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评中国│珍稀动物回归,是珍贵的“生态信任票”

凤网 2025-09-01 阅读数 35400

文/江汇流

最近,本报报道益阳市多起保护野生动物的暖心故事。从鸬鹚渡镇村民救助受伤的松雀鹰,到桃花江竹海景区市民放归平胸龟,再到马路镇六步溪村接力救护斑头鸺鹠……这些不期而遇的“生态贵客”,正是益阳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生动注脚。珍稀野生动物的频繁“亮相”,是生态环境改善最直观的“风向标”。

省生态环境厅的数据显示:2024年,益阳区域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仅湖南六步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新增鸟类记录100余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海南鳽、小灵猫先后现身,打破了此前多年的“沉默”;南洞庭湖湿地野生动植物种类较五年前增长18%,国家二级以上保护鸟类从12种增至16种,湿地成为候鸟迁徙的“安心驿站”;连对生存环境极为挑剔的平胸龟,也在桃江的溪流中重现踪迹。

这些珍稀野生动物的重新回归,用脚和翅膀投下了对我市环境改善最珍贵的信任票。而要让这份珍贵的“信任”得以维系和升华,离不开各地群众日益筑牢的法治意识与文明自觉。鸬鹚渡镇村民杨克明发现疑似保护动物后,第一时间联系林业部门,没有丝毫迟疑;桃花江竹海景区的刘志华偶遇平胸龟,当即采取保护性收容并上报,用行动阻断了潜在风险;六步溪村村民发现斑头鸺鹠后,主动对接保护区管理处,配合巡护员完成救护与转运。更令人动容的是,南大膳镇的农户面对麋鹿啃食红薯叶、玉米秆时,即便心疼作物,也始终坚守“不驱赶”的底线——这份理解,源于当地政府创新推出的“保险理赔+政府补贴”双轨补偿机制。

从“被动遵守”到“主动参与”,从“担心损失”到“甘心守护”,保护野生动物已不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融入益阳人日常生活的行动自觉。

生态兴则文明兴。一个个生动的实例证明,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强保护修复,提升公众意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才能越走越宽。然而,生态保护贵在持之以恒,珍稀动物的偶尔现身,不代表生态系统已完全稳固,从“频繁出现”到“稳定栖息”,仍需长期努力。未来,我市更需不断完善机制、凝聚合力,才能让更多的珍稀物种在这片重获信任的土地上自由栖息,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从“阶段性画卷”变为“永续性风景”。


来源:益阳日报

编辑:罗雅洁

审核:吴雯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