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评中国丨AI时代,怎样做塑造未来的读书人

凤网 2025-04-23 阅读数 44690

文/陈晓丹

在第30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我们更应探讨什么?

此时此刻,人工智能的冲击波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重塑人类的阅读方式。这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变革与“阵痛”,正如人类发展的每个转折点,我们迎上去,拥抱它,驾驭它,才会有文明的进步。

当人工智能成为引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我们怎样成为顺应变化、塑造未来的新型读书人?

AI时代的阅读,不断刷新认识的天花板。读书从复杂变得简单,整理归纳、摘要提取、筛选书籍等,成为AI读书的关键优势;读书从缓慢变得高效,从前依靠多年“苦读”积累的经验,在AI学习的帮助下,提升就在一瞬间。

当然,AI作为新生事物也必然引发新的矛盾。因为AI依赖,部分读者懒于独立思考,一搜了之,一查了之;因为AI搜索,人类版权保护、隐私与数据保护受到技术伦理的挑战;因为AI拓展,算法训练和人工智能与人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形成某种博弈。

在变革之中,AI阅读让读书人产生“痛并快乐”的感受,也产生对人机关系的深刻思考。正如茅盾文学奖得主、作家东西所说,AI“在分散我们创作的注意力,在不停赋予我们才华的同时,把我们写作的专注力给吸走了”,接受与警惕,这正是目前大多数读书人对AI阅读所持的态度。

其实,每个时代选择的背后,都是人类的主动追求。AI阅读怎样点亮未来星辰,取决于读书人能否以开放包容之心迎接变革,更取决于AI时代新型读书人的实践路径。

他们首先应是批判性的吸收者。

在2025“书香湖南”全民阅读活动中,科普中国十大科学传播人物徐海说:“AI与所有新兴科技一样,都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智慧地使用人工智能,使其成为自己的工具和助手,而不是反之,被其奴役,成为机器的喂养者。”不依赖AI“一站式答案”,将它视为“初级线索”,才能在AI信息洪流中“淘金”,完成批判性重构,展现出生而为人的自主性。

他们也应是人机协作的学习者。

如果把AI视为“运动员”,人就是“裁判员”,如果把AI视为“搬运工”,人就是“建筑师”。无论是AI阅读还是AI写作,AI处理海量信息和搜集分析数据,人类聚焦AI无法触及的人文视角、实地调研,形成人机协作的闭环。

他们还要是超越AI的提问者。

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应用市场,DeepSeek、豆包、腾讯元宝月活度高居不下。学术、职场和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善用AI就要持续追问。要不断进行问题升级,迫使AI从“普适答案”转向“个性化解决方案”,用好问题激活和培育AI,也提升自我的思维,实现“AI工具+个人洞见”的认知升级。

当然,作为从点灯时代、蒸汽时代、电力时代……一路走到AI时代的读书人,更应是人文价值坚守者。

就文学而言,目前AI无法处理质感的经验、幽微的内心和创造性理念问题。作家们的个体经历、情感体验和心灵悸动是算法时代“不可计算的灵魂”。这便意味着AI能分析《活着》的悲剧模型,可以统计“全书‘苦’字出现127次”,却无法捕捉“家珍给福贵洗头时手指穿过白发”的情感冲击,难以诠释“苦难如何塑造人对生命的敬畏”的伦理命题。

AI时代,从“一书在手”到“一屏万卷”,科技赋能“悦读”。但我们千万不要让技术凌驾于人的思考之上,不能丢失深度阅读和独立思考,我们依然要以人文关怀为舵,守护人文阅读的“情感细腻度”与“价值判断力”。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数字阅读要和传统阅读结合起来,守住我们的内核和素养。”将人文素养转化为AI技术背后的人性化视角,才能从博弈转向共生,才能真正成为顺应变革,塑造未来的新型读书人。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来源:红网

编辑:罗雅洁

审核:唐天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