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爱“把脉”,为家“导航”!怀化市通道县谱写琴瑟和谐曲

凤网 2025-11-10 阅读数 17448

今日女报/凤网通讯员 龚静 王远珊

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地处湘桂黔三省(区)交界处,侗族人口占比77.9%,独特的地域环境和民族特色使得婚姻家庭矛盾纠纷呈现出多元性、复杂性特点。近年来,通道县以“深融民俗、深化协同、深耕调解”为核心,通过深挖民俗文化治理智慧、健全省际协同治理机制、构建多元调解体系,走出一条具有民族特色、基层特点的婚姻家庭矛盾纠纷化解新路径,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侗乡绘就婚姻和谐、家庭和睦的新图景。

“俗法”相融夯实调解法理之“基”

通道县深挖民俗文化治理智慧,将“俗理”与“法理”相融合,把法律认同转化为矛盾化解的内生动力,让婚姻家庭调解更有温度、更接地气、更富成效。依托“鼓楼讲堂”“萨坛宣讲”“款坪讲款”等侗族传统公共空间,创新“侗汉双语普法”模式,针对侗乡群众“听不来普通话、记不住硬条文”的痛点,吸纳寨佬、心理咨询师等力量,组建“侗汉双语+法律专业”复合型调解队伍,把“婚姻家庭编”讲成“夫妻同心像款约里的‘鼓楼立柱’”,将侗族千年“款约”制度中“和合礼让”精髓与《民法典》婚姻家庭编深度融合,让当事人在熟悉的文化语境中厘清矛盾症结,打通侗乡普法最后一公里。

 

(县妇联与法院联合开展法治教育

此外,通道还积极探索民俗活动搭建“新平台”。一是月也集会解民忧,县妇联会同各部门,积极利用侗族“月也”文化习俗,在鼓楼集会中设置“法治茶话会”,组织群众边喝油茶边聊家事,2025年共收集矛盾线索360条,化解潜在纠纷297起。二是芦笙节里说法理。组建“法治芦笙队”,在传统芦笙节中嵌入法律知识问答、山歌对唱等环节,创新“吹芦笙学法律”特色品牌。三是合拢宴台消隔阂。针对僵持不下的婚姻家庭矛盾,巧用侗族“合拢宴”“坐夜谈心”等民俗场景,将调解现场搬到侗寨鼓楼、农家院落,调解员与当事人拉家常、话亲情,用“一句侗语暖人心、一杯米酒化干戈”的方式,化解夫妻隔阂、婆媳矛盾,推动矛盾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缓和化解。

 

(“款坪讲款”进行侗汉双语普法

在婚调工作上,通道结合非遗融合开辟“新路径”。一是侗歌释理促和鸣。在鼓楼设立“四碗油茶解纷角”,邀请“歌师”现场弹唱侗族大歌,以歌叙理、以理服人。运用“月也”“坐妹”习俗,以文化感染力引导当事人反思自身行为、珍惜家庭情谊,从“要我和”转变为“我要和”。二是侗锦同心织和合。创新打造“侗锦织情”工作坊,邀请纠纷夫妻共同参与象征和解的“同心锦”编织。在丝线穿梭、经纬交织的协作过程中,引导双方放慢情绪、敞开心扉,通过指尖互动回忆相处温情、化解隔阂分歧。三是侗戏普法润心田。创编《婚姻新办》、《家庭风波》等系列侗戏,今年已组织文艺骨干深入各村寨开展巡演170余场,以生动演绎替代生硬说教,覆盖群众6万余人次。

 

开展“婚姻法治进侗寨”联合宣传活动

“四联破壁”成就跨域调解之“能”

针对接边地区婚姻纠纷跨区跨界、流动性强的特点,通道建立湘桂黔接边乡镇“党建联盟促善治、平安联创促和谐、文化联心促团结、发展联动促民富”“四联共治”协作机制,共同打造接边地区平安建设共同体。

 一方面联合广西龙胜、贵州黎平接壤乡镇妇联,成立省际接边妇女联合调解委员会,吸纳三地司法、法院、公安等部门女干部及民间调解员,组建117支跨界调解小分队,明确分工职责,实现“一地求助、三地响应”。定期召开联调工作会,统一接边地区婚姻纠纷调解标准与流程,常态化开展“婚姻法治进侗寨”联合宣传活动。以“侗语普法小课堂”“跨省联合咨询台”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妇女权益保障法》《民法典》等法律法规。组织接边地区村(居)网格员、调解员对边界村寨的留守妇女婚姻矛盾、跨省再婚家庭纠纷、家庭暴力隐患等重点问题进行常态化排查。对排查发现的风险点,第一时间组建“接边调解小分队”上门调处;对复杂疑难纠纷,启动三省联合研判机制,制定化解方案,共同调处。

