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女图丨她是浪漫爱情女主角 更是无产阶级革命家

凤网 2018-05-02 阅读数 202930

蔡和森、向警予在法国留影

文/陈晓丹

1978年,中国人民邮政发行了一套特别的纪念邮票,全套两枚,一枚向警予像,一枚杨开慧像。两位湘女同为中国革命先驱,都牺牲在执政者的屠刀下,与杨开慧柔和的眼神不同,向警予的眼神冷峻而刚毅,她的力量透过小小的邮票,震撼着千千万万人。

向警予是打了“英雄”标签的人物,长期的革命宣传将她塑造成“高大全”与“伟光正”的结合体,作为女性的感性却被删除了。其实,向警予短暂的一生充满丰富的色彩,在理想和信仰的指引下,她步步风景,从进步女学生、“教育救国”的教师、浪漫爱情女主角,最终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先驱。

1895年,向警予出生在湖南溆浦县。一条溆水蜿蜒流过她的家乡,她从小就憧憬着顺溆水上沅江,再由沅江到洞庭湖、长江,看看外面的世界。这个愿望在父亲的帮助下实现了。父亲向瑞龄做小商贩起家,终于当上县城商行管事,逐步成为大富商。父亲的发迹铺平了向警予出外求学的道路。

向警予在家中排行第九,乳名“九九”,是县里第一个入校读书的女生。1910年,她考入常德女子速成师范学校,据同级好友余曼贞(丁玲之母)回忆,她“学问道德可为全校之冠”。不久,向警予、余曼贞、许友莲等七个女生相约结拜,成为有名的“常德七姐妹”。当时丁玲才5岁,称向警予为九姨,她在多年后写的《向警予烈士给我的影响》一文中说:“当我还只是一个毛孩子时,就有了她美丽的崇高形象。”后来,向警予经常到余曼贞创办的学校探讨妇女运动、工农解放等社会问题,侧面影响了丁玲成年后的人生道路。

几年后,向警予到长沙求学,新民学会先驱萧子升日后回忆:“她是动人而聪慧的姑娘。她的文笔优美,书法亦出色,更具有天赋的讲话才能。她天生一副动人容貌,不加修饰,美貌之极。”

向警予立誓“教育救国”,毕业后回乡创办溆浦学堂。她倡导男女同校,反对女子缠足、穿耳等陈规陋习。她情感热烈,为着国家大事时常会号啕大哭;她渴望做惊天动地的大事,“将来我如做不出大事业,就要把自己粉碎起来,烧成灰!”她决心抱“独身主义”,永不结婚。

五四运动那年的冬天,向警予接受好友蔡畅的邀请,与蔡畅一家同船赴法勤工俭学。在漫长的旅途中,向警予与蔡畅的哥哥蔡和森萌生了感情,她逐渐放弃“教育救国”的幻想,倾向共产主义了。两人闪电式相爱,但都反对旧式婚姻,要以独特方式庆祝新式爱情。1920年6月,他们在法国蒙达尼举行简单婚礼,并把旅途上写的诗篇印制成一本《向蔡同盟》,在婚礼上朗诵;而他们的结婚照是两人并肩同读一本打开的《资本论》的情景……

两位有着共同革命理想的爱侣在法国学习,发起“怎样救中国”思想讨论。向警予在写给父亲的信中激动地说:“你的九儿在这里努力做人,努力向上,总是不辱你老这块肉和这滴血,而且这块肉和这滴血还要在世界上放一个特别的光明。和森是九儿的真正所爱的人……我同他是一千九百二十年产生的新人,又可叫做二十世纪的小孩子。”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年底夫妻俩回国投入党中央的工作,向警予当选党的第一位女中央委员和第一任妇女部长。向警予投入革命的惊涛骇浪中,时刻准备为理想献身。她总要证明女同志的能力不低于男同志,甚至产生这样的念头:“只能为革命死,决不为爱情死!一点泪一点血都应为我们的红旗而流,为什么为爱情而流呢?”

蔡和森内敛持重,向警予热情刚毅,个性的鸿沟让向警予愈加痛苦。1925年10月,夫妻俩共赴苏联共产国际工作学习,婚姻却走到尽头。没有爱情家庭的束缚,向警予全身心投入革命。

1928年春天,向警予最后一次探望了三年不见的儿女,留下数封慈母之信:“小宝宝,小宝宝,妈妈忘不了……希望像小鸟一样,在自由的天空飞翔,将来在没有剥削的社会中成长。”大革命的风暴已经来临,不容她多愁善感。

因叛徒出卖,向警予在汉口法租界被捕。面对严刑拷打,她毫不屈服,对狱友说:“人都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然而到了不能珍惜的时候,只有勇敢地牺牲自己。”1928年五一劳动节,向警予走完了慷慨激昂的短暂人生。在被押赴武汉余记里空坪刑场时,她沿途奋力高喊进行最后的演讲。国民党宪兵慌了,残暴地将碎石塞进她口里,又用皮带缚扎她双颊……

那一天,溆水好像呜咽着为她做最后的告别。曾经,她留着学生头,风吹裙裾英姿飒爽,出溆浦、赴常德、上长沙,追寻知识和真理,公平和正义。她留下一句名言:“人生价值的大小,是以人们对于社会贡献的大小而判定的。”这句话也激励了无数后人。生如夏花之灿烂,夏花虽短暂却将耀眼留在人间,而由理想与信念灌溉而成的生命花朵,即使戛然凋零,也是划过天边的永恒火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