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庞新梅
“嫦娥”落月、“天和”驻空、“北斗”组网,“奋斗者”号万米深潜,“华龙一号”核电机组稳定运转……“十四五”以来,我国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坚持自主发展,大国重器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一个个“第一”的国之重器横空出世,既是科技实力的象征,更是制度优势的生动注脚,尽显新时代奋斗者实干兴邦的磅礴力量。
承载民族梦想的“国之重器”,是突破技术壁垒的“尖兵利器”。在江苏,海太长江隧道建设正酣,“江海号”和“沧渊号”两条“地下蛟龙”正奋力穿越长江。这是“十四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的过江通道,也是目前世界最长的公路水下盾构隧道,攻克了超长距离独头掘进、常压换刀等世界级难题。盾构机主轴承直径达8.6米,相当于三层楼高,其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彻底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两台国产盾构机不仅创造了月掘进486米的施工纪录,更将中国盾构技术推向全球领先。这种突破在“十四五”期间呈现集群式爆发:C919大飞机累计交付22架,安全运送旅客超300万人次;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完成140余个航次,接待中外旅客53万人次;全球最大“人造太阳”ITER项目核心设备安装由中法联合体完成,中国助力人类迈向向清洁能源。这些成就背后,是沪东中华造船厂将LNG船能耗降低50%的执着,是外高桥造船采用4~8毫米薄板建造邮轮的精工,更是无数科研人员“哪怕1%的性能提升,也值得做99%的尝试”的工匠精神。从自主研发到技术引领,大国重器正加速迈向世界前列,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彰显制度优势的“国之重器”,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中国密码”。当“深地塔科1井”在地下10910米完成钻探,当“梦想号”大洋钻探船突破1.1万米深海,这些“上天入地”的壮举,彰显着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特优势。中国成为全球唯一同时掌握航母、大型邮轮、LNG船三大顶级船型建造技术的国家,关键在于创新驱动、集群发展、人才集聚三大支撑。在川西气田开发中,中国石化自主研发的防塌钻井液体系,使埋深6000米的复杂地质单井产能提升3倍;在“东数西算”工程中,400G全光省际骨干网将数据传输效率提升4倍,时延降低20%;在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中心,亚洲首个电磁弹射微重力实验装置,有效微重力时间可达4秒,为人类肿瘤靶向药物开发提供重要支撑。这些突破性成果,是无数科研人员日夜攻坚的智慧结晶,更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协同创新的体现。
凸显实干精神的“国之重器”,是铸就重器之魂的“奋斗基因”。在“蛟龙号”九天九潜创造下潜纪录的背后,是深海勇士们“把生命交给国家”的赤诚;在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总装下线的现场,是5万余个零部件“零误差”组装的严谨;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长征七号火箭3小时完成太空物资闪送,彰显着“分秒必争”的效率。从沪苏湖铁路全线箱梁架设完成,到华润连江外海18兆瓦风电机组并网,从“天宫”空间站全面建成,到复兴号CR450动车组实现400公里时速,每个重大工程都是实干精神的生动诠释。“以前靠经验施工,现在靠数据说话。”这种从“人海战术”到“智能建造”的转变,正是新时代奋斗者智慧与汗水的结晶。
站在“十五五”的门槛,回望“十四五”期间的大国重器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中国用五年时间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筑起新的“长城”。这是制度优势、创新生态、实干精神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以科技强国向世界展示中国方案,大国重器必将继续书写实干报国的壮丽篇章。当“中国制造”的标签在世界各地熠熠生辉,我们更加坚信: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大国重器,永远是民族复兴最坚实的底气。
来源:新湘潭
编辑:鸢尾蝶
审核:吴雯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