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游客在湖南省娄底市娄星区青山公园泛舟赏荷。图片来源:新华社
文/万代红
盛夏高温并未抑制人们的出行热情,反而催生出文旅市场的旺盛活力。各地以山水为底色、非遗为亮点,打造出一系列文旅融合新场景,不仅为游客提供了清凉避暑的好去处,更以创新模式激活消费潜力,成为“夏日经济”的新引擎。
盛夏文旅的“热”,体现在对自然资源的深度挖掘与创新转化。“清凉经济”的爆发式增长,成为撬动盛夏文旅消费的核心支点。当35℃以上的高温成为常态,消费者对“清凉体验”的需求从可选消费升级为刚性诉求。湖南作为内陆省份,凭借丰富的水系资源和山地地形,漂流相关企业数量达全国第二,印证了自然禀赋与消费需求精准对接的商业价值。这种以水为媒、以凉为核的经济形态,正在突破传统“玩水”的单一模式,形成多层级产品矩阵。从江西上饶卧龙谷的溯溪探险,到贵州六盘水的19℃避暑小镇,再到浙江莫干山的竹林民宿,自然资源与消费场景深度融合,“清凉经济”已从特定项目升级为“全域生态”,通过温度差异构建起区域竞争壁垒,更通过“清凉+”的场景组合满足多种人群的复合需求。
更深层的变革发生在文化消费领域,“沉浸式体验”正在取代“观光式打卡”成为市场主流。湖南益阳石码头历史文化街区以“非遗主题纳凉市集”为核心,将明清古巷打造为“活态文化博物馆”,游客可在徽州古戏台前欣赏益阳弹词表演,甚至亲手体验擂茶制作、竹编工艺等非遗技艺。这种“可触摸的文化”使古巷夜间客流量迅速增长,其转变背后是消费心理的深刻变迁,当代游客不再满足于“到此一游”的符号消费,而是追求“我在其中”的身份认同。
技术创新则为文旅消费开辟了增量空间,让文旅场景正经历从“物理空间”到“数字场域”的跨越。全息投影重构了文化展示的叙事方式,AR技术打破了物理空间的体验局限,而低空经济的崛起更是从维度上拓展了文旅的可能性。苏州至上海的“半小时飞行圈”不仅是交通效率的提升,更是对“同城化文旅”概念的实践;北京长城的低空观光则通过视角革新,让传统景区焕发新的商业价值。技术赋能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降本增效和体验增值,同时满足企业盈利需求与消费者个性追求,这种双向赋能正是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从“清凉经济”的供需适配到文化消费的体验升级,再到技术驱动的边界拓展,文旅市场正以更丰富的形态、更深层的内涵,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呼唤对文化本质的敬畏与创新表达的勇气。唯有如此,方能让盛夏的“热”延续为四季的“暖”,让文旅融合真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动力。
来源:红网
编辑:喜之郎
审核:唐天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