2024年,通道县吴女士因与贵州籍丈夫龙先生的婚姻纠纷陷入僵局,吴女士曾多次提出离婚,却因结婚证撕毁、丈夫拒绝配合补办而无法办理手续,还持续遭受丈夫语言威胁,矛盾一度难以调和。湘黔接边妇女联合调解委员会接到求助后,立即启动跨省联调机制,协调通道溪口镇与贵州当地派出所、司法所联动介入。调解员一方面为吴女士提供法律咨询,明确补办结婚证的法定流程及人身安全保护注意事项;另一方面跨省上门与龙先生沟通,结合《民法典》婚姻家庭相关规定释法明理,同时融入侗族“和合礼让”的民俗理念进行劝说。最终,在两地部门合力推动下,吴女士顺利前往贵州补办结婚证,调解员又趁热打铁开展多轮情感疏导,促成夫妻二人达成和解,吴女士最终回心转意继续共同生活,一场僵持许久的跨省婚姻纠纷得以圆满化解。

(送戏下乡传唱“婚育新风”)

另一方面建立“省际家庭台账”制度,依托村级妇联信息员,对三地通婚家庭、留守家庭等重点对象进行动态排查,详细记录家庭关系、矛盾隐患等情况。运用微信工作群实时共享跨界婚姻纠纷线索,实现“隐患第一时间发现、信息第一时间同步、苗头第一时间介入”。

除此之外,对跨界婚姻纠纷实行“首接负责、联合处置”,由纠纷发生地妇联牵头,联合涉及地调解员共同开展调解。建强联调平台,跨省矛盾“一站解”。联合接边地区乡镇、村(居)成立“湘黔桂省际婚姻家庭矛盾联调中心”,建立“信息互通、案件互移、结果互认、责任共担”机制。对跨省婚姻矛盾纠纷,实行“一地受理、两地联动、同步调处”,避免当事人“多头跑、反复找”。 

(“鼓楼讲堂”促矛盾纠纷化解)

凝心聚力彰显婚姻家庭矛盾调节之“为”

在调解家庭矛盾中,当地以妇联为纽带,整合司法、民政、网格、社团等多方力量,构建多元协同调解新模式,推动婚姻家庭矛盾纠纷“有人管、有人解、解到位”。

通道与司法联合设立婚姻家庭矛盾法律援助站及11个乡镇联络点,今年共为21名妇女提供法律援助。与民政局建立全链条工作机制,通过前置调解、跟踪回访降低矛盾反弹。在源头排查上,依托“妇联执委进网格”组建巾帼调解员队伍,2025年通过“敲门行动”等排查化解纠纷隐患83起,提前化解率100%。同时,引纳侗族寨老、退休教师、优秀妇女代表、道德模范等组成“能人调解团”,提供“一站式”服务,全方面守护婚姻家庭和谐。

2025年,通道县甲某诉乙某离婚纠纷案的化解,正是 “款约+法理”调解模式的生动实践。甲某与上门女婿乙某结婚多年,育有三名子女,因乙某长期存在家暴行为,经亲戚多次调和仍屡教不改,家庭矛盾极度恶化。甲某曾于2023 年起诉离婚未获支持,此后双方持续分居满一年,再次起诉要求离婚。案件受理后,办案法官联合侗汉双语调解队伍与当地寨佬组成调解小组,前往双方户籍所在地村委会调查核实情况,确认乙某家暴事实及情绪易怒的特点,同时向当地政府报备做好风险防控。

为调和矛盾,当地将调解现场设在村寨鼓楼的“四碗油茶解纷角”,寨佬先以侗族“款约”中“夫妻和睦、敬老爱幼”的古训开场,用“家庭如鼓楼,需同心共筑才稳固”的通俗比喻疏导双方情绪;法官则结合《民法典》中“实施家庭暴力经调解无效应准予离婚”的规定、《反家庭暴力法》的维权条款,用侗语逐项释法明理。考虑到乙某情绪不稳定,调解员交替使用“款约”劝和、法理释责的方式,一方面指出家暴行为的违法性及对家庭的伤害,另一方面结合子女抚养、财产分割等焦点问题,分析调解离婚对双方及子女的长远益处。最终,在“俗理”的情感共鸣与“法理”的权威指引下,双方放下隔阂,自愿达成离婚调解协议,妥善解决子女抚养及财产分割问题,以平和方式结束婚姻关系,最大程度降低对家庭的伤害。



编辑:鸢尾蝶

二审:吴雯倩

三审:陈寒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