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姜欣
与书邂逅,如同与一个对的人相知、相爱,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每个人都有孤独的时刻,都有看不到希望的时分。智利著名诗人聂鲁达说:“没有冲不破的孤独。”怎样才能冲破孤独的枷锁?我想,那就是与书相遇。我们的快乐与苦痛,借着未曾谋面的陌生人,借着文字说了出来。于是,你拍案叫绝:“对,我也是这么想的。”
我觉得,世间最珍贵的话,不是“我爱你”,而是“我也是”。孔子在《论语》里说:“德不孤,必有邻。”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独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与他相伴。距孔子1500年后,苏轼被贬惠州,他给自己居住的房子取名为“德有邻堂”。孔子周游列国屡屡被拒,苏轼仕途不顺一再被贬,然而他们却都认为,只要信仰和道德的火焰还在,人便不是孤独的。
勇气和力量就这样冲破了孤独的黑暗。
在电子读物多如牛毛的时代,我们仍然提倡读纸质书。不光是迷恋书香,更是因为要敬惜字纸——要上敬之、中修之、下化之,也就是要敬仰、敬重、敬畏书籍,然后修为、修养、修正自身,最后化为行动,融入到我们的血液里去。
不忘初心,活出自己
我们倡导读书写作的初心,是想让他人的智慧进入到我们生命的核心,让生命也因此充满激情和无穷的创造力。
如果我们没有深入学习和思考,而把他人的书籍和智慧僵硬地安置在自己生命里,书籍就是死的、没有意义的。
换言之,读书是为了活出自己,尤其要把他人的智慧一字一句挑拣出来,从而对人生产生潜在的引领与影响。
我们要从读书、写作中得到成长,做一个精神高远的人。一个精神高远的人,心中总会有一种神圣的东西存在。我们要离神圣近一点,离世俗远一点,最好的方法就是敬畏他人的智慧和教诲,并一一将之融进自己的血液之中。
我们要尝试开创一条自我学习、自我修养、自我发现的精神再造之路。要正确的认识世界、学习知识、把握方向,用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观等正能量来对冲浮躁、焦虑、自私和无礼等负面的东西。
不计功利,方能坚持
能坚持和不能坚持,有本质的区别。真正的坚持,不是确信坚持就是胜利,而是有使命驱使。走向坚持,就能接受任何结果。
首先,君子有志,小人有愿。君子为志向所驱使而坚持,他的着眼点是“我要追求什么,我要做什么”。而小人是为愿望吸引而坚持,他想的是“我要得到什么”。因此,君子不太在意能否如愿、何时如愿,而是坚定前进方向、矢志不移,而小人会时刻怀疑、评估:“达不到目的怎么办?这是成功的路吗?要不要改条道?”
其次,坚持错了,怎么办?许多人眼里的“错”,是以结果为导向的。没成功就叫“错”,你怎么知道没成功?你怎么知道现在就是结果呢?如果总是以结果为导向,很多事情就会功亏一篑。而有恒定志向的人,就会生知安行,成败不改其乐;就会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坚持自我修养,有机会就充分发挥,没有机会就藏之于身,自得其乐。
高水平的人,只管自己努力,能接受任何结果。因为他知道,人不能控制自己的命运,人能做的是很小一部分,只把这一小部分做好、做到极致就可以了,从不讨论什么成不成功、结果如何。而低层次的人则常问“结果怎么样?能成功吗?”其实还是在犹豫、在徘徊,所以他注定是坚持不了的,迟早会功亏一篑。
沉潜反复,温故知新
我们倡导多读书,大家也很积极,天天问有什么好书。书来了,翻一翻,自称读过了、知道了,又急着去找一本新书。其实,他什么也不知道,这不能叫读过书的人。
这里要建立一个概念:什么是新东西?不是你没听说过的就叫新东西,而是你听过、读过很多遍,却从来没有体会到的,需要反复地回头看,不断在实践中体悟察己,能有新的收获,这才是新东西。
新东西是怎样产生的呢?沉潜反复是也。在经典之中,甚至在旧的东西上,下真功夫,新的、有价值的东西才会上来。有人说,人的一生,要做到有厚度、有底蕴,至少要读50本书,至少沉潜反复三至五遍以上,还时常拿来温故知新。沉潜反复,乃求学、读书的至上心法。若能深得其味,知行合一,此人必成大器。
我写过一段话:可能我们会遗憾书还是读少了,文章写得还不够火候,在忙碌中蹉跎了不少时光。其实没关系,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切都还不晚,对于一朵花来说,早开或者晚开有什么关系?只要开放了就好,尽情的绽放了,便实现了自己的生命价值。所以,最初省妇联的学习小组就叫“花开时”。后来,大家新提了一个名称叫“向阳花”。我一想,更好。因为“向阳”是光明的、温暖的,散发着热量和正能量的。
于是,我们就叫“向阳花学习小组”。学习小组可以读书,可以写作,可以走出去学习新的理念和思路,可以请专家来讲课,既严肃紧张,又生动活泼。希望这朵向阳花蓬勃盛开,花繁叶茂。
(作者系湖南省妇联党组书记、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