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子减了事不减,摘牌难在摘“心中牌”

凤网 2025-07-10 阅读数 5567

文/李瑛

近年来,各地各部门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不少地方开展“摘牌行动”,基层“牌子多”的状况有了极大的改变。

有形的牌子好摘,无形的不良作风难除。在各种牌子被摘下的同时,一些地方却出现了牌子减了但事没减的情况。比如有媒体报道称,个别地方为了应付检查以活动牌、电子牌取代传统的固定牌,有的地方虽然摘掉了“这站那室”的牌子,但基层干部仍戴着“这长那员”的帽子。帽子和责任发到下面,资源和人力却仍浮在上边。

摘牌为何难在摘“心里的牌子”?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一些上级单位和部门,在推动工作时,还是习惯于老一套。比如有的部门,在检查、考核评价基层工作时,不是深入群众进行走访调查,了解工作进展和实际成效,而是只在办公室查看档案、翻台账、查看工作场所等,这些满墙的牌子,自然成为迎接检查的“道具”。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上级部门热衷于“看牌子”,下级单位只能投其所好,绞尽脑汁“挂牌子”。既要减少墙上牌子的数量,又要保证上级每一个部门满意,一些基层单位不得不剑走偏锋,以方便调换的活动牌、电子牌应对,哪个部门下来检查,就挂哪个部门的牌子。旧有负担并未随牌子消失而消散,反倒如水中葫芦,按下这头,那头又浮起。

“牌子满墙”不如“服务满格”。摘牌子不能只是物理空间的清理,而应该是服务理念的重构。要提高思想认识,破除“牌子即责任”的迷思。从源头上加强审核把关,厘清责任边界,清理本不该由基层承担的任务,划清基层干部的职责,把基层干部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更为关键的是要以上率下,扭转“以牌为纲”的考核指挥棒,建立健全以群众满意度、工作落实度为核心的评价体系,考察矛盾化解率、服务响应速度、群众口碑等“硬指标”,把人民是否真正得到实惠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根本尺度,而非停留于“是否有牌”“头衔是否齐全”的表面文章,基层工作重心才能从“墙上”真正回归“心上”,导向务实服务。


来源:红网

编辑:陈雪炎

审核:吴雯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