展过程中,并非胡琦想象中一帆风顺。“目前,我们主要的问题是资金、人力、物力等方面的不足。防艾宣传的直播,经常会因为涉及到性教育的词汇而被平台不断提示甚至直接禁言。在学校的宣传也没有到普及日常化的程度。我们大的宣讲只有在新生开学时举办,其它时候的活动影响范围有限,且都是碎片化的知识,不利于系统学习。”

赵文静坦言,在三下乡进行防艾宣传时也遇到过困难。“我们给孩子讲月经知识,并发放女性卫生巾,但她们大部分很害羞,把卫生巾藏进包里。”赵文静说,“很多家庭没有告诉她们女孩子到了年龄要用卫生巾,许多人还有偏见,我感觉很心疼,希望当地的学校能开展性教育,让防艾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

刘湘面临的则是家里人的不理解。“我的家人对这个不太感兴趣,更不清楚我具体做什么。我曾经尝试过给我弟弟讲防艾知识,但他总是逃避,不想听。”

一位参与防艾活动的学生正在为艾滋病患者留下自己的寄语。

编后:

我们共同的敌人是艾滋病毒,不是病人

如果评选世界上最令人恐惧的疾病,艾滋病绝对是其中之一。作为一种几乎无法治愈的疾病,艾滋病的可怕之处不仅在于无可逆转的结果,更在于病情不断发展的漫长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沉重心理压力。

世界艾滋病日前夕,不少艾滋病患者的自传体文章在网上流传,每次看到那些向死而生的文字,总是令人格外心悸。家长里短的琐碎日常,在艾滋病患者眼里,都是弥足珍贵的精彩画面,但他们往往无力面对那些异样的目光,不得不小心翼翼地与世界保持着距离。所以,如何破除艾滋病歧视,既是艾滋病患者的心结,也是公共安全的时代之问。

艾滋病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我们需要对艾滋病的传播保持警惕,但绝不应该放大对艾滋病的恐惧。一个或许需要重申的常识是:艾滋病在本质上也是各类疾病的一种,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其传播途径已然明晰,预防与治疗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方案,可防可控。太多的“谈艾色变”,根源在于对艾滋病的了解不够准确、认知存在偏差。

无论任何时候,我们共同的敌人都是艾滋病毒,而不是那些不幸感染病毒的人。只有让他们感受到全方位的保护和照顾,才能集整体之力构筑起防控艾滋病毒的坚固屏障。在医学不断进步的同时,以人为本的理念应贯穿于艾滋病防治工作始终。我们共同期待着,天下无“艾”的那一天。


来源:今日女报

编辑:俏俏

二审:李立

三审:刘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