娇点述评丨女大学生支教:别因公益误读了性骚扰之恶

凤网 2018-07-25 阅读数 194292

文/房清江

7月23日,南大彩云尖山支教队在其微信公众号“彩云支教”发布一则声明,引发众多关注。声明称,自2018年7月13日支教队到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尖山乡尾坝村山顶小学开展支教项目时,出现多起女队员被当地游民骚扰的事件,包括言语骚扰、行为骚扰、偷看换衣、偷内衣裤等。甚至在7月22日,有当地游民偷拍女队员洗澡,并将视频传播。他们随后报警处理,并决定提前结束支教。很快,偷拍支教女学生洗澡的人被警方抓获,系当地一名17岁辍学无业青年。(7月24日《现代快报》)

支教女大学生遭遇村民性骚扰,一时引发大量关注。支教公益的崇高与性骚扰的下作,形成了强烈反差,这或许是引发刷屏的无形推手。在很多人看来,大学生到边远农村支教,帮助改善当地的教育现状,让当地孩子带来一些新鲜的东西,传递更优秀的教育理念,就会理所当然地受到当地人们的尊敬,并报以充分的善意,而诸如偷窥、偷拍之类的不耻行为,无异于恩将仇报。

理性来说,这其实属于认知的误区。性骚扰本是人性之恶,在不同的土壤都不可避免地存在。比如,边远的乡村,绝不是想像中的均是纯美与干净,一样会受到世俗尘土的侵染,甚至因为封闭与落后,可能保留一些恶习。公益确实充满善意,也的确会受到人们的尊敬,如支教队组织者也表示,前几年的支教中,当地村民待他们都十分热情友善,也有难忘的支教经历。而这些与支教女大学生遭遇性骚扰并不矛盾,恰恰折射出人性的复杂,也告诉了人们真实的乡村世界。

事实上,不止只是乡村,性骚扰在现代社会具有普遍性,在多种场景中都会出现,包括一些特殊人关系,比如师生关系、上下级关系等,甚至还成为易发多发区域,颠覆了人们传统的认知。这都意味着,单纯人际道德的约束,很难成为制约和预防性骚扰不发生的保证。

将支教女大学生性骚扰事件中,归咎于下作村民的人性之恶,咎因于女大学生的涉世未深,并无不妥。倘若是因公益,而打上恩怨的色彩,显然有失偏颇。对公益抱以善待的期望可以理解,却不能因为公益支教,就认为会理所当然地得到自觉的尊重与保护,乃至可以不设防,则未免太天真。

事实上,真正值得反思的,一是普遍的女性遭遇性骚扰的防范与保护,目前这方面的法律以及机制还比较缺乏,特别是得不到有效惩治,助长了恶习的泛滥,应当得到重视,并加快完善,给女性订制法治的保护衣;二是自我保护的意识需要加强,女性特别是年轻的女性,出门在外,特别在陌生的环境中,都应当注重保护自己,工作与生活中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即便是支教也不能例外;三是支教组织者与地方对支教人员安全保护的疏忽,安全隐私方面考虑不够,生活条件安全保障欠缺,地方关照和治安保护疏松等等,而这些恐怕才是伤害公益爱心的根源。支教不能因为性骚扰而因噎废食,必要的防范不能因公益而懈怠,这才是应当吸取的教训。

分享到